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经方讲座-108-温病派

第一百零八讲   讲于2014年5月11日

中医认为天地万物从阴阳里面分出了五行,天地本身有六气,这就是天地里面的神经结构和脉络,就是按照这样的五运六气运行的。人体其实就是一个小宇宙,完全是克隆了天地的这一套气化系统。所以在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因为天地有十二个月。

张仲景看到了这一点,从十二经络的对冲就把人体分为了六气,人体的特性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分别是厥阴风木、太阳寒水、少阳暑热、太阴湿气、阳明燥火、少阴君火。

后世的温病派就是在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在阳明和少阴两篇里做了深入研究。有些医家在太阴和阳明两篇基础上创立了湿温派,历代医家都是从伤寒论得到了灵感。其实张仲景的伤寒论已经写全了,但只是大框架,不是太细。因为古书都是竹板,不可能写得很细,原理也没有。主要的思路和方剂都有,温病开始用的辛凉解表,张仲景也说所有的热病都是伤寒。伤寒不光是伤于风寒,而是所有的外感病都叫伤寒病,包括了风寒暑湿燥火。

所以温病也包括在了伤寒里面,伤寒是一个总称,六经某个气化的偏证就导致了某个疾病的偏证。在各个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由于五运六气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症状。如果太阴湿土和阳明燥火旺盛了就容易出现湿温证,咱们现在这个朝代和张仲景的时期一样,都是厥阴风木盛行的时期,所以张仲景的方子应用会特别顺手。如果在少阳胆火和阳明燥火旺盛的时代,温病派就会大行其道。人们会随着天地气化得这种病比较多,温病派的方子应用频率会比较高,这种理论就会得到延伸和发展。

张仲景辛凉解表就用温病第一方葛根汤,清新酸透,温病的标准就是得病后身体灼热、烦躁,不怕冷反怕热,恶寒发热的是伤寒。温病辨证使用卫气营血,葛根汤为后世温病的在卫分的银翘散、桑菊饮、银翘解毒丸立了大法,只是换了一点药,大法没有变,因为葛根是辛凉的。温病派一直在用的是,张仲景在气分的白虎汤,有口干渴、大热、烦躁的症状,口渴厉害了就是人参白虎汤。在营分是金匮里面的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地黄可以清热凉血,直接清营分的血热,温病派就是从这里研究出了凉血滋阴的清明汤。

瘟病的症状完全都是一派燥火,得到温病或伤寒在人体基础上是不一样的。少阴热化后热在血分张仲景用黄连阿胶汤,温病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清营凉血的大定魂珠、三甲复脉汤。我们都能从温病的方子里面找到伤寒论的根源,还有朱丹溪的滋阴派,也就是把热病发展到了极致。其实他们都是来源与六经辨证,后来他们都不说六经辩证了,只说温病了。但毕竟他们只是少阳和阳明的气旺,卫气营血辨证只适合这两经得病后的问题,不适合别经的问题,所以它还是有所偏的。

历史上还有五脏辩证的李东垣的补土派,它的根源是金匮要略讲的五脏,张仲景用六经辨证分析六气入侵六经。还有一些汗吐下的方法张仲景都有,历代医家在不同的经络上发展出一种学说就成了一派。火神派是从少阴寒化证的四逆汤深入研究后创立的,把这部分理论的原理介绍比较多,用这一经去掌握六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但人体比较复杂,得病也不是在一经那么单纯的,因为人有体质的不同。比方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就会得到少阴证,又突然得到风寒,就成了太阳和少阴两感病了。风寒可以在太阳表证,也可以在阳明和少阳,这样病情就比较复杂。火神派看到了少阴证的脉沉细,就直接用上了补阳的药了,就不容易看到里面的风热和阳明证,从他们的理论上就不重视这些,所以就容易误治。如果寒得比较厉害用火神派的药也会有效,但再吃可能就上火或不管用了。

