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中被诊断双相,4年漫漫求医路,艰难坎坷,始见光明(上)
今、明两天分享一位患者妈妈的自述文章。她的儿子烨华在初中被诊断双相障碍,曾住院治疗,父母非常焦虑。经过药物治疗后,烨华的情绪总体稳定,但社会功能恢复不理想,做事缺乏动力。
烨华妈妈辗转了解到我们,带孩子前来诊治。不久前,烨华接受了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疗程,症状大幅度缓解。他服用的绝大部分药物也已经快速减停,目前只维持着极低剂量。
虽然他们已经初步结束了疗程,不过,因为烨华正面临着人生比较重要的分岔路,未能决定后续是继续上学,还是先工作。而如果继续求学的话,他的高效学习状态仍有待于进一步塑造。
所以在康复过程中,烨华的情绪可能还会有所波动,也不排除会激活更深层面的、过去未得到呈现和修复的心理创伤,必要时可能需要接受强化心理干预。
总的来说,烨华的心理干预过程是比较顺利的。孩子和父母的改变都非常巨大。尤其是烨华的妈妈,此次广州之行对她的触动很深,她表示乐意写下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
烨华妈妈的文章非常详实、感人。她是一位人民教师,非常爱儿子,但爱的方式无知而愚昧,在家庭教育中犯了不少错误。
孩子患上了精神心理障碍,这对她的心理冲击极大,她一度爬上家中楼顶想过自杀。但对孩子的爱和责任感把她拉了回来。
为了让孩子康复,烨华妈妈付出了很多努力。在不断寻医的过程中,她找到了我们晴日心身医疗,深入浏览了我们的文章及视频后预约了面诊。
后来我才得知原来当时烨华的爸爸并不认可妻子的决定,也不愿意承担面诊费用。但烨华妈妈非常坚定,即使丈夫不支持也决定一试。
面诊的2小时里,我了解了烨华的成长经历,对其心理活动进行了分析,父母都很认同。烨华的爸爸对我们有了一些认可,但考虑是否接受心理干预时还是犹豫不决。这时,妈妈又积极地沟通,表达自己的坚持,烨华爸爸终于同意。
烨华妈妈的信任令我们十分感动!我经常强调,患者家属的信任在心理干预的过程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经在多个案例中得到体现。
烨华的心理干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中间曾有几次病情波动。但在我们的积极沟通、引导下,烨华妈妈始终选择相信、配合我们,一起克服心理干预中的困难。烨华也得以更快、更好地康复。
烨华妈妈还逐渐成为了一位有智慧的女性。她已经深深地意识到自己以往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积极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希望将盲目的爱转化为有觉悟的爱。
她还想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
烨华妈妈从小成长在比较贫困的家庭,她的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环境,日夜打拼,实在难以要求他们有意识和能力去照顾孩子的内心成长。
所以,烨华妈妈从小也承受了很多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压力,不断打拼,最终成为一名老师,实属不易。
我与烨华妈妈一样,都是70后,我十分理解她的成长处境。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苦过、穷过,为了改变命运、立足于社会,真的需要付出太多、太多的努力。我们容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奋斗上,把对下一代的关爱放在了物质保障和学业上,却缺乏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但如今的时代与从前不同。现在的孩子物质得到了基本满足,接触的信息面非常广,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时代的变化,懂得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共情,才能让孩子更加心身健康地成长。
——何日辉
(以下是烨华妈妈的自述文章)
此时,距离我的儿子被权威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已经快4年了。回想这一路来漫漫求医问诊的艰难坎坷过程,禁不住思绪万千,感悟良多。
今日记下,只愿能够为和曾经的我一样,尚在迷雾中挣扎、在痛苦中徘徊中的家庭一点点启示警醒,以期从中有所受益,能够早日拨开阴霾,重见晴日!
