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不再相信“人做天看”
许多女士喜欢在朋友圈将自己的照片修图,她们可能没意识到一个问题:美丽其实是一种权力,越是美丽,承担的责任越大。把照片弄漂亮,其实是有风险的。南宁有个女“老赖”,照片上网后被大量转发,大家称她为“最美老赖”,分明是觉得这么漂亮的女人,不应该与赖账挂钩。不知道她是否后悔自己不应该长得这么引人注目。
年关将至,貌似现在欠债的越来越多。有道是“年关难过”,但欠债的人虱多不咬,债多不愁,难过的变成了借钱给别人的人,他们不得不走上法律途径。尽管法院将“老赖”的标准像上了网,但人海茫茫,除了债主之外,到底有多少人留意到“亮相”的是谁,真不好说,除非“老赖”像前头那个,因为颜值高变成“网红”。
欠债还钱,跟杀人偿命一样,被普遍认为是天公地道的事,一般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断不敢欠债的。这差不多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佛教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一个人生前欠债不还,“转世”后受到惩罚,比如莫名其妙地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或者自己或家人得病,耗尽家财,前世赚到的便宜,今世要加倍“偿还”。因为这种观念影响,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风俗:每当年关临近,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把欠的债、借的物件还掉,宁可开年后再借。
这样的风俗,实际上是中国传统中特有的“信用文化”土壤,文化“化”人,人们的行为方式受到这种文化无形的影响。过去农村人普遍以“说话不算数”为耻,流行有“男儿牙齿当金使”之类俗谚。尽管每个村子都有个把喜欢吹牛或撒谎的人,绰号叫什么“大炮三”、“牛皮五”之类,但他们因为说话不靠谱,一般都“地位不高”,享受着“另眼相看”的待遇。
借贷,包括赊押粜籴,是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而信用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没有这种润滑剂,经济这架机器就无法转动,甚至连最普通的买卖也做不了,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建立在最基本的信用上的。
设想一下这种情形:你到市场里买一把青菜或几斤鸡蛋,买卖双方都担心对方不守信用,交货的担心对方不交钱,交钱的担心对方不交货,只好双方约定喊“一二三”同时出手,把买卖弄得像猜码一样。要是双方彻底失去互信,“猜码”可能还不行,只有去请一名裁判,由他来喊口令。但那样一样,本来两个人的事,就变成了三个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极大地增加了“交易成本”。
不要觉得这是笑话,现在“小额贷款”的担保公司,从本质上说其实就是这样的“第三者”。我与一个朋友扯到这类事情,他说现在做小买卖的大部分人都不赊账了。我想除了普遍缺钱,与信用缺失不无关系。
我想到一件小事:我父亲几年前搬家时安装厨柜,在北海大道旁一家夫妻店定货后,说好安装后一周后交钱,但父亲第三天就把钱送上门,把那对安徽来的小老板夫妇感动得一塌糊涂,他们说从来没有过不催账就主动来交钱的。我父亲也“吃了一惊”:欠别人的账,怎么要人家催才去还呢?
我对这种事总是喜欢往好处想。那对小老板夫妇因为有人主动还钱,出于感动,他卖的橱柜可能就会货真价实一些,标明原木的不会用三夹板,不锈钢折铰不会用铁的,他不仅自己能多挣点钱,对诚信社会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为了建设诚信社会,现在出台了许多制度性的措施,包括信用积分、黑名单等。制度的确十分重要,但文化并非可有可无。一方面制度需要在一种与之水土相宜的文化中才能推行下去;另一方面,只有厚植信用文化的土壤,才能使守信成为人们普遍的自觉。
回到佛家的“报应”之类,从科学的角度,它无疑属于迷信,但迷信往往与禁忌相连,当迷信被大力破除的同时,人们也就没有了禁忌,不少人失去了“人在做天在看”的敬畏心。从这个角度说,怎样让人们重新树立起敬畏心,比如对于法律、对于社会名誉破产,等等,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