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批优先审评里的“培塞利珠单抗注射液”

端午节刚过,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世界杯激战正酣,没有荷兰意大利也是索然无味;然后又看了下节前的“拟纳入优先审评程序药品注册申请的公示(第二十九批)”名单,很多都是一下子从原名全英文变成中文有点不适应,其实就是知识水平低不认识的意思。其中有一个就是标题里的培塞利珠单抗注射液,确实一脸懵逼。

后来去临床登记平台上看了一下,就是原来的塞妥珠单抗。

这样就明白了,原来就是UCB的CIMZIA® (certolizumab pegol)——和Infliximab、Adalimumab、Golimumab等全长的抗体形式不同,他是一个聚乙二醇化的人源化抗TNFα抗体的Fab片段。

看下一级结构,CDR的氨基酸序列还是有差异

为了简化大家的理解,下面就简单比较certolizumab和adalimumab的差异,根据已有的certolizumab-TNFα和adalimumab-TNFα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pymol里align了一下:可以看出TNFα中两个抗体结合的部位完全不同,这也预示着在作用和治疗的细节上存在差异化。

另外,和adalimumab结合时(粉色),TNFα中EF loop(紫色圆圈)靠近结合区,虽然不直接结合,但是也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和certolizumab结合时(绿色)这段在结构中是无法观察到,说明这段loop是felxible的、不参与相互作用。

和其他几种TNFi相比,certolizumab pegol没有Fc部分,因此:

  • 1)分子量小,可以E.coli表达;

  • 2)没有Fc,也就没有ADCC、CDC,就是一个纯粹的neutralization,目前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ADCC、CDC对TNFα作用机制和药效的影响,虽然几家获批的适应症还是有差别;

  • 3)adamulimab等可能通过结合FcRn进入胎盘影响胎儿,因此使用时间都有限制:inflximab用到孕16周,adalimumab可用到孕24周。certolizumab pegol不含Fc段,不易透过胎盘,在乳汁中很难检测到,故可安全用于整个孕期和哺乳期。

FDA批了以下适应症:克氏CD、类风关RA、银屑病性关节炎PsA和强直AS。 

对比药王:

之前有一项和药王的头对头:比较两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以及首个TNF抑制治疗失败后不wash out直接切换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项编号EXXELERATE的研究

  • 招募了1488名患者,通过筛选分别457和458人进CIMZIA+MTX和HUMRIA+MTX组,最终426和428人完成12周治疗;

  • CIMZIA+MTX组中在第12周时:1)360人有响应,继续维持该方案,最终260人完成;2)66人未有相应,切换到HUMRIA+MTX方案,最终27人完成

  • HUMRIA+MTX组中在第12周时:1)368人有响应,继续维持该方案,最终279人完成;2)59人未有相应,切换到CIMZIA+MTX方案,最终23人完成

  • 需要指出的是,两个切换方案的分组中,如果在第24周依旧没有响应,就会退出研究

  • 主要临床终点:12周时ACR20和104周时LDA的比例

当然两组患者都是之前接受过MTX治疗,先前几乎没有接受过TNFα抑制剂治疗,基线特征基本无差异(不细列)

简单看一下结果:基本上Certolizumab pegol没有优于Adalimumab,但是可以为其他TNFα阻断治疗失败后提供可选方案:在初次治疗失败后无需wash out就可以直接切换到centolizumab pegol方案,而且安全有效。

次要终点

在第6、12、24、52和104周的LDA比例也相似,机体功能都有改善。补充材料里显示:两组在104周正常机体功能(HAQ-DI ≤0·25^23)获得者比例分别20%(92/454)和22%(101/454)。

而对初次治疗响应的患者(分别353和361)来说,12周以后各个时间点的ACR20、ACR50和ACR70相似。

而对于初次治疗未响应的患者,切换至另一组:56%(33/57)切换到certolizumab+MTX和62%(40/65)切换到adalimumab+MTX的患者在12周以后(即第24周)应答,也就是说切换之后两组的未应答患者的临床表现都有改善。

  • 在切换到adalimumab的患者中(橙色正方形):12周时的ACR20:40% (26/65),ACR50:17% (11/65),ACR70:8%(5/65);获得DAS28-ESR LDA的比例19% (12/65),获得CDAI LDA的比例26%(17/65)。

  • 在切换到certolizumab的患者中(蓝色正方形):12周时的ACR20:44%(25/57),ACR50:23%(13/57),ACR70:11%(6/57);获得DAS28-ESR LDA的比例21% (12/57),获得CDAI LDA的比例33%(19/57)。

  • 其余时间点的终点数据也是基本相似(见下图)

最后就是安全性方面,也没啥好说的,虽然TRAE比较多但是严重的感染、心血管方面的占比也不高,两组也无显著差异。

最后看一下中国的临床吧,也就是对比安慰剂的,结构过不用猜,回看下国外的数据就知道肯定是吊打了,未来上市也会多一种DMARDs选择。

首先看登记号CTR20140405即试验RA0044:

  • 随机双盲III期,计划400人实际入组430人;加甲氨喋呤/MTX对比安慰剂+MTX治疗RA

  • 剂量200mg q2w,也是说明书推荐剂量

  • 第一例受试者入组日期:2014-08-06,试验终止日期:2016-06-07;PI是风湿免疫科的大佬北大人民医院的栗占国教授,31家医院进行(这里省略)

而CTR20140412是上述研究的扩展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