彼时,儿子刚出生,我们俩都在乡镇中学任教。怀抱着柔软粉嫩的小肉团子,心里满是欢欣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我们夫妻俩都是从农村贫困家庭出身,我们不怕吃苦受累,心中更是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一种迷之执念。因此对孩子的知识传授和学习之路有过一些规划和期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孩子咿呀学语后,家里购置了不少故事书,卡片成语等相关的书籍,闲暇时间也会给孩子读讲,进行早期培养。
孩子倒也记忆力出众,到三四岁时,已经会背不少的唐诗宋词,这期间得到家长和亲朋不断夸奖,年幼稚子很享受这种赞扬,甚至有时有点过分的吹捧,乐在其中,洋洋自得。
我们也未及时对他进行引导教育,让他认识到这并非自己聪慧过人,而是努力诵读记忆取得的一点儿小成果,要想进步,仍须不间断地勤勉奋发。
他稍大后,一直以为自己聪明学得快,而不愿付出更多实际努力。即使感觉到自己能力不及他人时,不但不内省自强,反而会想要掩盖。乃至于后来,他随口撒谎而脸不红心不跳,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非常爱面子,在乎这些外在虚荣的东西,而不是想着寻找差距,提高自己,做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
只是当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些变化进行引导教育,每每想到这些心痛不已!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教育及老人赡养等生活开支也逐渐增大,我们两人的工资收入时常入不敷出。大概儿子五岁左右,经过商量,孩子爸爸辞职去外地打工,我在家上班带孩子直至孩子初三时生病休学,爸爸从外地回来。
幼儿园至一年级时,孩子活泼可爱乐观积极,成绩不是很拔尖。我当时认为是由于教他的老师们从小就跟孩子很熟,孩子缺少畏惧之心,管教不严导致的。
于是,我主动请缨去教儿子所在班级。就这样,儿子二三年级都是我教的,我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加上课内课外的辅导训练,两年来孩子成绩明显进步。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的鸡飞狗跳,猫捉老鼠的场景出现。
本来,我白天在学校是严厉命令的老师,回到家里应是温柔可亲的妈妈吧,可现在回想,那时我在家也往往是个威严挑剔的老师吧!恐怕这种角色的错位反转对孩子心理有不小的压力和不适吧!
年幼的孩子却从未对我述说这些,此时,我该多心疼当年那个小小的人儿呀!
孩子四年级时,我被调到市里任教。由于住房等生活事宜暂时没有安顿好,刚开始一两个月孩子仍在老家乡镇的学校就读。没想到在那一两个月里,我原来的一位同事可能因为曾与我发生矛盾,仍耿耿于怀,所以那学期他当儿子的班主任时,对孩子不断的打击报复,言语侮辱,当众奚落。
这些事情孩子从未对我提起。还是这次到广州在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时才呈现出来的,何主任为我们做家庭治疗时反馈给我们才知道的!
早知道这样,不管当时多么困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呀!我也更庆幸能够到广州接受何主任和Lucy的心理干预,否则这个老师给孩子造成的创伤记忆不知道要折磨他到什么时候?
儿子上初中时,我特意托人安排他进了一个男班主任的班里。我想着,孩子小学时一直是女教师,而中学阶段男孩子可能出现叛逆期,男老师严厉些,才能压得住孩子。
初一、初二时,孩子成绩忽高忽低不太出色。我觉得他没有用心,心里焦虑日甚,言谈间也多有急躁、不耐烦的语气。
但我当时没有细心观察孩子情绪,耐心地询问他的困境,只是臆测着他贪玩不用心,成绩不好只是不够努力,根本没有想到孩子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不是按照设计流程就可以出来合格的产品。
孩子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呀,我们应该及时注意到他心理感受呀!
就这样,孩子在疲惫中前行。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他跟我说不愿意参加老师组织的暑假培训班,本来初一、初二一直在那儿上的。现在想来,那时孩子已经对学习有些厌烦了,已经出现学习障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当时无知的我只是想着不激化母子矛盾,想着补习班里一个老师教几十人,效果也未必好,在家学习也一样。
初三开学后,学校学习节奏加快,儿子感觉到考取一所好高中有压力。有些焦虑的他主动要求继续参加老师的周末班的补习,又让我们在校外找了一个校外数学辅导。周末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了。
我当时还觉得他觉醒了,要好好在这一年加油拼搏,力争上游呢!其实当时他只是感觉到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盲目地认为多补习就能迎头追上,缺乏对自己实力的清醒认知,也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要求,更没有高效优能的学习方法。
我们当时也没有适时引导,以致孩子思想上的弦越绷越紧,最终承受不住了。
在初三上学期国庆节放假休息的一个下午,由于校内老师的辅导班和校外的一对一辅导课时间冲突了,我决定让他上一对一。
可是出门前,临时找不到辅导课的练习卷了,忙乱着急之中,儿子一下子崩溃大哭起来了,接着开始说担心考不上好高中,担心我的身体不好,担心家里的经济情况……我安抚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后来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放松一下,他也缓过来了。
大概十月中旬,孩子曾有两次跟我说自己有些焦虑,我安慰劝导了他几句后也没太放在心上。
现在想来,孩子的学习障碍已经很严重了,我却只是觉得这些应该是初三学习压力大节奏快所致。但是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越来越晚,我心里有点着急,觉得睡眠时间太少,白天上课怎么有精神听讲呢?
这期间,儿子又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情情绪失控,经过安抚劝慰很快缓解了。我开始焦虑不安,觉得他就像一个紧绷的橡皮筋随时会绷断的。我内心着急又不知道怎么办,每天小心翼翼地做好后勤工作,默默地守候在一旁。
十月底的一天夜里,已经九点多了,儿子作业只完成了一科。我着急,又有点生气!
