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35--40)水边传奇

 ○渊

  《说文》曰:渊,回水也。

  《尚书》逸篇曰:尧子丹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

  《韩诗外传》曰:东海之上有士曰菑丘,以勇游於天下,过神渊饮马,马果沉,菑丘朝服拔剑而入,三日三夜,杀三蛟一龙而出,雷电随而击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

  《大戴礼》曰:圣人有国,则渊不涌。

  《传》曰:郑子产曰:"昔尧殛鲧于禹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又曰: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时门,郑城门也。)

  《水经注》曰:白鹿渊,南北三百步,东西千馀步,深三丈馀,其水冬清而夏浊,淡然不流。

  《九州记》曰:乐寿县有房渊,方三百里,石勒建安三年水忽变为赤,燕慕容隽二年,水忽生盐如印形。其渊一日再长再减,不失其度。居近者时见龙狗之状戏於旁。叶落於渊者,辄有群燕衔出。

  盛弘之《荆州记》曰:新野城北有柴山,山上有清冷之渊,耕父杨光之处。

  又曰:鱼复县有神渊,北有白盐崖,天旱火燃崖上,推其灰烬下降渊中,寻则降雨。西有龙渊,清深不测,传云汉祖伐秦经途於此,见渊中白壁赤柱,状若官府,因名龙渊。

  《宜都山川记》曰:乡下村有渊,渊有神龙,每旱,百姓辄以菵草投渊上流,鱼死龙怒,应时天雨。

  《齐地记》曰:琅琊台上有神渊,污之则竭,斋戒即出。

  《庄子》曰: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无择曰:"异哉!欲以其污漫我,我羞之。"自投於清冷之渊。

  《管子》曰:水出於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隋巢子》曰:夏桀德衰,岱渊沸。

  《尸子》曰:龙渊有玉英。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丹水更其南,紫渊经其北。

  ○泉水

  《说文》曰:泉,水源也。

  《易蒙卦》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诗序》曰:泉水,卫女思归也。《诗》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又曰: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又曰: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又曰: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又曰: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又曰: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又曰:觱沸槛泉。

  《传》曰:郑伯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问公,公语其故。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论语撰考讠韱》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

  应劭《汉官仪》曰:酒泉城,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曰酒泉郡。(《三秦记》曰:酒泉郡中有井,味如酒也。)

  《晋书安帝纪》曰:吴隐之,字处默,性廉操,桓玄欲救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刺史,州界有一水,父老云,饮此水者,廉士皆贪。隐之始践境,先至水所酌而饮之,因赋诗以言志,清操愈厉。

  沈约《宋书》曰:王彭,盱眙人,少丧母,元嘉初,父又亡。家贫力弱,营葬,乡人助作砖,须得水,天旱,穿井数十丈无水。一旦砖灶前忽生泉,用之,事毕复竭,助者嗟叹。

  《隋书》曰:豆卢勣,武帝嗣位,拜渭州刺史,甚有惠政,华夷悦服,德泽流行,大致祥瑞。鸟鼠山谷呼为高武陇,其下渭水所出,其山绝壁千寻,由来乏水,诸羌苦之,勣马足所践,忽飞泉涌出,有白鸟翔止厅前,乳子而后去,又有狼见於襄武,民为之谣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鸟来翔。"百姓因号其泉为玉浆泉。

  《唐书》曰:安金藏,京兆长安人,为太常丞。初,玄母寓葬於都南阙口之北,庐於墓侧,躬造石坟石塔,昼夜不息,原上旧无水,忽有涌泉自出。

  《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水经注》曰:若耶溪东又有寒溪,溪北有郑公泉,泉方数丈,冬温夏凉,汉太尉郑公弘宿居潭侧,因以名泉。

  又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乾,俗亦为贪泉,饮者辄冒於财贿,同於广州石门贪泉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岂谓能渝其真乎?盖亦恶其名也。

  又曰:汲县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

  又曰:土谷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

  又曰:霍太山上有岳庙,庙甚有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廷,又有灵泉供祭事,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也。

  又曰: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北出有高坂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古诗"饮马长城窟",非虚言也。

  《风土记》曰:阳羡县西南有泉,常有紫黄色浮见水上,出金之地也。

  《益都耆旧传》曰:姜诗母好食生鱼,饮江水。诗至诚之感,一朝涌泉在於门侧,流引江鱼,以给膳羞。

  《十洲记》曰:瀛洲青玉膏山,泉如酒味,名之为玉泉也。

  《玄中记》曰:东方有柴渚焉,在齐国山,山泉如井状,深不测。至春时,雹从井中出,出常败五穀,人常以林木柴塞则不出,故名为柴渚焉。

  《魏土地记》曰:颂阳县东八十里有驳牛山,山下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

  《魏记》曰: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三辅旧事》曰:昔有犊失母,哀鸣甚苦,地为发泉,因名鸣犊泉,今天旱祭之降雨,在冯翊。

  又曰:姜泉在歧山县。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母有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於姜水,因以氏焉。

  郦元注《水经》云:炎帝长于姜水,即此水是焉。

  《义兴记》曰:国山县有金硎,硎中沙石有灼灼如金者,旧名金泉,时获真金也。

  《汉水记》曰:汉水有泉,方员数十步,夏常沸涌,望见白气冲天,能差百病,常有数百人浴之。

  《宣城记》曰:临城县南四十里有盖山,登百许步,有舒姑泉。昔有舒氏女与其父斫薪,於泉处坐,牵挽不动,父还告家,比还,惟见清泉,女母曰:"吾女本好音乐。"及弦歌,泉涌回流,见朱鲤一双。今作乐嬉戏,泉故涌出。

  周景式《庐山记》曰:山西有龙泉精舍,初,远法师遣诸道人行卜地,息此而渴。法师因以杖掘地,即泉出,天旱,法师令道人读《海龙王经》,泉中有物如蛇而出角,腾空中去,须臾而雨。

  《括地图记》曰:昆丘之上有赤泉,饮之不老,神宫有美泉,饮之眠三百岁乃觉,不死。

  盛弘之《荆州记》曰:城东北三百步有孔子泉,其水甘馨,虽帝浆无以过也。

  又曰:宜都夷陆县南勾将山下有三泉,传云本无此泉,居者苦於汲水,有一女子孤贫,忽有一乞人疮痍竟体,村人无不称恶,此女哀矜饴之。乞人乃腰中出刀,刺山下三处,即飞泉涌出。

