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金陵生小言》再版后记

《金陵生小言》问世以来,朋友们有说有趣的,有说有用的,也有指出疏误的,我都欣然接受。一本书能让人耐心读完,作者总会很满足。天涯网站曾有很长的批评帖子,诸多高人像用篦子似的将它梳了个遍,挑出一些错误。我曾想回应一下,表示感谢,却无法注册登录,只得在北大中文系的BBS上回应了一下,这里再一次表示感谢,顺便也想作点解释。
《小言》毕竟只是历年累积的札记,并非《管锥编》那样穷毕生精力造就的名山事业。即便像《王渔洋事迹征略》、《清诗话考》之类,在他人或系毕生术业所在,于我都属于为做研究所作的一点文献准备,固难望尽善尽美;《小言》更是做研究的残墨余渖,记录一些资料,一些想法,取愚者百虑一得之意,如是而已。承众网友垂青(也许是垂白),细加校读,甚或讥哂有加,真让我有点受宠若惊。记忆中只有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才能享受这种待遇,钱先生的著作每一种都有许多钱学家为之校核,挑出其中的错字或异文。《金陵生小言》哪里值得费那么大功夫!众网友如此细致地校读,复出以种种轻蔑讥讽,无非是要证明他们都比我高明、渊博而已。实则我的学问很有限,即便比我高明,也证明不了什么呵。何况有些错误也不是什么常识问题,如《孟邻堂文集》堂误作唐,黄遵宪作尊宪之类,只不过是在图书馆匆忙打字,时有鲁鱼豕亥之讹;也有一时笔误,如樊樊山名写作樊稼祥之类。最典型的是141页录黄仲则女《百字令》,标点亦有误,承刘梦芙先生指出。这也是在图书馆匆忙抄录,随手标点,事后又忘了核对词谱的缘故。
黄季刚先生日记中曾说“阅书太速,必有破句”,并记“昔于先师刘君(师培)处,见焦理堂点戴君《屈原赋注》,破句甚多,不知其繇。积疑多年,今始解矣”。我也曾在凫道人辑《旧学盦笔记》中读到所举“通人之误”三则,其文云:
姚姬传先生《今体诗钞》林和靖梅诗下注,以青丘“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一联误为和靖作;阮文达集误以小杜“天外凤皇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一绝为遗山《论诗绝句》。两先生博极群书,此等村塾尽晓之句,断无不知之理。当因偶然笔误,遂致传讹。独怪两书刻自子弟门人之手,不知经几番校雠,乃无一人觉其误者,以致翻刻踵谬,疑误后生,甚可异也(桂未谷亦以义山《乐游原》五绝误为陈大士作)。
近读程午桥笺李义山诗,于上卷《过郑广文故居》“可怜留著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注中已引老杜“江山故宅空文藻”句,于卷中《宋玉》一首又注云老杜《咏怀古迹》云“可怜留著临江宅,异代犹教庾信居”云云。相隔才一卷,即以李为杜,且误三字,真可谓大忘者矣。当时订其稿者为厉樊榭、马秋玉诸公,亦无一人发其覆者,亦是怪事。
朱竹垞太史以五凤二年刻石为砖,钱竹汀詹事以杨绍瓦莂为石,当由只见拓本,故致斯舛。此小失不足辨,特恐两公名重,后来金石家或据为典要,故著于此。
然则通人也不免有此类难以解释的疏误,我辈远非通人,引通人之例不足以文过,只是想说明,有些时候人很难想象会犯什么错误。从来不犯错误的学者只有一种,就是只读不写的。所以,发现错误,在作者固当坦然改正,引以为戒;在读者似也不必求全责备,有错像凫道人这样指出即可,若因而哂笑姚鼐、阮元、桂馥学问糟糕,甚至矜矜自得,以为前人学问都不如自己,那就比通人之误更可笑了。
我中学时代虽几乎未接触古籍,但大学时代读古书颇多,许多著名的笔记都是在大学时读的,年久失忆,往往昧于出处。像《冷斋夜话》、《涌幢小品》等书,都是大学时读的,二十多年后读张翼廷笔记言生平五恨条,彭渊材原话早已无印象,又未核朱书,遂将张翼廷所抄之文误会为自述。《管锥编》也是大学时代所读,后来读顾炎武《广师》,引清人几条资料,却不记得钱先生已有定论。好在我引的资料不见于钱书,应该还有一点价值。像这种多年累积而成的著作,往往会出现类似情况,甚至同引一书,前后用的版本也不一样,其间的苦衷非亲历不能体会。以前我在谈研究清代诗学的体会时曾说过,清代文献浩繁,而收藏又极分散,大多数要坐在图书馆阅读,一条资料过眼,以后想起来觉得有用,怎么也找不出来。所以我每看到一些稀见的资料,便记录下来,希望给学者提供一些线索。然而正如赵翼诗所言:“偶得一奇闻,如获珠满斛。岂知博学人,胸中已烂熟。”(《杂书所见》)个人学力见识有限,自以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在旁人或只是常识,不免贻讥于大方之家。
当然,也有些网友的商榷属于未理解我的用意。如《小言》246页云:“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十三评陈师道《病中六首》之六:'比较清稳,三四亦小巧。’此比较作副词用例。”有网友指出,“比较”作副词乃是舶来品,系译自英文comparatively,只出现在民国以后的白话文中,文言中是不会有的。实则我也正是因为古汉语中“比较”用作副词少见,才记下这条文字的,只不过所据黄山书社版《瀛奎律髓》,偏巧“比”是“此”之讹,为手民所误罢了。再如第83页说:“予谓只可据石刻订诗集之讹,焉可据刊本疑石刻也。”网友云:
其实,诗集与石刻之异不过在一刻于木上,一刻于石上而已,二者都是要靠人来刻的,是人便难免犯错。何以刻在木上便有讹,刻在石上便必定无讹?对比蒋先生的见解,不禁深感古人的高明。朱熹在《韩文考异》中多次批评方崧卿《韩集举正》迷信石本之'可笑’。说:'安知非其书者之误,刻者之误,次或非所亲见,则又安知非传者之误耶?’据我所知,石刻闹的最大的笑话是,舒州山谷石牛洞所刻的王荆公、黄山谷题诗,主名正好和二人的文集颠了个倒,据寅兄的意见,难道二人的文集都要根据石刻一一改过来,将王诗换作黄诗、而将黄诗易作王诗吗?”
按:《小言》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是作为一般原理提出的。游记题名一般都是当时所题,随后使刻工镌之,古人出游甚至有带着刻工的,像铁崖张公洞题名怕是当时所刻,比诗集传抄翻刻要更可靠。在这种情况下,自应以石刻校文本,不应以文本疑石刻。有些较早的碑刻,文字也胜刊本。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曾言:“苏东坡诗云:'关右玉酥黄似酒’。碑本乃作'土酥’,土字是也。况末句又云:'明朝积玉高三尺。’无用两玉字之理,则是土字无疑。”然名胜题诗,多为后人所刻,容有错谬,与题名不可相提并论,再推而广之,以考量所有石刻,就更没道理了。还有,《小言》第162页:“女子作诗赠夫,常称赠外、赠夫子。或称良人,仿唐人也。”傅杰先生引《诗经·绸缪》'良人’毛传,认为汉人已称夫为良人,有网友更引《孟子·离娄下》以实之。实际上,我说女子作诗称夫为良人,系仿唐人,是相对《诗经》而言的。《绸缪》的“良人”我认为是妻,唐诗中称良人则指丈夫。这里强调的是“女子作诗”,而不是考证良人的出处。必斤斤数典,就未免高叟之固了。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感谢这些网友的,毕竟让我知道书中存在许多疏误,校改一过,也很高兴。我自觉才疏学浅,力求将勤补拙,但鄙陋之处所在多有。这次承俞国林先生厚爱,《小言》获得修订重版的机会,谨此向所有阅读、批评此书的朋友鸣谢,并请学界方家再加批评,匡我未逮。这次重版,责任编辑张伟先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致谢忱。
(0)

