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寅 | “武功体”与“吏隐”主题的发展

“武功体”与“吏隐”主题的发展

蒋  寅

内容提要:“吏隐”向来是作为归隐的过渡阶段,历来吟咏吏隐者莫不以归隐为终结理想。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了吏隐主题的蕴涵,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到了深化。

关键词:吏隐;过渡;归隐;武功体;姚合

本文原载于《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略有修订

姚合(781-855?)应该说是中唐后期的一位重要诗人[1],在诗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但自近代以来,他的诗史意义似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姚合生平和创作,到八十年代前期为止仅停留在文学通史的简单叙述上,专门的研究只有王梦鸥先生《唐武功体诗试探》、邝健行先生《姚合考》二文。八十年代后期才陆续出现曹方林、徐希平、郭文镐、尹占华等先生的考证[2],并发表了几篇分析他诗歌创作及与贾岛异同的论文。至于姚合诗歌的艺术特色,台湾有徐玉美作深入探讨[3];姚合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同学张宏生已通过他对南宋江湖诗派、清代高密诗派的影响作了精彩的论述[4]。这些论著无疑从不同角度为认识姚合的诗史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但我觉得姚合的诗史意义仍留有从主题史的角度去开拓的内容。具体说就是,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了“吏隐”主题的蕴含,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到了深化。

自宋代以来,论唐诗者习惯将姚合与贾岛并称,但从诗作的实际水准来看,姚合无论是艺术创造力还是语言功力都较贾岛为逊色。姚合的作品题材比较狭窄,《全唐诗》所收七卷诗中,送行一卷,寄赠一卷,感怀一卷,题咏一卷、游赏一卷,唱和一卷,已包括其题材范围。姚合的艺术才能也只局限于五言和近体,古来欣赏其诗者称“五律洒脱似不作意,而含蓄不尽,七律亦新脆可喜”[5],然而更多的人还是予以“格卑”、“尖小”、“纤仄”的评价[6],纪晓岚直谓“语僻意浅,大有伧气”[7]。我觉得,这些风格上问题在贾岛也不能避免,但贾岛决没有姚合那艺术表现的平庸和遣词造句的呆滞。像《寄陆浑县尉李景先》“月色生松里,泉声在石间”[8],简直是王维诗的点金成铁手。又如《送雍陶游蜀》“相如何物在,应只有琴台”,《送崔约下第归扬州》“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虚字衬贴,造句极为冗蔓。比如《将归山》“饥来唯拟重餐药,归去还应只别僧”,改作五言“饥来重餐药,归去只别僧”,便简洁可讽。据姚合自己说,当时往来的朋友嫌他诗僻[9],而他本人好像也不太满意自己的作品,曾说:“寻常自怪诗无味,虽被人吟不喜闻。”(《寄李干》)说实在的,他的诗要说魅力,恐怕只有真挚率性一点,比如《闲居遣怀十首》其八:“野性多疏惰,幽栖更称情。独行看影笑,闲坐弄琴声。懒拜腰肢硬,慵趋礼乐生。诗文随日遣,不是为求名。”但这样的作品在唐诗中实在不能说有什么独创性,若严格地说,姚合无论在哪方面都不能算是优秀诗人。他在诗史上的地位,我认为与他在诗中给自己留下的独特形象,具体说就是《武功县中作三十首》所自我塑造的吏隐形象有关。

注释

[1]姚合生年从郭文镐《姚合佐魏博幕及贾岛东游魏博考》(《江海学刊》1987年第4期)之说,卒年据大中八年(854)李频进士及第后作《寄李频》诗及其子潜大中十年撰《吴兴姚氏墓志》称“秘书监赠礼部尚书我府君”推定,适与闻一多《唐诗大系》所定之年合。

[2] 王梦鸥《唐武功体诗试探》,《东方杂志》16卷12期,1983年6月出版;邝健行《姚合考》,收入《中国诗歌论稿》,新亚研究所1984年10月版;曹方林《姚合年谱(摘要)》,《成都师专学报》1988.2;郭文镐《姚合仕履考略》,《浙江学刊》1988.3;尹占华《姚合系年考》,《西北师大91年语文教学与研究专辑》。

[3] 徐玉美《姚合及其诗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31号,1987年6月版。

[4] 徐希平《“武功体”价值新探——兼论姚贾诗派心理定势及内部差异》,《西南民院学报》1992.4;尹占华《论郊岛与姚贾》,《文学遗产》1995.1;张宏生《姚贾诗派的界内流变和界外余响》,《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许总《论贾岛姚合诗歌的心理文化内涵及文学史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1。