  《浔阳记》曰:莫山有涧,深丈馀,朝夕辄有涌泉溢出如潮,号为潮泉。

  《外国图》曰:员丘有赤泉,饮之不老。

  《郡国志》曰:兰州有梁泉,昔梁晖者为羌所围,无水,晖以鞭扣地,以青羊祈山神,涌泉出而榆木成林。

  又曰:肃州延寿城有山出泉注地,水肥如肉汁,燃之极明,与膏无异,但不可食,此方人谓名漆,得水愈炽。

  《吕氏春秋》曰:太公钓於滋泉。

  又曰:水之美者,昆仑之井,高泉之山,有涌泉焉。

  《淮南子》曰:正土之气仰乎埃天,(正土中也,其气上水。埃,天中央也。)埃天五百岁生蚨,(蚨,石名也。中央数五天,故五岁而一化。)蚨五百岁生黄澒,(黄澒英,水银也。)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澒英五百岁化而为黄金也。)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金之精为黄龙也。)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黄龙之精汋也。)黄泉之埃上为黄云,(其气上至天也。)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言黄气之相激薄也。)上者就下,(其气伤,复于天下也。)流水就通而合乎黄海。(言水从天下,则通流入于海也。)偏土之气仰乎青天,(偏土,方土也。)青天八百岁生青增,(青增,青石也。东方数八,故八百岁而一化。)青增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青金千岁生青龙,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乎青海。壮土之气仰於赤天(壮土,南方土也。)赤天七百岁生赤丹,(赤丹砂也。南方数七,故七百岁而一化也。)赤丹七百岁生赤金,(丹沙不化为沙而可以为金,故气赤澒也)赤金千岁生赤龙,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乎赤海。弱土之气仰乎白天,(弱土,西方土也。)白天九百岁生白礜,(白礜,白石也。西方数九,故九百岁而一化也。)白礜九百岁生白澒,白澒九百岁生白金,白金千岁生白龙,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乎白海。牝土之气仰乎玄天,(牝土,北方土也。)玄天六百岁生玄〈石玄〉,(〈石玄〉,石也。北方数六,故六百岁而一化也。)玄砥六百岁生玄澒,玄澒六百岁生玄金,玄金千岁生玄龙,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阴阳相薄为雷,激阳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乎玄海。

  又曰:昆仑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也。

  傅咸《神泉赋》曰:余所居庭,庭前有涌泉,在夏则冷,涉冬而温,每夏游之,不知岁之有暑。

  《抱朴子》曰:昆仑及蓬莱,其上鸟兽饮玉井泉,皆长生不死也。

  李华《云母泉诗序》曰:洞庭湖西玄石山,俗谓之墨山,山南有佛寺,寺倚松岭,松岭下有云母泉,泉出石,引流分渠,周遍庭宇,发源如乳,源末派如淳浆,烹茶灌园漱濯皆用之。大浸不盈,大旱不耗,自墨山西北至石门,东南至东陵,广二十里,尽生云母,墙阶道路,光彩如列星,井泉溪涧,色皆纯白,乡人皆寿考,无癖痼疥搔之疾,华深乐之。

○瀵水

  《尔雅》曰:瀵水出尾下。(瀵,敷问切。汾阴有水口如车轮,名为瀵。尾犹底也。)

  《列子》曰:禹之治水而失涂,谬之一国,其名终北,不知际畔,无风雨霜露鱼禽草木。国中有山名壶岭,顶有穴,状若圆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国人饮神瀵,力志平和,过则醉,经旬乃醒也。

  瀑布水

  《水经注》曰:漯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悬河注壑,崩湍十许丈,谓之马落山。

  《幽明录》曰:衡山三峰最为竦桀,自非清霁素朝,不可望见。峰下有泉飞流如舒一匹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虽纤罗不动,其上翛翛恒凄清风也。

  《临海记》曰:郡西北有白鹄山,山有池水悬注,遥望见如倒挂白鹄,因以名山,上有深湖,湖中又有鱼,如二百斛船大,长二丈许。

  《罗浮山记》曰:罗岭之南有瀑布,挂泉四十馀丈。

  周景式《庐山记》曰:泉在黄龙南数里,即瀑布水也,土人谓之泉湖。其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於林峰表出,望之若悬索,注水处石悉成井,其深不测也。

  何尚之《清暑殿赋》曰:深波奔上,瀑布悬下。

  孙兴公《天台山赋》曰: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

  竺法真《登罗山疏》曰:增城县有石沟,深广三丈,有两瀑布皆同注此沟。相传云是仙人流杯池水。

  ○温泉

  《华阳国志》曰:邛都县南有温泉,冬夏长热,其源可汤鸡豚,下流澡洗治宿病,馀多恶水,水神自司,不可秽污,及沉乱发照面,使人恶疾。

  《幽明录》曰:始兴灵水源有汤泉,每至霜雪,见其上蒸气高数十丈,生物投之,须臾便熟。

  《吴录》曰:始兴县有始兴山,山出温泉,可以瀹鸡。

  《山海经》曰:温水出空峒山,山在临汾,南入河,迳阳北也。

  《幽明录》曰:艾县辅山有温冷二泉,同出一山之足,两泉发源相去数尺,热泉可以瀹鸡,冷泉常若冰生。

  《博物记》曰:不周山六川之水,温如汤也。

  《辛氏三秦记》曰:始皇生时,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金石柱见存。西有温泉,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后人因洗浴。

  《江乘地记》曰:东南三十五里有汤泉,半冷半温,共同一壑。

  盛弘之《荆州记》曰:新都县有温泉,冬月,未至数里,遥见白气如烟,上下交映,状如绮疏。又有车轮双辕形,世人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人时见女子姿仪光丽,往来倏忽。人造泉有一声,则沸从下出,而不可止也。

  又曰:枣阳县界有温泉,其下有田,资以浸灌,一年三熟。

  王孚《安城记》曰:宜阳县南乡有温泉焉,以生鸡卵投其中,熟如煮也。

  伏琛《齐地记》曰:曲城东七十里有温水,水如汤沸,可疗百病,煮物无不熟也。

  《水经注》曰:温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杜彦回曰,可治百病,水清则病愈,世浊则无验。

  ○潢

  《说文》曰:潢,积水池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与晏子立曲潢之上,公望见齐国,问晏子曰:"后世孰将践有齐者?"晏子对曰:"非贱臣之所敢议。"

  ○津

  《论语》曰: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晋书》曰:雷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忽於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投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投者惧而返。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石虎起河桥於灵昌津,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辄随流,用功五百馀万而终不成。虎遣散骑侍郎崔收沉璧中流告神,已,地震水流莫不倾坏,压死者百馀人。虎甚怒,乃斩工匠,止作而还。

  又曰:慕容德正月渡黎阳津,流澌冰合,邺令韩轨言於德曰:"光武渡滹沱,澌冰自合;大王济河,天桥自成。灵命所扶,征兆已见。"德大悦,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郡国志》曰:陕州平陆县小平津,张让劫献帝处。南岸有勾陈垒,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处。

  又曰:杜预造河桥於富平,即此也。

  又曰:曹州离狐县有延津,澹台子羽投璧断蛟处。

  郦善长注《水经》曰:旧东郡白马县神马亭,有神马寺,去白马津可二十许里,东南去白马县故城可五十里。《开山图》所谓白马山也,山上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

  又曰: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

  又曰:弘农郡有窦津,说者咸云,汉武微行相谷遇辱,感窦其妻深识,既反,厚赉赏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

  又曰:云中、定襄之间有津,曰君子济。昔汉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津长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费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於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又曰:河水东北为长寿津。

  《述征记》曰:凉城至河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在焉。

  《异苑》曰:石勒元初十一年,伐刘曜於洛阳,从大河南济,时冻将合,军至而冰自泮,舟楫无阂,遂生擒曜,谓是神灵之助,改名灵昌津。

  《吴越春秋》曰:勾践入吴,吴王遣之,越王伏不敢起,吴王遂引上车,范蠡为执御,至三津之上,仰天长叹,泪下沾襟,曰:"嗟乎!孤厄也,不意复生渡此津!"