这时他找我要手机查题,我嘀咕一句。这下不打紧,孩子一下子大怒起来,把作业本扔了一地,随后出现紧张害怕的神情,躲在角落里哭泣。
我也吓坏了,这样可怎么办才好呀!紧张竞争的压力已到了让儿子失常的地步!
等他情绪好了我决定让他在家先休息几天,缓解舒缓一下。几天过去了,他不太愿意去学校,我们也没有敢勉强。
北方的秋雨下了十来天,孩子在家看看课外书,看看电视节目,偶尔也画画。但他还是时常焦虑:别人都在上课学习,我这样在家里呆着成绩不是落得更远了吗?但谈到去学校时,他又没有足够的勇气。
我们尽量安慰劝勉,不再提及中考之类的相关话题,想让他放松下来。
谁知,天晴后孩子竟然不愿见太阳,说觉得阳光晒在身上像火灼烧一样。看着孩子痛苦害怕的神情,我们心痛不已,不知所措。
当时绝望的我,甚至每每在校园里看到一群群孩子在阳光下追逐嬉闹,自由自在地欢呼雀跃时,便想到我的孩子不愿意出门,惧怕阳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顿时,无边的痛苦和深深的挫败感直入骨髓!我不由得泪流满面,完全不能继续我曾经深爱的、那么有成就感的教育工作,我似乎也被这种无声无形的魔影打倒了!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们开始在当地找青少年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可见面听了我们对儿子的情况描述后,她建议我们去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看看。我一下子觉得天都塌下来了,我的孩子只是压力大而紧张焦虑,思维正常,表达感知都没问题,怎么能去那个地方呢?怎么也不可能是那些严重的病呀!
冷静下来后,我们也找不到其它更好的办法。我们决定哄着孩子去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看看。
可等到了孩子在大门口一看精神卫生中心几个字,他马上要回去,死活不进去,我们只好回家了。
后来,我们在家给孩子做了工作以后又去看了一次。医生用几分钟时间问了些基本情况后,开了两种药让回家先吃两周试试。可孩子吃了一次药后,胃里难受,老是吐,孩子再也不愿意吃药了。
这时候,我就请假在家陪着儿子,他情绪也慢慢稳定了,睡眠也挺好的,就是不愿意在有阳光时出门。
我们也开始在网上问诊,后来决定到离我们较近的、邻省精神卫生中心少儿心理门诊问诊。在等待就诊时孩子很不耐烦,又吵着不愿意看要回家去。幸运的是,前面的两位患者不知何故都没按时来,我们第一个进诊室了。
待医生了解孩子情况后,就让带孩子去做心理测试,结果出来后,医生建议让孩子住院治疗。
我虽然有些不愿,但想着孩子不能一直生活在阴暗里,只好同意接受治疗。住院手续办好后,医生告诉我们根据儿子的症状,初步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我们当时根本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孩子爸爸蹲在电梯尽头,抱头痛哭!四十出头的男人,我第一次见他这个样子!
这个消息恐怕是任哪个家庭也是难以承受之痛!
孩子吵着、闹着,说不住院要回家。医生让我们先回家,说是孩子需要一周的适应期。带着不舍和痛楚,我们回家了,可从小到大,孩子都没单独在外面呆过,何况是现在的这种情形!
家里一下子空荡荡的,静得可怕!我自己也是食不知味,夜无安眠。精神恍惚中,我竟跑到三十多层的高楼天台上,正想一跳了之!
但我看下面车流熙攘,灯火璀璨。我心里想,我把孩子带来这绚烂美好的世界,他现在陷入泥沼,正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可以弃之不顾呢?
崩溃之后,我还是决定要理智、勇敢地直面困境。
(烨华妈妈自述文章上集完)
看到烨华妈妈描写自己差点轻生时,我很心酸,也很后怕。
如果那一刻,烨华妈妈真的纵身一跳,这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甚至也会引发丈夫和孩子自杀的悲剧!幸好,最后是母亲对孩子伟大的爱、无私的爱,把她在从自杀的边缘拉了回来!
很多人关注到抑郁症患者会自杀,其实,有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也曾经想自杀。但他们一想到孩子,心里始终不舍,这是他们心中最痛,但也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信念。
因此,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亲情始终是阻止悲剧发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孩子决意离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心中的亲情到底去哪了?希望父母们能好好地反省、反思这个问题。
另外,烨华妈妈当初自杀的冲动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恐惧。所以,让更多的父母知道即使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也并不意味着这是因为遗传,更不是不治之症、需终身服药,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进而意识到,双相情感障碍的根源是以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那么经过父母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这可以加快孩子的康复。这些科学的知识都会令孩子和父母免于恐惧,加快康复,减少更多的人间悲剧!
接下来,烨华的妈妈到底如何一步步地帮助孩子康复?明天的文章继续分享。
——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