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模式正在改变旅游人才培养极其重要

【点睛】重要的是上千亿的人次对这我国的文化、文明、科技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这上千亿的旅游人次催生了新的生活形态,催生了行业的专业性。

第七届中国文旅产业巅峰大会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新冠疫情常态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旅游业必须考虑转变,而且其发展模式更要改变。“毫无疑问,旅游业要转变,这已经是共识问题;这种转变已经发生,不是刚刚开始,而且,已经有新格局的雏形。”李仲广如是表示。

对于新时代中国旅游行业的定位,李仲广认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它对GDP的增长推动,是得到认同的;其次,旅游业的转变,是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它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旅游业,需要用科技创新来塑造它,改变它;第三,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旅游为民”的性质,“人民性”的性质,会更加凸显。它更多是老百姓的一项日常活动,而且更多的是一种基本的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仲广说,旅游业必须作为事业层面的一部分,为了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旅游,已经不能单纯是商品或商业化产物,它更多是综合性产业,必须追求综合效益。从国家来看,它必须具备理论引领、教育引领、学习引领等功能,它被要求对人类全面解放、产业现代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过去,旅游一个最大的诟病,就是“它只是国民财富的一个漏出,它只是消费”。而现在,国家对旅游的思路、战略和定位都不一样。应该说,旅游行业从原来的定位是不断变化的。2009年以来,分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幸福产业之首”;现在,比“幸福产业”又更进了一步,而且在不断改变。

从政府角度,旅游业必须在党和国家的大局做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这意味着职能部门不能光是落实的单位,不能光是跟着走的单位,而必须要成为参谋建议部门,是超前的。这一思路,将对我国旅游行业的改变影响巨大。

“以前我们可能说把钱赚了,把经济的贡献做到了,测算就可以了,但现在国家、社会,甚至老百姓对旅游有更大的期待,它被认为是追求综合效益、作为发展新动能的产业,旅游业,必须认清自己的潜能定位。”李仲广如是说道。

从产业角度,国家希望企业家、产业人士多一些长远考虑,追求更多的综合效益。最近对零负团费、对行业乱象监管很严,甚至是零容忍,就说明了这个方向。

“宁愿行业发展慢一点,也要下决心整治这些负面问题,而且决心大,力度强。”李仲广说,“国家希望把能体现旅游行业精神、体现旅游行业正能量,甚至是引领行业的机构和个人促进起来,使他们引领行业新阶段的发展。”

对于旅游行业,富于冒险、探索精神的业态是有的,而且会一直存在,但其负面影响会受到坚决抑制。李仲广认为,促进旅游去做生产、去做创新、有不一样的专业性,必须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结合起来,要从长远角度设计,让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让产业不断的往正能量走。而这一结合,归根到底还是要把人才培养起来。

从过去的市场统计看,我们接待了成百上千亿人次的游客,除了赚那点钱之外,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到底有什么作用?

“重要的是上千亿的人次对这我国的文化、文明、科技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这上千亿的旅游人次催生了新的生活形态,催生了行业的专业性。”李仲广说道。

重视人才,必须要累积行业的成果。设计旅游攻略,设计旅游产品,应该作为旅游人才的成果,让他从导游变成旅行家。对于中国来说,旅游人才培养如果仅仅只有导游或大师,这明显不够。必须要建设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专业的旅行家队伍。

“那些达人主播,现在在路上的网红……这些人可能看起来没有太多意义,但是我们要引导他们,毕竟,这些人是最基础的人群之一。没有他们,国家级的人才就不可能出来,我们的旅游名家、旅行名家可能就出不来。”李仲广说。

实际上,旅游人才不是科学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企业家,更不是政治家。旅行家也不一定是唐僧,不一定是张骞。李仲广指出,旅行家一定是我们自己实实在在搞旅游搞出来的,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当下的。他们,拥有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知中华文明。期待旅游行业推出属于自己的顶尖人士、顶尖国士。

李仲广认为,只有服务于老百姓、服务于国家,有情怀有追求、有创新价值,有独特成果的,有原创的、一流的、国家和人民认同作品的人,才叫真正的旅行家。

“旅游,不仅仅只是做服务层面的。我们一定要引领这支队伍从一开始就做有志向、有格局的工作。国家有要求,行业必须要改变。须统一思想,推动行业共识,拿出实实在在的作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李仲广如是说道。(伍策 一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