  ○渚

  《释名》曰:渚,遮也,能遮水从傍回也。

  《诗》云: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汝信处。

  又曰:鱼潜在渊,或在於渚。

  又曰: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广雅》曰:渚,处也。

  《晋书》曰: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水,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异路,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中风,至镇未旬而卒。

  又曰:殷羡,建元中为豫章太守,去郡,郡人多附书一百馀封,行至江西石头渚岸,以书掷水中,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非是致书邮。"故时人号为投书渚。

  《吴兴记》曰:乌程西风渚者,防风氏国也。

  《幽明录》曰:淮南牛渚津水极深,无可算计,人见一金牛,形甚瑰壮,以金为锁绊。

  《文选》诗曰:双燕游兰渚

  ○潏

  《释名》曰:潏,术也,堰使水郁术也,鱼梁水碓之类也。

  《尔雅》曰:人所为曰潏。(犍为舍人曰:人力水为居止。)

  ○沚

  《释名》曰:沚,止也,水可以止息其上也。(《广雅》同。)

  《诗》曰:溯回从之,宛在水中沚。

  又曰: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传》曰:涧溪沼沚之毛,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坻

  《说文》曰:秦谓陵阜曰坻。

  《释名》曰:坻,迟也,能小遏水使流迟也。

  贾谊《鵩鸟赋》曰:乘流爰逝兮,得坻则止。

  ○湄

  《神仙传》曰:河上公,汉景帝时结草为庵於河之湄,常读《老子》,帝不解《老子》,数事遣问,公不答。帝驾从之,公即跃身空中矣。

  ○濆

  《说文》曰:濆,水涯也。

  《诗》曰: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又曰: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涘

  《说文》曰:涘,水涯也。

  《诗》曰: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又曰: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波

  《释名》曰:风吹水成文为澜。澜,连也,波体转流相及连也。小波曰沦,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诗》曰: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魏志》曰:魏明帝至广陵,临江观兵,见波涛汹涌,叹曰:"此天所以限南北也。"遂归。

  又曰:徐宣从文帝於广陵,六军乘舟,风浪暴起,帝船回倒,宣时病在后,凌波独前,群僚无至者,帝壮之,迁尚书。

  《益都耆旧传》曰:张霸为会稽太守,入海捕贼,遭疾风晦冥,波水涌起,士卒惊白霸,霸曰:"无得恐,太守奉法追贼,风必不为害。"须臾风静波止。

  《庄子》曰:孔子游乎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有渔父者,孔子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渔父语讫刺船而去,延缘苇间,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挐音,而后敢乘。(挐,船棹也。)

  《淮南子》曰:武王伐纣,渡盟津,阳侯之波逆如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於是,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瞋目而麾之曰:"余在,天下谁敢害吾意者!"於是风霁波罢。

  又曰:楚国之人有乘船而遇大风者,波至而恐,自投于水。非不贪生而畏死,或恐死而忘生也。

  《世说》曰:桓宣武在南州,与会稽王会於溧洲,于时漾舟江侧,谢公亦在,狂风忽起,波浪鼓涌,非人力所制,桓有惧色,会稽王亦微异,惟谢公怡然自若。顷间风止,桓问谢曰:"向那得不惧?"谢徐笑答曰:"何有三才同尽理。"

  《孔丛子》曰:子顺谓韩王曰:"胡越之人同舟济江,中流遇风波,其相救如左右手,所患同也。"

  《广雅》曰:阳侯,涛大波也。

  《战国策》曰:或谓公叔曰:"乘舟漏而不塞,则舟沉矣;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则舟覆矣。今公自以辩於薛公,是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也。

○薮

  《说文》曰:薮,大泽也。

  《周礼》曰:扬州之泽薮曰具区,荆州之泽薮曰云梦,豫州之泽薮曰甫田,青州之泽薮曰孟诸,兖州之泽薮曰大野,雍州之泽薮曰弦蒲,幽州之泽曰医无闾,冀州之泽曰昭馀祁。(虞候、祈望,皆官名也。)

  《国语》曰:穀、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古之长民者不隳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

  又曰: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度,法也。)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共之从孙,四岳左焉。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隩内,九州之内,皆可宅居也。)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不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

  《尔雅》曰:鲁有大野,(今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晋有大陆,(今钜鹿北广河泽。)秦有杨纡,(音讴。今在扶风汧县西也。)宋有孟诸,(今在梁国睢阳县东北也。)楚有云梦,(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吴越之间有具区,(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也。)郑有甫田,(今荥阳中牟县西甫田泽。)周有焦获,(音互。今扶风池县阳瓠中是也。)谓之十薮。

  《汉书》曰:司马相如谕巴蜀父老文云鹪雕鹏已翔於寥廓之宇,而罗者犹视於薮泽。

  《风俗通》曰:薮,厚也。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君与百姓也。

  《吕氏春秋》曰:昭馀祁,一名大昭,又名沤泽。《周礼》并州薮,俗名鄢城泊是。按薮自太原祁县连延西接至此。

  《关中记》曰:弦蒲薮,案《周礼职方氏》雍州,其薮曰弦蒲。

  《晋太康地志》云:汧泽有蒲谷乡弦中谷,乃雍州之弦蒲也。按《汉书地理志》取蒲薮即弦蒲薮是焉。

  《水经注》曰:汧水,源出汧山蒲谷乡雍中谷,决为弦蒲薮。

  ○泽

  《释名》曰:下有水曰泽,言润泽也。

  又曰:水泆出所为泽曰掌,水停处如手掌中也。今兖州人谓泽曰掌。

  《说文》曰:坳泽在昆仑墟下。荷泽在山阳胡陆南。

  《易》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又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乡晦入宴息。

  又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又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又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又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又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又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又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又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又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又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又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又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又曰: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河图曰》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雷泽,泽也。)

  《书》曰:雷夏既泽,〈王雝〉沮会同。(孔安国注曰:雷夏,泽名。)

  《书大传》曰:舜渔于雷泽。(郑玄注曰:雷泽,今属济阴。)

  《诗》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周礼》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又曰:泽虞,掌国泽之政令,为之厉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财物,以时入于王府,颁其馀于万民。

  《礼》曰: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

  《礼稽命征》曰:王者,德礼之制者,泽谷有朱鸟白玉,赤蛇赤龙出焉。

  《传》曰:宣十五年,晋侯救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度时制置。)川泽纳污,(受污浊也。)山薮藏疾。……君其待之。"

  又曰:卫侯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柯泽。(济北东阿县西南有大泽是也。)

  又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广雅》曰:方泽,祭地也。

  《太公金匮》曰:夏桀之时,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於河。民谏曰:"孟冬凿山穿陵,是泄天气,发地藏,天子失子道,后必有败。"桀杀之。期年,苓山一旦崩为大泽。

  《战国策》曰:淳于髡一日见七人於齐宣王。王曰:"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淳于髡曰:"今求桔梗於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矣。"(桔梗,山中之草。)

  《史记》曰:陈馀与张耳相失,余解印绶付耳,亡入泽中捕鱼。

  又曰:《封禅书》云:上郊雍,通回中道,春至鸣泽。

  《汉书》曰:高祖以亭长送徒骊山,徒道亡,到丰西泽中停饮,夜皆解纵,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又曰: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东游以厌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而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

