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地里长出的“土豆”
风流文人李渔在其养生名著《闲情偶寄》中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每次在机场候机,看到无论站着、坐着甚至躺着的人,几乎都在看手机,我就想到李渔这句名言(原创可能不是他)。我注意到在飞机上因为不能看手机,那些航空杂志都像英国法官的假发套一样,被翻得皱巴巴的,说明很多人都在借航空杂志打发这无聊时光。
航空杂志很小资,而且大部分都是广告,但有时候也挺有收获。比如有一次我从北海到广州,才一个小时,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某地开发商建的一个“风情小镇”,把全国各地的特色民居都搬到一块。我油然而生的一个感觉是,这个老板是否东北大厨出身,以为做楼盘跟炒菜一样,搞了这么样的一锅“乱炖”。
图片里的“风情小镇”美轮美奂,文章写得也很煽情,作者把那位开发商的所作所为称之为“中华文化的坚守”。又是文化,又是坚守,给人一种电影《英雄儿女》的感觉。做的事这么悲壮,做事的人自然很崇高,令人肃然起敬。房地产商现在是被妖魔化得最不待见的一拨,人们住在开发商建的房子里,却对建房子的人普遍没有好感。这种“饮水仇恨挖井人”的情形,当然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房地产商。现在有人挺身而出坚守文化,无疑是件好事。
这种“风情小镇”几年前我在江浙曾经参观过,只不过那是欧洲版的,居说可容纳几万人。在欧洲几万人是一个不小的城市了。人多力量大,钱多胆子大,别人顶多“山寨”个手机,那个开发商居然“山寨”了一个镇子,那些尖顶建筑,分不清是哥特式、巴洛克式还是罗马式,但你既然不是学建筑的,也没必要太较真,反正南瓜冬瓜都是瓜,装到篮里都是菜。“山寨”小镇的教堂、罗马柱、钟楼、喷泉、裸体雕塑,加上流水淙淙、绿草如茵的环境,还真的挺“欧洲”。
那个“风情小镇”的广告浪漫而温馨:一家人,男的西装毕挺,身材修长,一副成功人士的意气风发;女的长发及腰(难道她嫁的是将军吗?),又美丽又妩媚;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正当髫龄总角,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餐桌前,活脱脱一幅小镇居民幸福透顶的生活场景。
我不知道这样的广告算不算有虚假之嫌。因为生活中的成功人士,普遍相貌没有这么“俊朗”,身材也不会这样修长,相反肚腩都比较突出,因为操心熬夜、喝酒抽烟,往往两眼无神,挂着两只水壶似的眼泡,忙碌得像一只屎克螂,很少与家人在一起,至于广告里出现了两个孩子,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背景下,似乎也没有典型性。
这类“风情小镇”像房地产业的奇葩,从南到北盛开在祖国大地。房地产广告是一个照进现实的梦,但却像白云一样在天上飘呀飘,那种“远离闹市喧嚣,尽享静谧人生”、“桃源胜景,田园风光”的仙境,只适合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享受。买房子的人只要没有喝醉,不会糊涂到以为自己就是广告上的主人公。现在异地买房的很多,他们到一个地方买房,大的要考虑气候、语言、饮食习惯、城市公共环境,小的要考虑是否方便上下班,小区配套如何,附近有没有学校,看病上医院远不远,小区住户多是外地人还是“土著”,而最关键的是每平方米要多少只“青岛大虾”。从这角度看,“风情小镇”只是可望不可即的一幅风景。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上头所说的那种烟火生活熏陶和滋养出来的东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出一方文化。“文化”像土豆一样只能从地里长出来,而不会像大雨从天而降。欧洲的城堡,国内安徽、江西或福建有特色的村落,人们休养生息,历经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习俗礼仪、生活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是搬不动的,是一种像鱼一样离水即死的“乡愁”。把西洋建筑搬回来,或者是把国内的民居堆砌在一块,顶多算是揭回了一张“文化”的皮。
树挪死,人挪活。作为一种载体,建筑物可以搬到别的地方,也可以在别处复制,但文化是内生的,而不能从外头贴上去,外头贴的,只有狗皮膏药。问题在于,偏偏有的(!)开发商认为文化就是一贴“狗皮膏药”。
这篇文章写得挺纠结,有点像给房地产商上课的样子。你知道有钱的人虽然喜欢装蒜,但并不是个个都愿意好好学习的。
(后记:自从开通打赏功能后,偶尔有朋友打赏。作文不为稻粱谋,但得到赞赏难免开心。从这篇文章起,我打算把打赏的钱送给一个叫“陈燕燕”的17岁曲樟女孩。她小时候右眼发炎,因为耽误治疗变瞎了,前不久民间志愿者协会的朋友带她看医生,说是无法复明,但可以装一个眼座,看上去跟正常的差不多,需要约9000元,她自己可以出2000元。
我知道我这样做,有悖于“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的古训,我甘愿被认为是在作秀,唯一希望的是,读到我文章的朋友,不要有被道德绑架的感觉,毕竟你们对我文章的喜欢,并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你有理由不相信我。我也知道三文十二根本不敷所用。这样做,只是因为一直记得唯一的那次见面,她将一绺头发遮着眼睛的模样,表面上是因为爱美,往深里说,我理解是出于一种自尊)
(本公账文章均为原创,欢迎朋友圈转发;如欲转载,敬请加微信lsq19650206或邮箱lsqbh@126.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