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49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49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伤寒五六日,出现呕而发热的症状,这是邪入少阳的表现,故曰“柴胡汤证”具。据此推之,亦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嘿嘿不欲食饮等症,只要据证可以辨为小柴胡汤证者皆是。病在少阳,禁汗禁下,当治以和解。医者不知,误用下法。若是下之不甚,正气尚足,邪气不能内陷,仍在少阳,即所谓“柴胡证仍在者”,可以再给予小柴胡汤。此乃“有是证,用是方”的道理,虽然病人已经误下,少阳证仍在,则犹可再用和解,治不为逆。但毕竟下后正气不足,服用小柴胡汤后,阳气来复,与邪气相争,必得蒸蒸而振,热势透发,得战汗而解。
若下后里气不足,邪气内陷,与水饮结于胸膈,则成大结胸证,表现为“心下满而硬痛”,大陷胸汤主之。
若下后伤脾胃阳气,邪气内陷于脾胃中焦。脾胃主升清降浊,伤则清不能升,浊不能降,上下气机不相交通,否塞于中,而见心下满。邪气未与实邪相合,所以心下虽满,既不疼痛,望之无形,按之无物,此即痞证。“痞”之病名,即由否塞不通而来。此时已非少阳小柴胡汤证,故曰“柴胡不中与之”,可予半夏泻心汤苦辛兼补,升降气机,以消虚痞。以其中气已虚,邪气陷入而痞,故名虚痞。
方中用黄连、黄芩清入里之热,兼以苦降浊气;半夏、干姜辛散气机,兼以消痞散结;参、枣、草温补中焦,以助脾胃。本方是和解脾胃的代表方,所以也是采用去滓再煎的方法,以助和解之力。
本方还是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基础方。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
字帖获取请点击:
现已更新至1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