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生活”of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即西安市博物馆,由博物馆区、小雁塔荐福寺两大块组成。鱼和先生是2020年7月9日参观此处。小雁塔荐福寺区域正在封闭复建。只能站在博物馆主馆前远望小雁塔。西安博物院展馆陈列有“古都西安”基本陈列和佛教造像、书画、玉器三个专题陈列组成。“古都西安”有两个展厅,一是“千年古都”,一是本文“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生活”。
↓现在随鱼一起重温在“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生活”展厅中见识的精彩文物。
展览从西安博物院11万余件馆藏文物中,特别遴选出约280余件/组唐代精品文物,其中包含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收藏的31件唐代精品文物,分别围绕唐长安的“城、人、衣、食、行、娱”等内容,对唐都长安人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再现和阐释。此次展览以“百千家似围棋局——长安人的城”“月照长安万户人——长安城中人”“罗衫叶叶绣重重——衣饰”“齐纨鲁缟车班班——器用”“八珍玉食在长安——饮食”“春风细雨走马去——出行”“千歌万舞不可数——娱乐”等诗句作为每个单元标题,每个单元还配有一首内容契合的唐诗,为观众徐徐展开一幅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让公众从中去细细感受长安城中蕴藏着的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生命力。(摘自西安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博物院“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开幕》一文)
↓鎏金铜铺首,唐代文物。1972年西安市新城区唐大明宫遗址出土。两件。圆形片状。主纹为兽面纹,兽首睁目蹙眉,阔口大张,利齿毕现,舌卷铜环,面目凶恶狰狞。兽首的背后为分叉式铆钉,用于插入门壁,尾端横折固定铺首。铺首纹饰锤揲而成,表面鎏金,应为某座宫殿大门上的构件。(摘自博物馆宣传)
↓三彩院落模型,唐代文物。1994年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出土。为长方形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门、四角亭、前堂、后寝和假山、水池,两侧是进深较浅的廊房。除假山、水池为浑然一体的三彩制品外,其余出土时只有三彩制作的顶盖,顶盖分别施蓝、褐色釉。三彩住宅模型由九座房屋模型组成,有院门、堂、后室,两侧东西厢房。院门的顶部为悬山式,两侧有山墙,中间有门,下有长方形底板;堂(后室)的顶部为悬山式,前面设四根明柱,中有一门,下有长方形底板;大厢房二座,顶部为悬山式,设有山墙与后墙,前有二根明柱,下有长方形底板;其余的为后室(堂)与厢房共五间,顶部均为悬山式,有山墙与后墙,下有长方形底板,房顶有简单的瓦与脊装饰。屋顶均施绿釉,其余部位施白色护胎釉。胎白色,质坚硬。院内有站立的侍从,还有鸡、鸭、狗、猪、骆驼等。侍从俑三件,头戴幞头帽,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恭手站立,两件施绿白相间釉,还有1件通体施淡黄釉。鸭子四件,造型相仿,动作各一,或站或卧,或前视或回首,施黄绿釉的各两件。狗三件,均为蹲卧状,侧首远视,分别施绿釉、黄釉、褐釉。鸡一件,伸颈站立,为打鸣状,通体施黄釉点彩。猪三件,施黄釉的一站一卧,施绿釉的呈卧状。骆驼一件,通体施黄釉,正在院内首吃草。这种成套组的唐三彩院落模型出土量较少,唐长安及周边是出土集中地区。反映了盛唐时期经济繁荣,上层社会追求安逸舒适的庭院生活。这类庭院以围墙相连,是唐代贵族住宅的真实写照。(摘自博物馆宣传)
↓西安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唐三彩胡人腾空马。
↓酒神纹驼囊陶骆驼,隋。
↓“陀罗尼经”(梵文、汉文)和“妙法莲华经”
↓唐李建成墓志
人在旅途,回访不周,望见谅!
有关链接:
西安博物院2007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西安博物院馆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馆的陈列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基本陈列总标题为“古都西安”,以西安作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为主线,以历代文物的展示为基础,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都城社会生活状况。陈列文物660余件组。“古都西安”主题下列两分支:“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千年古都”,以“西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隋、唐长安”、“明、清西安”为章节,集中反映历代都城规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模型、图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规模及重要的宫殿建筑;“帝都万象”部分,以“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分为三个章节,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基本用途为组合,从不同的侧面再现出帝都生活的万千气象。专题展为长安佛教造像艺术,以“宝相庄严”为题,佛教石刻造像为主、辅以金铜造像等120余件组佛教文物,介绍长安佛教的基本情况,突显长安佛教的重要历史地位,集中反映长安佛教的空前盛况。此外还有以“三真六草,镂月裁云”为题的古代书画古代书画艺术陈列和以“天地之灵”为题玉器专题玉器陈列展。(有关链接内容来自360百科,鱼有删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