  《西域传》曰:康居国西北二千里有奄蔡国,控弦十万,临大泽而居。

  又曰:河有两源,合东注盐泽,一名昌蒲海,去玉门关三百里,广轮四百里,水冬夏不减,皆以为潜行地下。

  《续汉书》曰:吴祐尝牧豕於长垣泽中。

  《晋中兴书》曰:刘牢之至五桥泽中败绩,兵士殆尽,牢之马超五丈涧得免。

  《晋书》曰:陶侃少时,渔於雷泽,尝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至,遂为龙而去。

  《穆天子传》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泽。

  《山海经》曰:稷泽。(后稷神所凭,因以为名也。)

  《帝王世纪》曰:雀山之地,一夕为大泽,而深九尺。

  戴延之《西征记》曰:巨泽,鲁之西界,孔子获麟处。

  《管子》曰:北泽烧火照台下。管子曰:"万乘之国,不可无薪而炊。今北泽烧,农夫得卖其薪荛,一束十倍。"

  又曰:涸泽数百岁水不绝者,生庆忌,其状若人,长四寸,黄衣黄冠,戴黄盖,乘水鸟,好疾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泽,天高泽下,圣人法之。

  《韩非子》曰: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趋救之。

  《新序》曰:晋公逐兽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问渔者,送出泽,因以谏之。公令记其名,渔者曰:"公亟反国,臣亦反渔所。"

  又曰:楚威王问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也,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宋玉对曰:"鲸鱼朝发昆仑之墟,暮宿於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风俗通》曰:水草交曰泽,言润万物以阜民用。

  《水经注》曰:路温舒,钜鹿县之东里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叶用写书,即此泽也。

  又曰:坳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者也。东去玉门阳关一千三百里,广轮四百里。其水澄停,冬夏不减。其中洄湍雷轮转,为隐沦之脉,当其圜流之上,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於渊波。即河水之所潜,而出於积石也。

  又曰:徐州丰西泽,即高祖斩白蛇之所。

  又曰:中牟县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斯卉穷,则知逾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甫草"也。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迳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斩、小斩,有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十五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

  《图经》曰:晋有大陆,《吕氏春秋》云:晋之大陆,犹赵之钜鹿也。按《隋图经》云:大陆、大鹿、大河,即一泽而异名也。《汉书》云:路温舒取蒲于此也。泽亦《尚书》云:"纳於大麓",是此也。

  《河南图经》曰:广成泽,在梁县西四十里。

  《后汉书》云: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人,于时马融作《广成颂》云:"大汉之初基也,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右曫三途,左枕嵩岳,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演以荣洛,金山石林,殷起乎中,神泉侧出,丹水湟池,怪石浮磬,焜乎其陂。"是此泽也。隋大业中,置马牧焉。亦名广陂,其灌溉之利,至今百姓赖之。

  《舆地志》曰:梓泽在王城西北三十里,与金谷相近。又《郡国志》云:"泽即金谷也,有金水出焉,故谓之金谷,晋石季伦别墅在焉。

  ○陂

  《说文》曰:陂,池也。

  《书》曰:九川涤源,九泽既陂。(陂,泽也。)

  《诗》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史记》曰:高祖母云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时雷电晦冥,见蛟龙於其上,巳而有娠,遂产高祖。

  又曰:宁成抵罪得脱,乃诈驰传出关归家,称曰:"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乃贳贷,买陂田千馀顷,假贫民,役数千家焉。

  《汉书》曰:汝南旧有鸿隙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烝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之费,遂奏罢之。及翟氏败后,乡里归恶於方进,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顾野王云:王莽时尝苦旱,因追怨方进,童谣云:"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美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言者?两黄鹄。"建武中,太守邓晨使许阳典复鸿郄,以阳为都水掾。阳曰:"昔成帝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坏我濯龙池。"於是,乃因高下形胜,起塘四百馀里,数年乃立。

  《续汉书》曰:郭林宗交汝南黄叔度,先过袁奉高,不宿而去,信从黄宪,累日方还。泰曰:"叔度之量,汪汪若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不可量也。"

  谢承《后汉书》曰:汝南许阳,晓以术承地脉,太守邓晨署为平水掾,使治鸿郄陂,陂成,人谮阳言取钱,晨系阳於狱,户自开,械自解,晨释之出,时日暮,陂上有火光引前,清德之感也。

  《魏略》曰:明帝出次摩陂,有龙见於井中,帝出观龙,因改摩陂为龙陂。

  《异苑》曰:东乡太湖,吴庚申岁於此有一军士五百人,将破堰取鱼,先以酒肉祈神,约令水涸。夜梦人云,塘水速竭,若见巨鳞,慎勿杀也;又有铜釜,并不可发。明往决水,翕然而尽,得白鱼,形状非常,小人贪利,剖而治之,见昨所祭馀食充溢肠内。须臾复得釜,又取发,水便暴出,五百人一时没溺。惟督监得存,具说事状,于今犹名此湖为五百陂。

  《汝南先贤传》曰:郑敬去吏,隐居于蚁陂之阳,以渔钓自娱,弹琴咏诗,常方坐於陂侧,随杞柳之荫,铺茅蘼为席。

  《淮南子》曰: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

  《孙绰子》曰:海人曰,横海有鱼,一吸万顷之陂。

  《抱朴子》曰:葛仙公每酒醉,常入家门前陂水中卧,竟日乃出。

  《方舆记》曰:新蔡县葛陂,费长房化竹之所,后汉於此立葛陂县。

  《河南图经》曰:洛水,自苑内上阳宫南弥浸东注,当宇文恺版筑之时,因筑斜堤,今东北流。水衡作堰九所,形如偃月,谓之月陂。

  《寿春图经》曰:芍陂在安丰县。《淮南子》曰:"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又《舆地志》、崔实《月令》云,孙叔敖作期思陂,即此是也。故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内丰给。又按芍陂上承渒水,南自霍山县北界驺虞石入,号曰濠水是。北流注陂中,凡经百里,灌四万顷。

○桥

  《说文》曰:桥,水梁也。榷,(音角。)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亦曰约,(音灼。)今谓之略彴。东楚谓桥为圯。

  《诗》曰:维鹈(音题。)在梁,不濡其翼。

  又曰:造舟维梁。

  又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尔雅》曰:梁莫大于溴梁。郭璞注曰:梁即桥也。或曰:梁,石桥也。石杠(音江。)谓之猗,(音寄。)亦曰石桥也。

  《史记》曰:张良曾间从容出游下邳圯上,(楚人谓桥为圯。音怡。)有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良下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

  又曰:文帝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使骑捕,属之廷尉。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如淳曰:长安县人。)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廷尉奏:犯跸,当罚金。

  又曰: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到汉世而长吏以为十二渠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人民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

  《汉书》曰:薛广德为谏议大夫,上酎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广德当乘舆,免冠顿首曰:"宜从桥。"诏曰:"大夫冠。"广德曰:"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入庙矣。"上不悦。光禄大夫张猛进曰:"乘船危,就桥安。"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

  《东观汉记》曰:班超讨焉耆王广,广遣其左将比鞬友奉迎,超赐而遣,焉耆见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超更从他道渡。