[5] 胡寿芝《东目馆诗见》卷一,嘉庆十一年刊本。

[6]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姚合《游春》批语、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纪昀《四库提要》卷一八六《极玄集》。

[7]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六姚合《武功县中》批语。

[8] 本文所引姚合诗均据中华书局标点本《全唐诗》,只注页数。

[9] 姚合《武功县中作》其十七:“往还嫌诗僻,亲情怪酒颠。”

我们都知道,姚合习惯被称为姚武功,起码从宋代即已如此。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有云:“姚少监合,初为武功尉,有诗声,世称为姚武功。”“姚武功”这个称呼很耐人寻味:姚合释褐校书郎,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刑户二部郎中、杭州刺史、右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使,终于秘书监,历官可谓夥矣。可是除他的诗集称《姚少监集》外,后世一般都以他的初仕之职称他姚武功,这在习惯以最高、最荣耀的官职或谥称人(如王右丞、杜工部、韦苏州、韩文公)的古代是很奇怪的现像。由此也可见,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与武功是多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如韦应物与苏州,白居易与杭州,柳宗元与柳州。不用说,这种联系正是《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下文简称《武功作》)造成的,方回所谓“有诗声”即指此。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王颐将这组诗刻石,次序和文字都与今传有异[10],可见当时传本非一。到南宋赵师秀编《二妙集》,又多选其中篇章,与贾岛诗并奉为“四灵派”楷模。这都是《武功作》在宋代受到重视的证明。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论姚合诗云:

与贾岛同时,号姚贾,自成一法。岛难吟,有清冽之风;合易作,皆平澹之气。兴趣俱到,格调少殊。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盖多历下邑,官况萧条,山县荒凉,风景凋敝之间,最工模写也。

按:《全唐诗》收姚合诗435题,531五三一首,富平、万年所作难以确举一二,所谓“官况萧条,山县荒凉”者其实仅仅是武功之作制造的印象。故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主客图》说姚合“佳篇美不胜收,然无逾《县居》诗者”,并由此断言“君以武功得名,未必不由此诗起也”[11]。《四库提要》也说“(姚合)诗家皆谓之姚武功,其诗派亦称武功体,以其早作《武功县诗》三十首,为世传诵,故相习而不能改也”。至清末胡薇元《梦痕馆诗话》,遂迳称《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号武功体[12]。康熙三十五年(1696)王渔洋告祭西岳,于陇州县头镇见元代吴山县令丁带题诗十诗,爱其似姚合武功作,恐岁久湮没,特为赋诗表扬之[13]。这更属于爱屋及乌的雅谈了。从后人对姚合的印象来看,他的诗名的确常与《武功作》联系在一起。如清代高密派的宗师李怀民编《重订诗人主客图》,于姚合诗就选了这一组诗。高密派诗人鹿林松《寄怀李矞云长安》诗有云:“遥知武功后,别有县居诗。”[13]而谭宗浚则说:“自古循吏罕能诗,陶潜在彭泽,姚合在武功,诗工矣,而政绩不传。”[15] 这不明显告诉我们,“姚武功”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只是《武功作》三十首吗?这组诗究竟有什么魅力,引无数读者竞相倾慕?

注释

[10] 毛晋《汲古阁书跋》云:“余向藏宋治平王颐石刻《武功县中诗》三十首,诠次不同。县去京城远一,方拙天然性二,微官如马足三,县僻仍寥落四,簿书多不会五,晓钟惊睡觉六,自下青山路七,性疏常爱卧八,日出方能起九,客至皆相笑十,一日看除目十一,作吏荒城里十二,谁念东山客十三,邻里皆相爱十四, 穷达天应与十五,闭门风雨里十六,朝夕眉不展十七,簿籍谁能问十八,腥膻都不食十九,宦名浑不计二十,假日都无事二十一,一官无限日二十二,朝朝门不闭二十三,欲依循循术二十四,漫作容身计二十五,文印三年坐二十六,长忆青山下二十七,自知狂僻性二十八,作吏浑无思二十九,门外青山路三十。其字句差池,夹注行间。石本今已失去,每咏表圣亡书久似忆良朋之句,为之泫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1] 李怀民《重订中晚唐主客图》卷一,嘉庆十七年临川李氏刊本。