相关推荐

  • 【鲁堂主说藏品第71期】于右任自作诗草书条幅

    朋友们好,我是德风堂堂主鲁光宏.于右任自1949年被迫前往台湾,至1964年逝世,十五载与大陆相隔,不得归乡.备感孤寂的他十分思念故乡和亲人,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诗句.除了那首著名的<望大陆&g ...

  • 启功《自作诗十二屏》其七/字库1.0版

    启功行书<自作诗十二屏>,45×68.5厘米×12幅,来源:中国嘉德2021秋拍.此件启功先生创作于1986年,是先生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启功传世的唯一一套自作诗十二扇屏,堪称孤品,弥足珍 ...

  • 蒋寅|学术也有“海外兵团”

      前些年小山智丽在世乒赛上战胜邓亚平,曾使国民对"海外兵团"的恼怒达到顶点,媒体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议论,出发点虽不一样,但对"海外兵团"所抱的厌恶.敌视态度则是 ...

  • 蒋寅|《学术的年轮》再版后记

     这本小册子千禧年三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印行,大概是我的著作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也是我自己买得最多的书,先后买过250本,再加上样书和责任编辑苏晶小姐送我的部分库余本,共约300本,全都或送或被友人要走. ...

  • 蒋寅|拙著《学术的年轮·续编》由凤凰出版社刊行

    目次   吹万集   1-1钱钟书的道义担当及其他 1-2有待开掘的古代文论宝库 1-3清代诗学研究笔谈 1-4就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答陈良运先生 1-5就<清诗话考& ...

  • 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二卷后记

    一部著作写完,总有许多感慨,尤其是这种写作多年的著作,就像历经艰辛跑完的马拉松,长舒一口气之余,实在是感触良多,甚至不知从何说起. 学者历来就分两种,套一句曹植的话说就是"或好烦文博采.深沉 ...

  • 蒋寅|学术史与学术规范化

    大体上说,学术是对自然.社会.人生事象所作的反思与总结,而学术史则是对学术本身所进行的反思与总结.学术史的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它比学术更高的精神相位和更强烈的价值判断色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史是 ...

  • 蒋寅|与学术进步相关的几个概念

    学术环境        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虽一直如鱼骨鲠喉,终不敢轻谈.该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学所研究员杨子慧主编.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一书作为学术研究著作 ...

  • 蒋寅|继往开来的学术总结 ——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读后

          陈寅恪先生曾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 ...

  • 蒋寅|现代学术背景下的中国诗史尝试——重读李维《诗史》札记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个历史的国度,诗学与史学自来就是最发达的学问.然而,融合二者的学问--诗史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说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及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

  • 蒋寅|程千帆教授学术之品格──《程千帆选集》评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学术事业在1957到1976的二十年间曾屡屡陷于停滞状态,无聊的政治运动消耗了两代学者最宝贵的学术青春.以至许多学者到晚年总结自己的学术历程,想编一部体现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