  《魏略》曰:驴分国往大秦,渡河桥长二百四十里。

  又曰:洛阳城西洛水浮桥三处三柱,三公象也。

  《魏志》曰:锺繇尝与族父瑜至洛阳,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贵相,然当厄水。"行未十里,渡桥马惊,堕水几死,而后至太傅。

  又曰:景元四年伐蜀,锺会领十馀万众,分从斜谷入,先遣牙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

  《蜀志》曰:先主为曹公所追,张飞距后,据水断桥,无敢近者。

  《吴志》曰:凌统,字公续,从征合淝,为右部都督,时权彻军还,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已远,势不相及也,统率亲近三百人扶杆权出,敌已毁桥之两板,策权马过,统复还战。

  王隐《晋书》曰:杜预启建河桥于富平津,众论以为殷周所都,经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作故也。预曰:"昔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遂作桥,成,上从百官临会,举杯劝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预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获奉成圣制也。"众咸称善。

  《后魏书》曰:崔亮为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浅不通船,行人艰阻。会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长木数百根,藉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

  又曰:于栗磾(音低。)从太宗南临孟津,谓栗磾曰:"可作桥乎?"磾曰:"杜预造桥遗事可想。"乃编次大船构桥於野坂,六军既济,太宗乃深叹焉。

  《北齐书》曰:张亮守河州,文帝於上流放火船,欲烧河桥。亮乃备小艇百馀,皆载长锁,锁头施钉,火船将至,即驰小艇以钉之,引锁向岸,火船不得及,桥全,亮之计也。

  《唐书》曰:韦景骏,神龙中,累转肥乡令,县北界漳水,连年泛溢,旧堤迫近水漕,虽修筑不息,而漂流相继。景骏审其地势,拓南数里,因高筑堤,暴水至,堤南以无患,水去,而堤北称腴田。漳水旧有架柱长桥,每年脩葺,骏又改造为浮桥,自是无复水患,至今赖焉。

  《战国策》曰:豫让欲为智伯报仇,漆身吞炭,襄子当出,伏於桥下,至桥马惊,曰:"是必豫让也",求之果是。

  《述征记》曰:方兴县鬼桥,忽一夜闻人呼唤声,车行雷骇,晓而石桥自成,家家牛皆喘息未定。

  《齐地记》曰: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旧说始皇以术召石,石自行至,今皆东首隐轸似鞭挞瘢,形似驰逐。

  《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於界桥南二十里,绍将鞠义破瓒於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纲严又破瓒殿兵於桥上,即此梁也。

  《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窈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窃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还宝,其梁复如故。

  《三辅故事》曰:汉丞相夏侯婴墓,在饮马桥东大道南,人谓之马冢。

  《三辅黄图》曰:秦始皇并天下,都咸阳,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襄阳耆旧记》曰:木兰桥,今之猪兰桥是也。刘季和於此桥东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猪屎臭,当易名猪兰桥。"初如戏言,而百姓遂易其名。

  《郡国志》曰:漳水,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於水上,有天井堰。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沉巫处也。

  又曰:通门内有皋桥,即汉皋伯通居此,桥以得名。梁鸿赁舂之所。

  常璩《华阳国志》曰: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故光武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星桥间也。"

  又曰:昇迁桥,在成都县北十里,即司马相如题桥柱曰:"不乘驷马高车,不复过此桥。"

  又曰:万里桥在成都县南八十里,蜀使费祎使吴,诸葛亮送之於此。叹曰:"万里之路始於此桥。"因名万里桥。

  《地理志》曰:漳水出上党邺中,赵武帝於漳水造浮桥接紫陌,故号曰紫陌桥。

  祖台之《志怪》曰:义兴郡溪渚长桥下有苍蛟,吞啖人,周处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於是悬自桥上投下蛟背而刺焉,蛟数创,流血丹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水经注》曰:上虞县,亦名虞宾,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

  《国语》曰:天根见而水涸,水涸而成梁,故夏令曰,十月而成梁,不使民患涉也。

  《纪年》曰:周穆王七年,大起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燕录》曰:慕容垂与刘牢之战于五丈桥桥津,晋大败。车骑将军慕容德等引兵要牢之五丈桥,牢之驰马跳五丈涧,会苻丕救至而免。

  《孟子》曰:子产为政,以其乘车济人於溱洧。故孟子曰,可为惠而不知为政。

  《抱朴子》曰:尾生与妇人期桥下,水至不去,以至溺死。虽有信,不如无也。

  王充《论衡》曰:高丽国侍婢有气如鸡子来下之有娠,生子名东明。东明善射,王恐其害国,欲杀之。东明走至淹水,以弓击水,鱼鳖为梁,既度而鱼鳖解散。

  《诸葛亮集》曰:亮上事曰,臣先进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臣作车桥,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堰埭

  《吴录》曰:句容县,大皇时,使陈勋凿开水道,立十二埭以通吴会诸郡,故船行不复由京口。

  《晋中兴书》曰:兖州既平,谢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壅吕梁水,立七埭以利运漕。

  又曰:谢安筑埭於新城北,百姓赖之,故名召伯埭。

  《述征记》曰:秦梁埭到召伯埭二十里,召伯埭至三救埭十五里,三枚埭到镜梁埭十五里。

  《晋书》曰:李矩与汝南太守袁孚率众修洛阳千金堰,以利运漕。

  《梁典》曰: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武帝遂发徐杨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絇护堰,作役人及战士二十万於锺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於中流。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决溃。众会之,或谓江淮之间多有蛟,能乘风雨,决坏崖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钅矍锄数千万斤,沉於堰所,仍不能合。乃伐树为井榦,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皆穿,夏日疾疫,士死者相枕,蝇虻昼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士死者十七八,至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军人安堵,列居于上。其水清洁,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其寿阳戍因移置八公山上,夹淮数百里,皆水之所淹。人谓绚曰:"四渎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既而昏雾四日,雾解而堰决,杀万人,其声若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鸟首,殊类诡状,不可胜名。今号其处为荆山堰,今涡口东岸是。

  《后周书》曰:贺兰祥,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於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唐书》曰:张守珪为都督,瓜州也地多沙碛,不宜稼穑,每年少雨,以雪水溉田,至是渠堰尽为贼所毁,既地少林木,难为修葺。守珪设祭祈祷,经宿而山水暴至,大漂材木塞涧而流,直至城下,守珪使取充堰,於是水道复旧。

  《晋后略》曰:张方围京邑,决千金堰水,沟渠枯涸,井多无泉。

  《邺中记》曰:当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堰引漳水激邺以富魏之河南,后史起为邺令,引鄣水十二渠灌溉於魏田数百顷,魏益丰实,后废堰田荒。魏时更修通天并堰,邺城西南漳水十八里中细流东注,邺城南二十里中作二十堰。

  《语林》曰:陈协数日辄进阮步兵酒一壶,后晋文王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也。

  《魏郡图经》曰:惬山,古堰也,今谓之惬山,即汉成帝时河决金堤,盖於此运土以塞河,颇惬当时人心,故谓之惬山。在今魏县西。

  戴延之《西征记》曰:金瀍谷三水合处有千金堨,(音曷)即魏陈思王所立,引水东灌,民今赖之。又《九州要记》云,洛阳千金堨傍有九龙祠存。又《地理书》曰,穀水出为湖沟,置千金堰以堰之。