[12] 胡薇元《梦痕馆诗话》卷二,民国间刊《玉津阁丛书》本。

[13] 王士禛《秦蜀驿程后记》卷上、《雍益集》《陇州县头镇古吴山县也有元县令丁带十诗爱其似姚合武功杂咏恐其湮没表出之》。

[14] 鹿林松《雪樵续集》卷四,道光刊本。

[15] 谭宗浚 《石麟士大令诗序》,《希古堂文甲集》卷一,光绪十六年广州刊本。

据郭文镐先生考,姚合任武功县主簿是在长庆元年(821)春至三年春间,当时诗人年过四十[16]。此前他的经历是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及第,元和十二年(817)至十五年(820)间曾入田弘正魏博节度使幕为从事。之后一度归隐长安近郊山中,到长庆元年春赴武功县主簿任。从“丈夫贵功勋,不贵爵禄饶”(《送任畹评事赴沂海》),“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等句来看,他投军是有立功报效之志的,在魏博幕中曾有《寄狄拾遗时为魏州从事》诗抒发意气:“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可是后来他显然未得重用,所以到元和十五年(820)十月田弘正移镇成德时,便决意还归。“何路免为客,无门卖得诗”(《送费骧》),“谁能买仁义,令子无寒饥”,“士人甚商贾,终日须东西”(《送张宗原》)。在看透了斯文于斯世终无可售的命运后,他遂把一腔热血都换作冷吟闲唱。来到武功上任,尽管是荒郊小县,毕竟初仕,换了别人总会打起精神,励精图治,干出点成绩来。但姚合却似已心灰意懒,不图有所作为,只想得过且过地打发日子了。《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的第一首可以说是组诗的总纲,开卷就阐明了自己居官的态度∶

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绕舍唯藤架,侵阶是药畦。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

诗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县远地僻、居官似隐、种药养生、生活懒散四点。这四点正是组诗的核心内容,以此为纲,姚合散漫地编织出了他的武功诗章。从第十二首“自下青山路,三年著绿衣”两句看,该诗应作于任期的第三年,由此可以断定,这组诗写作的时间跨度相当大,内容包括了他在武功主簿任三年间的日常生活和感受。

《武功县中作》本义是在武功任职期间所作,这题目看似很普通,然而在现存唐诗中也并不多见。显然,“武功县”在此并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行政的概念,指诗人任武功主簿一职的经历,形式上相类似的作品我只想到高适《封丘作》。这类作品通常写地方官案牍簿书的日常生活,无论持肯定或否定态度,“作吏”的情景都应在诗中占有中心位置。但姚合诗却不是这样,他笔下的仕宦生活明显有着非吏化的倾向。首先是县城和县衙的景观,在他的笔下呈现出朴野的色彩。除第一首对衙居的具体描述外,他在别的诗里还写到山县的荒凉气氛:

微官长似客,远县岂胜村。竟日多无食,连宵不闭门。(其十)

县僻仍牢落,游人到便回。路当边地去,村入郭门来。(其十一)

僻野荒寒也许真是武功县的实情,但说县城不如村庄,未免太夸张了些。姚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不像县的县,一个不像官的官。他笔下的主簿生活,没有励精图治,没有一心在公,只见耽诗、好酒、贪睡、养生,而这些都直接与吏事相对立。比如他写耽诗:

客至皆相笑,诗书满卧床。爱闲求病假,因醉弃官方。(其七)

一日看除目,终年损道心。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其八)

在这里,耽诗已经与吏务与功名相抵触——诗人因诗而求闲告假、冷淡功名,但他还是感到受了拘束,懊悔不已:“自嫌多检束,不似旧来狂。”“只应随分过,已是错弥深。”这既为吏隐的态度解释了理由,又为后面解官归田的理想作了铺垫。姚合的健康状况显然不是很好,所以诗中多次写到种药、修道和养生:

方拙天然性,为官世事疏。唯寻向山路,不寄入城书。因病多收药,缘餐学钓鱼。养身成好事,此外更空虚。(其二)

作吏荒城里,穷愁欲不胜。病多唯识药,年老渐亲僧。(其十四)

至于贪睡,更成了将养生和逃避吏务统一起来的妙方,诗中屡屡着笔。或云不顾案牍而早睡:

簿籍谁能问,风寒趁早眠。(其十七)

或云慵理公务而懒起:

簿书多不会,薄俸亦难销。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其四)

月出方能起,庭前看种莎。(其十三)

