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四国游(37):海上沙洲
茫茫波罗的海中有一条细细长长的沙洲。
多长?98公里。
多细?最窄400米,最宽4公里。
呵呵,小蛮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最奇特的是,沙洲还分属两个国家。立陶宛和俄罗斯各占一半。
这就是有名的库洛尼亚沙洲。
也有译作“沙嘴”的。但沙嘴一般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尖滩,如陆家嘴、南汇嘴。库洛尼亚的形状不是这样的。
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难道在视力所及范围也会两样?
是的,请看照片。
近处的天空是深蓝的,远处的天空是淡蓝的。
如果没有云,蓝色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云挡了一下,两块天空变成了两种颜色。
沙地的颜色也很丰富,不是想象中的一片金或一片银。
前面高大的石块是什么?
是纪念碑吗?
原来是日晷,古代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
此沙洲虽小,但历史不短。考古发现,公元前3000年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可是这日晷,不像是老的,应该是新建的。
台阶到此结束,不能下地。
通往沙滩的缺口都堵上了。
为什么呀?
浪大不安全,还是怕大家下去捡琥珀?
波罗的海海床下埋藏着远古时代的森林,而琥珀就是树脂的化石。
琥珀比海水轻,通常在一阵大风之后,会随着海浪浮出水面,冲上海岸。
不过,小朋友在这么高的沙丘上是捡不到琥珀的。
那就去尼达小镇吧!
说是小镇,其实也就是一个村的规模,常住人口仅几百人。
墙上的马车很像我们战国时的战车。
教堂建筑非常特别。
几何形状,
居高临下。
草顶,乡村特色。
不是说沙洲吗?
怎么会有如此茂密的森林?
是的,正因为是沙土堆起来的洲,所以大风一来,沙尘蔽日。
沙洲上的人们没有少吃苦。
沙洲上的人们更懂得绿化的重要。
一代一代人植树造林。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70%以上。
行在林中小路上的童车。
躲在森林后的房子。
躲在大树下的房子。
大树是遮阳伞,
房子像儿童搭的积木。
在这样的环境下,看看书,写写字,如何?
全世界95%以上琥珀都产在立陶宛。
立陶宛的琥珀产在哪里呢?
就在这里,库洛尼亚沙洲。
媒体正在采访琥珀加工的工艺师。
瞧,胸前挂着自己设计加工的琥珀。
这里加工的琥珀虽然比较粗糙,但稚朴有趣,乡土气息浓厚,很有地方特色。
还有未经雕琢的原始琥珀。
关键是没有假货!
能捡到的地方还用造假吗?
正想买一些,导游说,别急,后面多着哪!
就此错过。
回程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提醒今后去库洛尼亚沙洲的朋友,这里是琥珀产地,买琥珀最便宜的地方,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小木船躺在花园里,是古迹吗?
似乎是船舶博物馆。
这舵,变化不大。
这翅膀,装在船上干嘛?
模仿鱼鳍?
“鱼鳍“还可用绳子操控。
古代的仿生学。
竖着那么多风向标干嘛?
好漂亮的风向标!
应该来个特写。
有船、有马、有人、有房子,这么复杂?
这是在召唤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啊!
特色风向标已成为尼达小镇的标志。
草屋也可以这样盖?
草屋必须这样盖。
这里风大,顶上要压木条,否则,草都吹走了。
估计杜甫当年没有引进这种技术,茅屋为秋风所破。
不过,也好,要不就没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名作,我们也欣赏不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了。
特色草亭,
独一无二。
小金字塔是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纪念碑。
“自古以来,这里受海风、潮汐等自然力量的威胁。由于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不断地造林固沙,与侵蚀搏斗,使遗址得以存在至今。”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论。
库洛尼亚沙洲伸臂一挡,将波罗的海分成了外海和内海。
外海风大浪急,内海风平浪静,是天然良港。
内海也称“泻湖”。
泻湖,指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沙所封闭而形成的湖泊,高潮时可与海相通。
问题是,库洛尼亚沙洲是半岛,北端与加里宁格勒连在一起,南端有个豁口,不高潮时也与海相通,算不算泻湖?
算了,大家都说湖,那就入乡随俗,也称湖吧。
走,看湖去!
怎么那么别扭呢?
看海去,多好!
本来这篇的题目是《面朝大海》,改“面朝大湖”吧,不上口。
黄金分割,三分之二给湖水,为了表现“一个人的码头”。
效果并不怎么样。
三分之二给天空,似乎效果更好。
天空了,湖也就大了。
旁边,也是一个人的码头。
多了一辆自行车。
稍微等了几秒钟,等人骑到我预设的位置,按下快门。
来吧,多好的舞台!
湖水在荡漾,
鸟儿在飞翔。
来吧,多好的天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说错了,应该是面朝大湖。
在芝加哥,屡次将湖说成海,朋友屡次纠正。
拥抱大湖,
放飞心情!
在这里,
没有人间的烦恼,
只有天堂的欢笑!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