○塘

  《录异传》曰:文翁者,庐江人,为儿童时,乃有神异,及长,当起历下陂以作田,文翁昼日斫伐薪以为陂塘,其夜忽有数百头野猪以鼻戴土著柴中,比晓成塘。

  《吴地记》曰:坛塘一名陌城,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悔之,与群臣临江作塘,创设祭奠,百姓因以立庙。《吴越春秋》云,夫差设祭,杯动酒尽。

  刘道真《钱塘记》曰:防海大塘在县东,去邑一里,往时郡议曹华家信富,乃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运土石一斛,即与钱一升。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谲不复取,於是载土石者弃置而去,塘以之成,既遏绝潮源,一境蒙利也。

  《述异记》曰:今乌江长亭,亭下有骓马塘,即当时乌江亭长舣舟待项王处。

  《南越志》曰:丹城县有釜塘,金沙自是而出。

  裴渊《广州记》曰:彰平县朱沙塘,水如绛,鱼鳖皆赤。

  《荆州记》曰:长沙郡东十馀里,有郡人刘寿墓,有石阙四所,寿汉顺帝时为司徒。其东有龟塘,周回四十五里,有灵龟出其中,故塘因名焉。

  盛弘之《荆州记》曰:始安熙平县东南有山,山西其形长狭,水从下注塘,一日再增减盈缩,因名为潮汐塘。(《幽明录》又载。)

  《幽明录》曰:耒阳县东北有庐塘,淹地八顷,其深不可测,中有大鱼,常至五日一跃奋出水,大可三围,其状异常,每跃出水,则小鱼奔迸,随水上岸,不可胜计。

  《异记》云:庐塘有鲛鱼,五日一化,或为美妇人,或为男子,至於变乱尤多,郡人相戒,故不敢有害心,鲛亦不能为计,后为雷电杀之,此塘遂涸。

  刘欣期《交州记》曰:凿南塘者,九真路之所经,去州五百里。马援积石为塘,以通於海,达於象浦,建标为南极之界。

  《淮南子》曰:坏塘取龟,发屋求狸,桀跖之徒,君子不为。

  ○堤

  《尔雅》曰:坟,大防也。谓堤。

  《梁书》曰: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为荆州刺史,遇大江溢,堤坏,憺亲率将吏,冒雨筑之,水势甚猛,人皆恐惧,或请避之,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心何独以危避。"登堤叹息,遂辍膳而刑白马以祭江神,以身为百姓请命,言终而水退堤出。

  《郡国志》曰:长沙金牛堤,汉武时,有异人牵金牛入此堤内,因以名焉。

  《水经注》曰:涿郡王尊,自益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吏民皆走,尊立不动,水齐足而止,公私壮其勇节。

  又曰: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矛岑,於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

  ○岛

  《释名》曰:海中可居曰岛,到也,人所奔到。

  《汉书》曰:田横惧诛,入居海岛中。(孟康曰:海中山曰岛。)

  《魏志》曰:王倾讨勾骊,入沃沮,人云尝乘船捕鱼,风吹十日,东得一岛,上有人,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

  《齐地记》曰:嶗山东北五里入海有管彦岛,是黄巾贼帅管承后也。

  又曰:东牟城东有盘岛,城东北有牛岛,常以五月,海牛及海狸与鸟产乳其上。

  ○屿

  《临海记》曰:去郡七里东有樊续屿,屿上空冢里,犹馀败鼓角,或呼为樊府君墓。今郡公田,在此屿下。

  ○浒

  《尔雅》曰:岸下地曰浒。

  《诗》曰: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岸

  《尔雅》曰:重涯曰岸。

  《诗》曰:高岸为谷。

  又曰:淇则有岸。

  《晋书》曰:殷仲堪於江滨见流棺而葬焉,旬日之间,门沟忽起为岸。其夕有人自称感君之恩,堪因问岸何祥也?答曰:"水中有岸曰州,君将牧州。"言终而没。至是,果得荆州也。

  《水经注》曰: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间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谓之黄鹄岸。

  又曰:昆明池有金堤石岸,益州有金堤,左思曰:西逾金堤,东越玉津。

  《孙卿子》曰:泉生珠而岸不枯。

  ○泥

  《说文》曰:泥,黑土,在水中者也。

  《易》曰:井泥不食,旧井无禽。(在井之下故曰泥。井而泥则不可食。)

  《书》曰:淮海惟扬州,厥土惟涂泥。

  《诗含神雾》曰:夫齐之地,处孟春之位,海岱之间,土地汙泥,流之所归,利之所聚。

  《传》曰:晋楚将战,吕锜梦射月中之,退入於泥。

  《论语》曰: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小道,今诸子书。泥,滞陷不通也。)

  《汉书沟洫志》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又曰:禹泥行乘橇。

  《东观汉记》曰:隗嚣将王元说嚣使背汉。曰:"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

  又曰:邓训将黎阳宫兵屯渔阳,迁护乌丸校尉。黎阳宫故吏皆恋慕,知训好以青泥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载青泥至上谷遗训。其得人心如此。

  《陇右记》曰:武都紫水有泥,其色亦紫而粘,贡之用封玺书,故诏诰有紫泥之美。

  《帝王世纪》曰:周穆王征犬戎,得炼刚赤刀,用之割玉,如割泥焉。

  《神仙传》曰:童奉君居庐山,尝大旱,县令于士彦诣奉说大旱之意,奉因仰视其屋曰:"贫家屋皆见天,不可以得雨,如何?"令解其意,身率将吏为起屋,屋成当泥壁,作人已掘土,欲取江水沃泥。奉曰:"不须,日暮当雨也。"其夜果大雨,聚壤成泥。

  顾微《广州记》曰:郁林郡山东南有池,有石牛在池下,民常祀之。岁旱,百姓杀牛祀之,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祠毕,天雨洪注,洗背泥尽而后晴。

  《曾子》曰: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淮南子》曰:琬琰之玉在汙泥之中,虽廉者不释也。

  《世说》曰:石崇以椒为泥泥屋,王君夫以赤石脂泥壁。

  《杂五行书》曰:二月上壬取土泥屋四角,宜蚕,吉。

  ○砾

  《释名》曰:小石曰砾,砾,析也,小石相支,其间析析然。

  《抱朴子》曰:军术曰:地生瓦砾,不去,有大祸。

  蔡伯喈《青衣赋》曰:金生沙砾,珠出蚌泥。

  卢子云《相风赋》曰:楚石杂结绿,沙砾厕隋珠。

  ○沙

  《龙鱼河图》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

  《韩诗外传》曰:孔子南游适楚,至於阿谷之隧,有女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乎?"执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妇人答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汜,欲饮则饮,何问於婢子?"授子贡觞,跪坐置之沙上曰:"礼不亲授。"

  又曰:自西河至於流沙,千里而遥,(雍州是也。)

  《家语》曰: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

  《史记》曰:张良以铁椎击秦始皇於博浪沙,中其副车。

  又曰: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

  又曰:武帝元封元年旱,於是天子乃祷万里沙。

  《战国策》曰:齐襄王立,田单相之。过淄水,有老人涉水而寒,不能行,坐沙中,田单见其寒也,解裘而衣之。襄王曰:"不早图,恐后悔之。"

