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她得奖,不是一种偶然
赫塔·米勒
(Herta Müller,1953- )
2009
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以诗的凝炼,
散文的率直,
描绘失所者的处境。
2021
7.24
对世界而言赫塔·米勒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世界对罗马尼亚社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二战前后欧洲社会状况更加深刻的认识 ,还有对人性的更高的审视和关怀。作为生活在罗马尼亚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裔作家,她自然地描绘她眼里的罗马尼亚人和她自己,在世界的舞台上揭露了社会的阴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审视和关注。
作家
诗人
主要成就和主要作品
——
Herta Müller
人物经历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一个农民家庭,所在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
1973至1976年,米勒在蒂米什瓦拉大学研究德国文学和罗马尼亚文学。这个大学大多数学生都是匈牙利族或日耳曼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罗马尼亚经常受到排挤,所以对罗马尼亚族一直都有非常强烈的对抗情绪。米勒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巴纳特行动组”(Aktionsgruppe Banat)。这个组织成立于1972年,其成员是一群在罗马尼亚巴纳特施瓦本地区的德裔少数民族青年,宗旨是追求言论自由。这一作家团体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反对当时的罗马尼亚集权政府,米勒也不例外。
毕业以后,米勒在一家工厂当翻译,但由于她抱着坚定的不合作态度,拒绝成为秘密警察的线人,也拒绝告发工厂的同事,1979年被该厂解雇。其后,米勒就受到了来自秘密警察的监视、跟踪、甚至是搜查和审问,她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在这高压的社会环境下,恐惧已经成为米勒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还曾经试图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获得这暗无天日生活的解脱。当然,这种企图并没有成功,不过米勒找到了另一条开启自己心扉的途径:文学创作。
1982年,米勒在罗马尼亚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名为《低地》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的艰苦生活,在出版后不久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
1984年,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未删减版本在德国得以发行,受到德国读者的热烈追捧。而后,米勒又以罗马尼亚语写作了《沉重的探戈》一书。
由于多次在书中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并且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1987年,米勒借着当时德国的回归政策,米勒终于离开了那个让她身心俱疲的罗马尼亚,来到了德国柏林,从此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1995年,她成为了德国语言和诗歌科学院成员。米勒还到各个大学讲授,并分别在1998年和2005年被卡塞尔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2009年出版《呼吸秋千》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2013年10月,米勒因严重的胃肠穿孔被紧急送往德国西南部的一家医院入院治疗。她所在出版公司的编辑克里斯汀娜·奈克特随后表示,米勒接受了良好的照料,身体正在康复。
写作特点
主题
米勒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在她作品中总有一种洗不去的阴暗的气氛,在她的处女作《低地》中有过一篇短篇小说名为《我的一家》,以简单而明了的话语勾勒出了组成这个家庭的成员,用“我的父亲和另一个女人还有另一个孩子”和“我才是另一个男人的孩子”等文字,揭露了家庭成员内部令人不齿的血缘关系和婚外恋。
村庄与“我”之间也永远都存在着不可丈量的距离,从未成为过“我”成长的乐园,而是一个充满恐惧、暴力、束缚的残酷世界。村里的男人们夜夜酗酒,女人们在劳苦和家暴中日渐衰老,教师们指导家长体罚儿童,领导们愚钝不堪……正是这样的家庭和村庄,构成了叙事者童年生活的社会,种种丑恶的现象对叙事者内心的扭曲和摧残,粉碎了叙事者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
米勒从小就生活在二战留下的阴影之下。她的母亲整日都生活在父亲的打骂之下,只会以泪洗面,从来没有给过她正常的母爱。父亲更是与酒相伴,除了希特勒和德意志,对其他的事物一概没有兴趣......再加上族裔内部奉行的德意志精神和人们的冷漠、虚伪、背叛等等,使得米勒童年一直都生活在恐惧的气氛中。
米勒曾说:“我的写作层面是那个巴纳特施瓦本的村落和我的童年……后来,是那个集权主义国家罗马尼亚。这个国家让一切经历都保留着自己的本身,因为权力的视线可以超越一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后来称之为'集权主义’和'国家’的东西,只是一个偏远的可以被忽略的村落的延伸。”
譬如在《人是世界上的大野鸡》里,米勒描写了一个落后迂腐的小村庄。在村里,三四个干部统治着所有人、所有的东西。又如米勒在《心兽》中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者,观察着集权统治下的一切。
通过文本,通过与自己对话,米勒呈现的更多是一种否定的文化,她用否定的文化去说肯定的东西。
米勒作品的否定性,是对那段极权历史做出人道上的否定。这种否定是彻底的,激烈的,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手法
自传性叙事体系
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自传性特征。米勒的自传性写作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童年的特殊经历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自传性写作时现代女性作家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女性作家往往在文本中流露出自我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
米勒的自传性写作又有其独特性:
首先和传统的女性写作多是个人感受的肆意流淌不同,她的文风是理智且冷竣的。
其次她的自传性写作涉及她的人生的各个阶段,在她诸多的作品也都有所表现,可以说米勒建立了独特的自传性写作体系。
串珠式叙事
串珠式叙事手法是米勒小说中表现出的最突出的叙事策略。
串珠式叙事手法是读者给米勒的小说叙事策略的界定,灵感来源于碎片式叙事风格。碎片式叙事风格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比较重要的叙事手法,它主要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叙事方式的解构——任何传统的创作秩序或统一的企图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混乱、支离破碎和消亡。
米勒的小说叙事手法,具有碎片式叙事风格,她小说的每一个部分都自成体系,上下部分的衔接并不是很紧密。用碎片式叙事来形容米勒的叙事方法,似乎又不能形容她的风格之美。
米勒小说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会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名字。这些名字取自动物或者静物,由此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统摄着每个小部分,使各个小部分成为像珍珠一样精巧、圆融的独立个体。这些珍珠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小说,因此把她这种独特而精巧的叙事手法界定为串珠式叙事。
破碎意象的拼贴及隐喻
赫塔·米勒曾指出“在小说中我还没有走那么远,伤害和恐惧感令我麻木,但在拼贴诗中我突围了,这是另一片天地,我可以摆脱伤害,摆脱我阴郁的性格,在拼贴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拼贴是赫塔·米勒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的特色。
迄今为止,她创作了4部诗集,无一例外的都是拼贴诗。这些短小的拼贴诗没有标题也没有标点符号。
拼贴诗使赫塔·米勒内心中的恐慌,对暴虐统治的控诉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此来书写在专制禁令下无法言说的人生体验。
赫塔·米勒运用拼贴的方式创作诗歌并不是炫耀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而是在罗马尼亚的高压下不得不采取的“复杂的语言攻略”。
米勒的语言很丰富。
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批判家。
她是德国文学的鲁迅。
-【END]-
# 关注我们 #
一个长久陪伴你的公众号
微信号|jbjihua
声明:本文配图选自相关新闻资料图片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