温病派的看到阴虚火旺就去滋阴,就看不到阳虚的一面,但也可能会有一点效果。这是因为他们看到的问题点不一样,但是病人可能是一些错综复杂的病症,他们看不全就不会除根,就会停滞不前了。所以说医怕入错门,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都是家传,他在某一点发展成一派,他以后教的历代徒弟都是这一派了,他留下的书后人看了也就成这一派了。所以后世很少有人把张仲景完全学好的,受到了家传和传播条件的限制,往往就会比较偏,就会分出很多门派。成为火神派就惯用这些热药,看谁都是脉沉细,大量的附子干姜就上去了,就会忽视了别的症状。

真正都能照顾到的还是张仲景,他的理论比较不偏不倚,符合中道。但是他的理论不太好学,你研究伤寒论到深处和细处就会很了不得,再参考各家理论,悟透他们的来源,你在临床上就不容易失误和走弯路了。历代的门派之争,互相指责对方不好是不对的。只有经方派能够全面继承张仲景的思想,使中医沿着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皇帝内经上说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得到温病有身体的内在因素。冬天时没有保养好人体的精气,现代社会在冬天应该阳气潜藏的时候没有收藏,空调和暖气太热、吃一些辛辣的东西、吃火锅出大汗、房事不节,这叫冬行夏令。冬天天地闭藏,万物都蛰藏到了地下,但是咱们现在冬天屋里比夏天还要热,人体阳气不能潜藏到里面,就容易伤到人体的阴液和阳气。体质壮的人是先伤阴后伤阳,阴亏以后就会阴虚阳亢,人体阳气就没有根源了,里面的内火就会比较旺。时令走到春夏的时候,天地的木火之气开始升发旺盛,人体里面又有火,阴液又亏,二火加到一起升腾而上,血分就燥热了。

人体血液来源于太阴,太阴脾主营,卫气来源于胃,一阳和一阴。木火都是管血液的,所以温病是病在血液上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外感,不管是风寒暑湿燥火,一进入身体马上就会化热。因为血是热的,抵抗外邪就会变热,风寒把表闭住以后,里外的营卫不交通,就会化热。如果遇热,更是热上加热,就成了燥热的体质,大冬天就喜欢脱衣服。到春天一受寒就容易闹热病,如果天地气化到这几年也是温热,比如非典那一年就是暖冬,天地气化不协调就容易有温疫病,天作孽尤可免。人体没有保养好得病是个人的问题,就是温病,这就是自作孽。

如果夏天热的时候,该出汗却没有出汗,阳气闭塞住了。夏天火是往下降的,把汗液都排出来,现在人反时令,夏天比冬天还凉,经常会冻感冒。这样会造成人体的阳气不足,就会伤到阳气。春夏应该养阳的时候没养好,阳气不能降到肾水里面,阳亏就会闹寒病的三阴证,会手脚凉。所以人体就是一个寒和一个热,都是没有保养好。再有湿气就成湿热了,还是这六气。

把六经研究透了,得了某些经的病了,就可以合方。人得病寒化或热化跟外界有关系,但和人体内部状况也有很大关系。同样一个传染病过来有些人就能病抗过去,得病的人的身体原本就不正常,一旦得到了跟天地一样的偏气就病了。如果人体的阴阳协调,阴液就不会亏。人一身的阴液都在太阴上,太阴为三阴之主,少阴和阳明的阳气是人身阳气的主要来源,太阴和少阴的阴气是人体阴液的主要来源,这三脏掌管了人体的真阴和真阳。作为根本的脏比腑要重要,如果这三脏不败,热得病后只会在六经上传,只走经络不会入脏腑。所以人得感冒七天就会好了,自己日行一经,七天把六经传尽,往太阳经一归就好了。

如果脏腑有了问题,少阴亏了,少阴与太阳相表里,风寒到太阳就解不了了。因为没有后援力量把它赶走,少阴是太阳的根儿。因为太阳经是人体的外围,包括了营气和卫气,卫出下焦,另外营卫之气从中焦来。所以人的脾胃好、肾气足了,风寒就达不到你的身体里面。如果卫气不足,风寒在身体里长期不解,会造成很多疾病。如果阴液不足,风寒进入马上化热成阳明证了,没有恶寒、发热、浑身不舒服的表证了,会出现大热大渴的温病阳明燥证的症候了。