  《汉书》曰:韩信击龙且,夹睢水,夜令人为万馀囊盛沙,以壅水上流。

  《东观汉记》曰:朱鲔等共会洧水上,沙中设坛,立圣公为天子。

  《博物志》曰:石蕃,卫臣也,背能负千二百石沙。

  《广志》曰:流沙在玉门关外,南北二千里,东西数百里,有三断,名曰三陇。

  《列子》曰: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之邯郸,遇盗於耦沙。

  《鲁连子》曰:朝露之蒲,工女不能治;淄渑之沙,计儿不能数。

  《韩子》曰: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

  《曾子》曰: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淮南子》曰:河水欲清,沙壤秽之。

  又曰:寒凝水,热焦沙。

  《抱朴子》曰: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小人为虫沙。

  《说苑》曰:汤之时,大旱七年,焦沙烂石。

  葛洪《肘后方》曰:治溺死,熬沙以覆死人,使上下有沙,但出口鼻。

  《古今注》曰:宣帝地节元年,上都沙中夜风,有火如粟。

  《曹瞒传》曰:操征马超,隔渭水。娄子伯说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

  《刘根别传》曰:颍川太守高府君到官,民人疫,郡中掾史死者过半,夫人郎君悉得病,从根求消除病气。根曰:"於厅事之亥上穿地取沙三斛着中,以醇酒三升沃其上。"府君从之,病者悉得愈,疫气绝。

  《搜神记》曰: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於肉中。

  段国《沙州记》曰:浇河西有黄沙,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里,西极大杨川,望黄沙犹人委乾糒,地不生草木,黄沙荡然,沙州取号焉。

  《豫章记》曰:龙沙在郡北带江,沙甚洁白,高峻而峙,陂陀有龙形,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上处也。

  《新安记》曰:锦沙村,傍山依壑,素波澄膜,锦石舒文,冠军吴喜闻之而造焉,鼓柁游泛,弥旬忘返。叹曰:"名山美石,故不虚赏,使人丧朱门之志。"

  《王孚记》曰:袁州有水,春交则上白沙如米,於两岸九十馀里,呼为米沙,若一岸遍米,其方丰熟。

  《湘中记》曰:白沙如霜雪,赤岸似朝霞。

  《遁甲开山图》曰:沙土之浦,云阳之墟,可以长生,可以隐居。沙土,即长沙也,云阳,古仙人也。

  《郡国志》曰:杭州浙江有江沙涨,昔武烈为郡吏赴府,乡人饯之,会此沙上。父老曰此沙狭而长,君必为长沙太守。果然。

  又曰:伊州,铁勒国也,而路多沙碛,碛内时闻叫唤声,不见人,或闻歌笑之声,盖鬼物也。

  《鄱阳记》曰:新昌水有一沙堆,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形状如覆船,鲜净特异,每年丰稔,其沙即堆积如旧,若沙移河岸,其年俭,古来相传,以为常验。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风俗通》又载也。)

  《传》曰:梁伯好土功,乃沟公宫。

  又曰:鲁将与齐战,师不逾沟,樊迟曰,请三刻而逾之。众从之。(如樊迟约,乃逾沟。)

  又曰: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曰:於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故《史记》云:邗沟即吴王夫差所开漕运,以通上国。

  《国语》曰: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於岁,(稔熟称岁也。)乃起师北征,开为深沟,通於商鲁之间,(开,掘地。商,宋也。)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定公于黄池。

  《论语》曰:禹尽力於沟洫。

  《史记》曰:汉王四年,王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起兵居梁地,往来弱楚兵,绝其粮道,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羽解而东,汉王欲引而西,用张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

  《博物志》曰:徐偃王治其国,仁义著闻,欲周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朱矢。

  又曰:酒泉延寿县南有山,石水出处,如莒地为沟。

  郦善长《水经注》曰:高唐县有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沟焉。

  《殷氏世传》曰:殷褒为荥阳令,先多霪雨,百姓饥馑,君乃穿渠入河四十馀里,疏导原隰,用致丰年,民赖其利,号曰殷沟而颂之。

  《庄子》曰:寻常之沟洫,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鱿为之制。

  《孟子》曰: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内之沟中。

  《杨子图经》曰:六合县东三十里,从岱石湖入四里至沟中心,与陵分界。案《后汉书》张纲为广陵太守,济惠於百姓,劝课农桑,於东陵村开此沟,引湖水灌田,以此号为张纲沟。

  阮胜之记曰:吴王濞开茱萸沟,通运至海陵仓,北有茱萸村,故以村立名。故《史记》云:邗沟,即吴王夫差所开漕运以通上国。

  崔豹《古今注》曰:羊沟者,言羊喜抵触垣墙,故为沟以隔之。一曰,植高杨于其上,故谓之杨沟。

  《古诗》曰:今日斗酒别,明日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渎

  《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道达沟渎开通道路。

  《尔雅》曰:沟注澮曰渎。(水流不绝曰渎。)

  《汉旧仪》曰:祭四渎用牲。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建元十二年,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王侯以下及豪强富民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田,民赖其利。

  伏滔《北征记》曰:姑熟西北有甘宁墓,孙皓时,占者云,墓有王气,皓凿其后十许里曰直渎。

  《越绝书》曰:铜姑渎长一百五十步,去县二十里。

  ○渠

  《史记河渠书》曰: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汉书音义》曰:酾,分也。)以引其河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也。郑国间说秦,令凿泾,自中山南,西交瓠口为渠,溉斥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锺,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为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汉书》曰:禹作二渠以引河,武帝时,穿渠水岸若崩,乃凿井深四十丈,井下相通,井渠自此始。得龙骨,故龙首渠。起谷口,入栎阳,注渭中,因名渠,民得其饶。歌曰:"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公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又曰:张掖郡有千金渠。

  范晔《后汉书》曰:樊密所起庐舍,皆有深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魏志》曰:辽西单于蹋顿尤强,公将征之,凿渠自滹沱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沟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又曰:建安十八年九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

  又曰:贾逵为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馀里,所谓贾侯渠。

  《北史》曰:郭衍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舆城北,东至潼关,漕运四百馀里,关中赖之,名曰富人渠。

  《隋书》曰:薛胄为兖州刺史,先是兖州城东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兖渠。

  《唐书》曰:温造为郎州刺史,在任开后乡渠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顷,郡人获利,乃名为右史渠,造自起居舍人出郡。

  《水经注》曰: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穀水以溉京师,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后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怀赡。是以渠今引穀水,盖纯之创也。

  又曰:汉明帝之世,司徒伏恭荐王景善能治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时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也。明帝十五年东巡狩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

  又曰:魏武帝又堰漳水回流东注,世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磴,磴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原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流谓之长明渠。

  戴延之《西征记》曰:洛阳城外四面有阳渠水,周公所制也,建春门外二桥最大,一从一横。

  《续述征记》曰:按《河渠书》《沟洫志》引河为洪沟。一说秦至魏凿渠引河灌大梁,名曰洪沟焉。

  崔寔《政论》曰:战国海内十二分,魏州有史起引漳水灌邺,民以兴歌,蜀郡李冰凿离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秦开郑国,汉作白沟,而关中号为陆海。

