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二集

回家(二)

生产队一般社员的家庭扣完口粮款后,余款基本就所剩无几!

社员家里劳动力多的,扣除口粮款后,还能有一些结余钱款。

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就惨了。社员分到的粮食越多,所挣的工分钱就越不够交口粮款,那就只能欠着生产队里的口粮钱。

由于生产队全年的总收入已经确定;如果没有社员欠队里的口粮钱,那么每个社员都能拿到自己应该分到那份劳动所得钱。

可一旦有人欠了生产队的钱,这些欠款就得挂在生产队的账上。这样生产队账上的实际现金钱数,和生产队的账面上的钱数,就有了一个负差。

举一个例子说明,生产队账上有100元钱,欠生产队口粮钱的欠钱户社员,欠生产队30元的口粮款;那么,生产队的现会计账面上是100元;而生产队的现金账上,却只有70元钱现金!

那欠口粮钱社员,欠生产队的三十元钱,在现金账上就变成了一张30元的白条子。

而生产队分红的账上,却是按100元钱分给社员的,少的30元现金怎么办呢?只好在分钱户身上,按比例分摊,剩钱多的多摊,剩钱少的少摊,没剩钱的不摊。

这样,应该分到钱的社员,就拿不到应该分得的全部款项。这种欠钱户社员欠生产队的口粮钱;生产队又欠余钱户社员的工分钱,在当时的称呼就叫“三角债”。

有的社员一连几年,甚至十几年里都欠队里的三角债,越欠越多,到最后根本就没有偿还的能力。

但是,历任的生产队长为了提高当年的分值,都把生产队的《三角债》务,又转嫁给有余钱的社员头上,结果变成了全生产队的劳动力,出钱替欠钱户养活一家老小的尴尬局面。

三角债的这种恶性循环,成了基层生产队一个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历届生产队长最头痛的事情。

这个困扰了各届生产队长的老大难问题,直到一九八四年生产队解散后,才彻底消除。

估计所有的欠钱社员“欠”生产队所有的三角债钱款,也都随着生产队的消亡,而不了了之!

因为上级有政策,我们知青的分红,生产队必须百分之百的分给我们,不允许知青的结余款加入社员三角债的群体。

所以,别看我当年(1969年1月)只分到二十六元钱,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当时我父亲每月的工资只有七十六元人民币;加上我妈三十多元的月工资,全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共十口之家的日子,就全靠这一百零几元钱的微薄工资,苦度春秋。

我这次春节回到沈阳家中后,用我分到的工分款,拿出其中的十元钱,买了棉布和棉花。让妈妈给我做了一床里面三新,暖暖呼呼厚厚的棉被。我原来棉被里的棉花,全部都滚了包,在农村冬天严寒的夜晚里,盖在我的身上,已经不能御寒。

生产队扣掉我们的那一部分钱,是我们从队里分到各种农作物的花销。当时,由于我们的口粮还是国家供应的商品粮,生产队的粮食不分给知青。但是土豆、白菜、萝卜还有黄豆和花生等蔬菜农作物,我们知青每人都分到了一份。

大家分到的蔬菜,青年点留着过冬;但每人五斤花生,十五斤黄豆,十斤小豆,十斤绿豆等农作物。经青年点全体同学讨论同意,除了每人的黄豆,青年点留下10斤做大酱以外;其它花生、绿豆、小豆等农作物,都算每同学个人的私有物品,可以带回自己的家。

我们青年点的每个同学,大家兜里都有了钱,手里又有了这些秋收的农作物,真是个个大丰收,也是我们第一次给自己家里增添了自己的贡献!

青年点的同学们都很兴奋,大家把自己分到东西分门别类,装进自己的旅行袋或面袋里。其中,也包括个人上山采的山里红和在社员家买的花生等东西。

每个同学的农副产品,重量大约有四十到五十市斤左右,大家全都准备背回家和家人团聚,全家好好过个春节。

我们青年点的同学,最大的十九岁,最小的十六岁。都是第一次离家这么长时间,手里都有了自己的劳动果实。

虽然东西不多,但一想到拿回家里时,父母看到满载而归的儿女,所露出来的笑脸,实在是让人激动不已。

每个同学都归心似箭,就等到生产队腊月二十三放假,全部“飞”回沈阳,欢欢喜喜过个年!

到了二月初,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时,记不得是我们八棵树人民公社的那个青年点,发出了一张倡议书,贴到了八棵树公社的大门外!倡议书的题目是《我们不回家,在广阔天地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年8月11日 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1968年10月份,下乡插队前在沈阳市浑河北岸松树林里拍摄的。当时我还是沈阳铁路中学的学生,风华正茂的19岁。

2、这张照片是1968年10月份,我在沈阳南湖公园卧坡桥西侧的单孔拱桥旁边拍照留影。

(0)

相关推荐

  • 钱老二的那几年

    钱老二的那几年 作者 ▏ 尘埃 1 瓜娃子才想当知青,但在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年人是别无选择的.1970年,还在上初二的钱老二,不想毕业后去当知青.他给父母说,他想当兵,都要想疯了! 要他们找熟人,弄个 ...

  • 【渭风微澜】生产队的那些事 / 郭旭

    生产队的那些事 郭旭 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大都有过饿肚子的经历,或是耳闻目睹过许多生计艰难的事情.六十年代的事情我记忆比较零碎,但常常听长辈们以及过来人闲聊时说起,他们都是淳朴的庄稼人,不会有所谓的阶 ...

  • 不要说生产队集体的不好,这是你不了解真实的情况

    ​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都是从零的第一部开始,也正如一个人刚生下来,开始只会哭笑起,慢慢学会说话走路.再一年一年地成长到一个懂事,而有智慧能干的人.这种过程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 ...

  • 南洋十二年(十一)

    新乡大队篮球队所有友谊赛,我一场未打过,只做裁判.   知青中有会拉两胡的,吹笛的,敲鼓的,有会唱的会跳的.大队也组织起来成立"新乡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书记亲自挂帅指导,负责 ...

  • 知青下乡那年,我们生产队来了一对孪生兄弟

    文:孔令侠 图:来自网络 一九七零年底,又一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分配给我们生产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姓钱,哥哥叫钱明,弟弟叫钱朋. 通常人们对双胞胎的概念是,若是同性别的兄弟姊妹相似度, ...

  • 四十年前的生产队,还是能吃饱饭的

    一九八一年以前,农村还是生产队,一天吃完早饭,就到生产队等派工,在我们小队只是在春耕或秋收时,地里忙不过来,因要抢农时,才有的事. 庄稼要紧,可以说春耕种要抢天时,抢土头(湿度墒情),在适种季节必须抢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四集

    红      薯(四) 做高粱米饭的过程是,先在大铁锅里放好水,水和米的比例是凭眼睛确定的经验数值,再把高粱米用水淘好,然后放入锅中,盖好锅盖,灶坑里开始点火. 火不能太急,否者饭要烧糊的.如果再加上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五集

    红薯(五) 同学们有了下饭的萝卜"咸菜",高粱米饭吃起来就顺口多了.但是,解冻后的咸萝卜却像海绵,咬在嘴里软绵绵的,难吃极了:可又没有别的菜,再难吃也得吃,总比没有菜强. 青年点的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六集

    红薯(六) 从大队医疗点回来,青年点做饭的女同学,中午为我这个"病号",特意做了一顿"细粮"小米干饭. 菜是同学们挖来刚刚冒出地面野菜芽做的曲麻菜汤,我和同学们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