如果太阴不亏阳明就不会走到腑上,只在经络上走,用白虎汤、葛根汤一解就完了。如果太阴亏了,阳明经上解不了就会往腑上走,就进入阳明大肠经了。就会出现大便干,把人体的阴液进一步损伤,大肠燥金就不能生水,就会影响到少阴肾水。所以张仲景在少阴篇里有三个承气汤,急下存阴,把大肠内的燥屎泻掉,才能保住阴液,否则就补不上阴液。所以蔡长福老师说滋阴不如清肠,清肠后那些消耗就没有了,病就好治了。

一旦某一经的病长期解不掉,就要去看相应的脏腑是阴亏还是阳亏。比如太阴是湿、阳明是燥,阳明燥长期不解就会去蒸湿,就成了湿热病了。少阳和厥阴风木也是表里关系,厥阴风木不能顺生,少阳相火就不能潜藏,水液就不能流通到它该去的地方。三焦属水道,主管人体水液代谢,人体各种腺体出现问题都和三焦有关系,这种病人会脾气很大。整体地学习伤寒,就不会被其他学说所迷惑,咱们中医有个缺点和通病,往往报喜不报忧。成功的病例就写,不成功的不写,这容易让后世的学人产生迷茫。

蔡长福老师善于用葛根汤,几乎所有的病都和葛根汤有关系。这是一个通阴通阳的方子,也能治疗伤寒也能治疗温病,加上白虎汤、柴胡汤、承气汤就能治疗一些温热的病。单用白虎汤的话,阳明是禁汗的,不能发汗。加上葛根汤可以使桂枝的量小一点,白芍的量大一些,照样可以发汗。这些老大夫的病例很简单,就是那么几个方子来回变。热病用葛根汤,有阳明证加白虎汤,少阳有火就加柴胡汤,少阳合病阳明了就加大柴胡汤,太阴脾胃虚寒合病阳明,就用葛根汤合理中汤,少阴不足了就用葛根汤合麻附辛,气血不足了就用葛根汤合酸枣仁汤、逍遥散。

葛根汤首先辛凉解了外表,主要是太阳和阳明这两经,有证有脉都行,无证有脉也行。左脉浮长就是,浮证明病在表。长代表胃气比较旺,不浮光长也是葛根汤,是里虚没有胃气了,或者病邪入里了。如果左右关脉都软弱无力,就要合理中汤了。所以这个方子加减能治疗很多病,很多常年不愈的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所以都和外感化热或化寒有关系。

病人少阴亏了,风寒入到太阳解不了,这时就不发冷发烧了。在正常人三阴不亏,得到风寒会发冷发烧,像小孩子解表后出点汗一会儿就好了。有时候这种病呆在身上几十年,出不来又进不去。生活上调理不好,有可能转到阳明,燥热后就开始吃得多,会眼胀、鼻干、睡不好、烦躁、小便黄、面垢,脸上像有一层灰尘一样,因为里面有内热。又引起少阴的寒化和热化之间来回转,本身少阴长期不行,才引起太阳和阳明长期不解,不治疗会长期这样症状。比方有人经常背怕冷、爱睡觉、没精神,这是太阳和少阴合病,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最不好辩证的是少阴寒化或热化加上阳明证,脉比较沉,开始不敢定他是阳明证。一般阳明证是脉洪大、怕热,白虎汤证还有怕冷的人。因为内热在里面郁闭,表阳不通,里面越热,外面越怕冷。要想知道有没有内热,就得看他的脉象和舌苔了,这样的病人舌苔是干白的。有时渴有时不渴,脉比较沉而有力,这就不是少印证,按少阴症治疗是不过来的。

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EyMDQ0MDcy.html

(0)

相关推荐

  • 伤寒医案:沉迷酒色奄奄一息,葛根汤加粳米一剂救命

    今日读经方实验录,看到一则医案,非常有意思. 说的是曹颖甫先生在北京西门中医专校授课期间,光华眼镜公司有一位袁姓少年,一年八月患病,卧病四五日,昏不知人(应该是整日昏睡,间或有神昏说胡话的意思,如果真 ...

