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狗小狗齐齐叫
北海很小,诗人很多。我这样说一定有人会像针扎一样跳起来:“有吗?我怎么一个也没看到?”
这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很不好,它经常发生在对这类问题的讨论中。讨论的目的本来是辨别真假,却常常变成情绪化的立场表达。有人原本就觉得写诗是闲得蛋疼,你还说诗人很多,“很多”是想说你们人多势众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屑,干脆来个全盘否定。
我说的诗人很多,如果是以海子、舒婷为标准,的确一个也没有,但诗人并不是预制件,他们不是诗人的模具。契诃夫说世界上有大狗小狗,它们都用上帝赋予自己的声音叫唤。你不能认为小狗就不是狗,只有藏獒或德国牧羊犬才算。诗人有大有小,有著名有无名,就像花园里有乔木、灌木,也有小草,不能看不到树木巍峨,就不见芳草。
从这个角度说,北海的诗人一直层出不穷,这是一块出产诗歌的沃土。很久以前的李泽华、黄以明、伊廉、龙俊、冯基南等,从很久以前一直写到现在的邱灼明、顾文、黄河清、庞白、易冰、水古、文青、严广云等。还有写律诗绝句的黄家蕃老先生,喜欢填词的李绍文等潜伏着的呢。
我先声明,这些人是我一时想到的。脑子记性不好,文章字数有限,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他们并不比提到的逊色。特别要说的是,即使提到的这些人,彼此也可能认为对方不是诗人,不甘互相与之为伍。诗有自由诗,有近体诗,有各个流派,各种风格,各路山头,像美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诗的概念,有自己喜欢的口味。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都比较容易相轻。
忽然想到说这些,是因为有文友说荷说的诗看不懂,言外之意那算什么诗呀?以看得懂作为诗的标准,从根本上曲解了诗。每个人好恶不同,学养不同,涉猎不同,自己看不懂,不等于别人也看不懂,很有可能100个人中,99个都看懂了,只有自己看不懂,你是“大声公”,嚷嚷看不懂,成为那些从来不读诗的人的代言人。但厨师做的菜,自己觉得不好吃就能认为不是菜吗?毕竟,李商隐的诗也有很多人看不懂,再说诗经、楚辞、乐府、汉赋现在有多少人看得懂?
我跟北海不少诗人熟,自己几乎从不写诗。我对诗有敬畏之心,觉得写一点我这样的闲杂文字容易,写诗不简单。我读过荷说的诗,觉得诗意盎然,让我想起若干年前北海一个叫“英子”的诗人。正好新的一期《广西文学》与我的散文一并发表了荷说的几首诗。我仔细读了,把自己的体会说一下。强作解人,不知是否是诗人所想表达的。不过这不要紧,发表了的作品跟作者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就像出嫁的女儿不再属于父母。
锁
锁每天都立在门口
等着心爱的钥匙回来
无数个日夜
它们分离,重聚,相拥
直到有一天黑夜里
小偷用一根细细的铁丝
将锁的芯撬开
锁才发现
原来钥匙并不是它的唯一
锁暗自高兴
打算保守这个秘密
可就在第二天
锁先于钥匙
被换掉
每次搬家或搬办公室的时候,总有一个困扰:发现不少散落的钥匙,锁却不知到哪里去了。生活真的像荷说诗里所描述的,锁总是先于钥匙被换掉。心理学家能否研究一下,为什么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扔掉坏锁的时候,却往往要留着钥匙?
荷说写这首诗时,一定百感交集。这是说锁和钥匙吗?分明是写爱情或婚姻的解体,连暗喻都没有,你不妨用女人和男人代入,看看是不是这样。在一万对恋人中,估计有九千九百对情侣打情骂俏时,互相使用过锁和钥匙这个比喻。有一次三月三听山歌对唱,当男歌手“恶狠狠”地唱出“我是钥匙你是锁,半夜三更把你开”时,围观者爆发出心照不宣的欢笑。
有人说这诗看不懂。它描述的不就是一个移情别恋瓦解的婚姻吗?诗简直跟大白话差不多:锁和钥匙“无数个分离、重聚、相拥”的生活常态,被“小偷”用铁丝撬开。别相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鬼话,“小偷”都有一把万能钥匙。更不要问“锁”为什么会“暗自高兴”,会“保守秘密”,最后落得先于“钥匙”被抛弃的结局,生活不常常是这样的吗?
别问主人是谁,主人就是主宰你的命运。
诗总是多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包括这一首。如此“形而下”的理解这首诗,我自己觉得都有些“恶毒”的意味了。做这样直白的解读。希望得到诗人的谅解。
赵勇敢
那个曾经叫嚷着长大要当警察的赵勇敢
娶了媳妇,带起了娃
他不高大,也不威猛
走路细声细气
邻里暗地里笑他像个娘们
我看见
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从警局门前经过
在一片碎石堆中
骑得相当勇猛
“你”不认识赵勇敢,但“你”一定见过赵勇敢,他就是你印象中那个邻家男孩。不过,你没注意到他,每天都忙得像狗一样,“视若无睹”是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男孩”带着自己的孩子,知道他结婚了,“你”才猛然发现日子过得真快。
但“成见”并没有消除,留在大家印象中的男孩,仍然是原先那个既不高大,也不威猛,说话细声细气,像个娘们的男孩。他像一根草一样不起眼,像一块石头一样平凡。
但草也是有理想的,石头也会唱歌。这个男孩从小就想当警察,他经常戴着大盖帽,穿着小警服,曾经舞着玩具枪,跟人骄傲地宣示过自己的理想,但没有人信以为真。谁会把小孩的话当一回事呢! 谁的心事别人能懂?
小男孩“心事重重”地长大,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他骑着车,很勇猛地从警局门前骑车经过,尽管那里有一堆碎石,自行车像袋鼠一样蹦跶,他一点也不在意。为什么他会骑得那么勇猛?因为他不想停留,警局是他的“伤心地”,是他没有实现的理想。他要快快逃离,就像有人羞于见到自己的初恋。
别人不知道这一幕,但诗人用眼睛窥到了。诗人见到他骑得那么勇猛,吓了一跳,这个男孩一点也不“娘”,他真的可以当一个警察。
现在一地鸡毛的“你”,不也是一个“赵勇敢”吗?当然,没有诗人看到你,你还是你,而被看到的“赵勇敢”被写成了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