  《郡国志》曰:瀛州平舒县古五渠水,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等捕鱼此水,先祭,忽有群鱼从西而来,有一人异甚,谓愿曰:"若得大鱼勿杀。"及下网,果得大鱼,乃杀之,腹中尽得其祭而食,群鱼并飞,遂不复得,因名此处为飞鱼口。

  《邺城故事》曰: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障水以溉民田,因是户口丰饶。今渠一名安泽陂是也。

  《内黄图经》曰:前汉倪宽迁内黄令,吏民大信,表开六辅渠以大灌溉,民极获利,因曰倪公渠。

  ○甽

  《说文》曰:甽,水流也。

  《周礼》曰:倍洫曰甽。

  稽康《养生论》曰:或益之以甽浍。

  ○澮

  《说文》曰:澮,水流澮澮也。广二寻,深二仞。

  《书》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澮。

  《尔雅》曰:谷注沟曰澮。

  《释文》曰:澮,会也,小沟之所会也。

  ○汎

  《续述征记》曰:齐人谓湖为汎,汎中有九十九台,皆生结蒲,因此蒲生自结。

  《风俗通》曰:汎,莽也,言其平望汎莽,无涯际也。

  ○湾

  郦善长注《水经》曰: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檝嬉游,徘徊爱玩。

  《江夏记》曰:败舶湾,在县西北七里。按《吴志》云:"孙权与群臣泛觞於大船江中,西上逢恶风,权遣柁工张颉取氵罗洲,谷利抜剑拟柁工急取樊口,未及至口,湾中船破,因名败舶湾。权至岸,谓谷利曰:"何怯於水也?"谷利曰:"大王万乘之主,欲涉不测之渊,一旦倾危,社稷何寄?"因登陆路而归。

  《浔阳记》曰:蠡湖西湾,夏秋水渺涨,商徒萦纡牵舟循绕,人力疲劳,号为西疲湾,亦云西湾。又有白沟湾,亦在湖西,泛涨惊波似雪,汹涌沟湾,因是名焉。又有落星湾,湾内有落星石,周围百步许。又有神林,下有庙,祈福而获前进,由是名焉。又有女儿庙,祈祷亦有灵应,即不许,所值亦无害。

  《永嘉郡记》曰:乐城县三原亭,去郡百二十里,溪水清如镜,曩昔有得一死〈鱼占〉者,鳍大五六围,一鳍辄得数十斛鲊,此湾无所不容。有人能食者,常自譬腹如三原湾,无所不容。

  《水经注》曰: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为万石湾。泉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害。

  《鄱阳记》曰:清湾,在县东南七里,隋开皇中,太守梁文谦莅官清洁,取此湾水以自供,后人思其恩德,号为清湾。

  ○浦

  《说文》曰:浦,水滨也。

  《诗》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郡国志》曰:夏曰浦有龙鱼,昔禹南济黄龙夹舟之处。

  《楚词》曰:望涔阳之极浦。

  《述异记》曰:上虞县有石驼步,水际谓之步也。瓜步在吴中,吴人卖瓜於江畔,因以名也。江中有鱼步,龟步,湘中有灵妃步。按吴楚间谓浦为步,盖语讹耳。

  《吴录》曰:富阳浦,汉末为吴县于津,吴大帝时有浦通浙江至庐及桐溪,故曰桐庐县。东有大溪注庐口,渌波青岩,昔晋征士散骑侍郎戴勃游此,自言山水之极致也。

  《郡国志》曰:金陵西浦,亦云项口,即张硕捕鱼遇杜兰香处也。

  《江夏记》曰:南浦,在县南三里。《离骚》曰:"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流入大江,春冬涸竭,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於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称南浦。

  《续搜神记》曰:庐江筝笛浦,浦中有大舶覆水内,渔人宿旁,闻筝笛之声及香气氤氲,云是曹公载妓船覆於此。

(0)

相关推荐

  • 卷一百六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三 河南府[二] 古蹟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县东北三十里即故成周城也书序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眉作洛诏曰我又卜瀍水东 ...

  • 地理图

    地理图 奔北大关,走河北大街,大红桥,杨村.蔡村.河西务,安平,马头,张家湾,奔通州八里桥,进北京齐化门,出北京德胜门.走清河,沙河,昌平县,南口,青龙桥,康庄子,怀来,沙城,保安,下花园,辛庄子,宣 ...

  • 贯口相声 《地理图》

           贯口,又名趟子,是相声.评书表演术语,为"说"功的一种.演员将篇幅较长的一段说词一气说出,要求流畅清晰.节奏明快.演员需要事先背诵,以达到渲染情节.展示技巧.产生笑料 ...

  • 相声-贯口-《地理图》

    甲: 出了门,咱奔东南角 乙: 东南角 甲: 东门官银号,北海楼.龟甲胡同,万寿宫.北大关,河北大街.大红桥,西于庄子.丁字沽,南仓北仓,走蒲口.汉宫.桃花口,杨村.蔡村.河西务,安平码头.张家湾,走 ...

  • 卷七(3/3)

    ,还釐于郑者也.<竹书纪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阳.俗言水城,非矣.济不自**出,即是始矣.王隐曰:河泆为荥.济水受焉.故有济堤矣,为北济也.济水又东南迳釐城东.<春秋 ...

  • 谈谈《太平御览》的内容和史料价值(下)

    在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太平御览>的编辑方式和形式可以追溯到北齐的<修文殿御览>,但是后者早就已经失传了.唐代徐坚编撰的<初学记>成为类书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书籍主要 ...

  • 谈谈《太平御览》的内容和史料价值(上)

    在北宋四大类书中,<太平御览>的文献价值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在宋太宗赵匡义孜孜求治的文化背景下,史臣搜罗宏富,凡是宋代以前的典籍都在参考的范围之内,在书的前面还列出了所引用的全部典籍,类似& ...

  • 太平御览·地部·卷六

    ○会稽山 <吴越春秋>曰:禹巡天下归,还越会稽,修国之道,以会计名山. 又曰:禹巡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徇众,示天下悉以臣属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 ...

  • 太平御览·地部·卷四

    ○嵩山 <释名>曰:嵩,字或为崧,山大而高曰嵩. <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国语>曰: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韦昭注曰:"崇.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

    ○叙山 <释名>曰:山顶曰蒙,亦曰巅,亦曰椒.山脊曰冈.山大而高曰嵩,(嵩高称也,今中岳嵩山盖依此,亦作崧.)小而高曰岑,锐而高曰峤,卑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二

    ○地下 <淮南子>曰:东方之极,自碣石(碣石山,在东北海中.)过朝鲜,(朝鲜,东夷.)贯大人之国,(东方有大人之国也.)东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皆日所出之地.)太皞.勾芒所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一

    ○地上 <释名>曰: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五土所生,莫不审谛也.亦谓之坤,坤,顺乾也. <说文>曰:元气初分,重浊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易>曰:坤 ...

  • 太平御览·地部·卷四十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 ...

  • 太平御览·地部·卷三十九

    ○塘 <录异传>曰:文翁者,庐江人,为儿童时,乃有神异,及长,当起历下陂以作田,文翁昼日斫伐薪以为陂塘,其夜忽有数百头野猪以鼻戴土著柴中,比晓成塘. <吴地记>曰:坛塘一名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