  •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五)

    国医大师熊继柏 教你怎样学<黄帝内经> 往期链接: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黄帝内经>(二)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您怎样学< ...

  • 伤寒杂病论的猪苓加黄连牡丹汤 治疗湿温等疾病

    湿温是因为湿邪引起的温病. 是温病的一种,是因为湿邪引起的.湿邪是中医6大致病因素之一. 湿邪的特点,是重浊而凝滞,易损阳气,容易迁延不愈. 邪在夏天的时候,就是长夏的时候,比较多. 长夏的时候,气候 ...

  • 辨病与辨证

    前言 现在人生病的很多,大部分是生活习惯不好造成的.如果仅依靠医生,医生就太累了,忙不过来,有时医院治疗的疗效不一定好.所以学中医就很有必要,了解身体是怎样运行的.生病是身体出了问题,把导致生病的因素 ...

  • 王四进经方讲座-98-寒凉派,温热派,柴胡桂枝干姜汤

    作者:王四进的经方博客 第九十八讲   讲于2014年3月16日 咱们的病情从古到今,已经非常两级分化了,寒证和热证都特别多,饮食习惯也分了两派,一些人吃辛辣油腻的酒肉等食物,这都是体质比较湿热的人. ...

  • 王四进经方讲座-70-六经治疗方

    太阳和阳明二阳合病,在医宗金鉴里面的歌诀是"二阳合病满喘发.一个得了鼻炎和喉炎的病人,胸闷气短,一分钟得深吸气两三次,心下憋胀.在省二院用雾化和消炎药治疗一段时间,吃得他胃很难受.中医治疗急 ...

  • 王四进经方讲座-心脏

    今天讲脏腑生成的心脏,咱们经方派特别重视心脏.肾阳之火的功能,认为阳能生阴. 但是温病派很少提到心脏.他们一说就是肾阴虚,温病派就强调阴,肾为一身之水.一身之阴,他们认为阴中生阳.阴中求阳.这是站在不 ...

  • 王四进经方讲座-82-劳伤解:阴虚阳虚;吴茱萸汤证;阴脱阳脱;精、神

    下面咱们继续四圣心源的劳伤解的阴虚部分,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原.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 ...

  • 王四进经方讲座-59-神药甘草

    黄元御写的<长沙药解>是中药里面的上乘之作,不次于<神农本草经>,因为它非常适合初学者.他能把中药和人体生理以及方剂都融到一起讲,神农本草经就那么几句话,初学者很难悟懂.他的药 ...

  • 王四进经方讲座-32-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这一段时间我在研究辅行诀,有一些新的收获,在原来的基础上,理论又往深处扩展了很多.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拿出来一起学习一下,所有的生物的等级和所在的时空不一样,他们分化的程度就不一样,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 ...

  • 王四进经方讲座-51-脉症病治:青光眼;脂肪肝

    在金匮要略上讲脉症病治,中医在两千年前就知道脉症同样重要.现代西医以辨病为主,什么病就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叫规范治疗.中医同样是治一种病但用的方法却不一样,一人一方,这就是中医的特色.比方青光眼要是眼 ...

  • 王四进经方讲座-117-代赭石,厚朴

    作者:王四进的经方博客 第一百一十七讲      讲于2014年6月15日 下工是用药物治病,上工是用人体治病,药物是把人体的阴阳调平衡了,自己把自己的病治了.上工不妄自作为,天地气化造就的人体非常精 ...

  • 王四进经方讲座-116-糖尿病,麻子仁丸,便秘,代赭石

    第一百一十六讲  讲于2014年6月15日 一位38岁的女公司老总,体质较胖,近期突然身上乏力,一直口渴,头颈汗出厉害,齐颈而还,面红,睡着后浑身盗汗,腰痛,左脉沉细数,右手寸脉浮,关尺脉沉,月经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