德国深度游:(2)科隆大教堂外观
造房子,停工几年,就被人指为烂尾楼。
在德国,有一幢房子,造造停停,搁了几百年。其间,领导换了不知几任,资金链断了多次,甚至,设计图纸也弄丢,后来又找到了。继续造。
火灾、战争,多灾多难。
钱不够,众筹,卖彩票。千辛万苦。
1248年开工,1880年完工。
整整造了632年,终于造好了。
它,就是眼前的科隆大教堂。
尖顶,无数的尖顶。
想数数看?
告诉你,会头晕的。
这上面一共有11000多尖塔。
是不是多加了2个零?
没有,就是1万1千多。
用放大镜好好找找?
尖塔直逼苍穹,象征人与上天沟通的渴望。
塔有多高?
最高的塔157.38米。
若以3.5米为1层楼来计算,相当于现代建筑45层楼高。
不算高?
可是在1880年,它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
如今,它是欧洲第二高的尖塔。
是世界第三高的教堂。
想想看,几百年前,没有大吊车,要造这么高的塔,难度有多大?
三角形,圆形,弧形,各种形态,完美组合。
仔细看,尖顶的形状也不一样。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艺术的代表作。
它与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齐名,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名气很响。
但它的正式名字并不是“科隆大教堂”,而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
不过,人们还是习惯于称其为“科隆大教堂”。
因为它是科隆的地标、科隆的骄傲。
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拱顶,一圈又一圈,不厌其烦。
细节,一个又一个,精心打造。
门扣、门把手,都是艺术品。
德意志之鹰上有皇冠,是以前皇室的徽章吗?
宏伟与细腻集于一身,
建筑和艺术融于一体。
山一样的造型,
挺拔、峻峭。
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完美的典范。
开工以后,6百多年里,局部有增减,但总体上还是遵循最初的设计框架——经典哥特式。
当然,在建造过程中,有不同设计师的参与,有不同设计理念的渗透。
比如,这大门上的装潢,简洁、明快,有着现代的意蕴。
图案化,设计感强。
大门上一只手,十分醒目。
和古典的对称、繁复,明显不一样。
最神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老城百分之九十被毁,而大教堂屹立不倒。
有的说是德国教会通过罗马教廷出面请求,才使这座古教堂免遭轰炸。
有的说是英美飞行员将大教堂当作科隆的坐标,所以一直留着。
有的说是因为教堂都是尖顶,炸弹滑下去了。有十几枚炸弹在地面上爆炸,因石墙较厚,未伤筋骨。
修教堂时,用了多少石材?
40万吨。
据说,舒曼创作《莱茵交响曲》的灵感,来自科隆大教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是立体的图画。
精致的风向标是会转动的图画。
画面生动、有趣。
旁边有一个广场,在那里应该可以拍大教堂全景吧?
我退啊退,退到角落,才拍下这张被遮挡的全景。
再退,就退到马路上去了。
看到脚手架了吗?
导游说,要拍到没有脚手架的全景照,很难。因为大教堂一直在修,修好了这边,修那边。
还是拍剪影吧!
剪影照里也有脚手架。
我穿过火车站,
回头一望,教堂的尖顶还在。
再往前,还在。
走出很远了,
还能看见科隆大教堂的尖顶。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