第二十一首写假日里营造假山之乐,起言“假日多无事,谁知我独忙”,点出自己居官则倦怠,假日则活跃的习性;末结以“唯愁明早出,端坐吏人旁”,说明自己不耐烦上堂理政的心情。清代批评家已注意到,并婉责他“三十首中无一语念及县民,可谓负此县居矣”[17]。而他得便宜卖乖,偏还作出一付委屈不堪的神情。这样一种居官态度,当然是于人于己都不会满意的,结果只好将眼前的仕宦视为暂时的委屈,以“养生宜县僻,说品喜官微”(其二十二)自解,更以日后的解官归田来自慰。这种心情集中地记录在组诗的第二十六首中,成为武功主簿生活的完整总结:

漫作容生计,今知拙有余。青衫迎驿使,白发忆山居。道友怜蔬食,吏人嫌草书。须为长久事,归去自耕锄。

仕宦的不适,折腰的屈辱,怀归的渴望,加上颈联对生计困乏的婉曲暗示和惰于案牍的细节补充,如此等等,准确地说已不属于吏隐主题的表现。因为吏隐的前提是兼得享受吏的富足和隐的自在,为官而依旧贫困,懒散而遭吏嫌怨,终究两不得宜。于是诗的主题就只能归结于退隐了,这也是很自然的归宿——吏隐向来就是作为归隐的过渡阶段存在的,历来吟咏吏隐者莫不以归隐为终极理想。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使隐逸母题在吏隐这一阶段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注释

[16] 从郭文镐先生说。陶敏先生则认为姚合官武功在元和十五年至长庆二年,见《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姚合条。

[17] 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卷八,道光刊本。

从姚合现存作品来看,他对吏隐有相当自觉的意识,并经常与友人交流这种经验。在入仕的早年,他有《寄陆浑县尉李景先》诗写道:“微俸还同请,唯君独自闲。地偏无驿路,药贱官仙山。月色生松里,泉声在石间。吟诗复饮酒,何事更相关。”又有《寄永乐长官殷尧藩》诗云:“故人为吏隐,高卧簿书间。绕院唯栽竹,逢僧只说山。”白居易分司东都,作《中隐》诗,姚合无疑是个大知音,说“海内嫌官只一人”,“宾客分司真是隐”(《寄东都分司白宾客》)。通览姚合诗,经常可以看到对友人吏隐生活的欣赏,这正是他自己生活态度的反映。由于这些作品篇幅有限,主题的展开尚未越出前人的藩篱,唯有《武功作》三十首篇幅庞大,集中展示了他对吏隐主题的开掘,从而成为诗史的话题。

对中唐诗来说,吏隐早已不是新鲜的主题。自谢朓以来,经王维、大历诗人尤其是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的演绎和发展,这一主题的内涵已相当丰富[18]。而吏隐的含义,也诚如日本学者赤井益久教授所指出的,由“隐于吏中”进而“兼吏隐”,进而演变为“以吏为隐”,其内核愈益向隐的方向倾斜。置身于元和诗坛的姚合,不可能不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武功作》其十三“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一联,即暗合于戴叔伦《张评事涉秦居士系见访郡斋即同赋中字》的“遣吏山禽在,开罇野客同”。但姚合《武功作》的立意决不是吏隐主题的沿袭,而是它的拓展。在我看来,《武功作》起码在三个方面赋予吏隐主题的表现以新的内容。

首先是吏隐生活图景的具体化。从上文征引的作品已可看出,姚合笔下的吏隐生活涉及面之广,是无与伦比的。饮酒垂钓,寻山野游,固为吏隐传统应有之义;而常时的贪睡养生,采药种莎,假日的营造山石,更为吏隐主题增添了具体而丰富的生活图景。清代诗论家贺裳很欣赏姚合善于形容山色荒凉,官况萧条,称赞“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一联“刻画而不伤雅”(《载酒园诗话》卷一),我以为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日常生活情景,也是在前人诗中不曾看到的:

小市柴薪贵,贫家砧杵闲。读书多旋忘,赊酒数空还。(其五)

纵出多携枕,因衙始裹头。(其六)

爱闲求病假,因醉弃官方。(其七)

每旬常乞假,隔月探支钱。(其十七)

净爱山僧饭,闲披野客衣。(其二十二)

尽管这里出现坐衙、乞假、支俸等官人生活的细节,但相比其他有吏隐倾向的诗人来,《武功作》仍像方回说的“乃是仕宦而闲适”[19],官宦色彩要浅淡得多,更富于庶民气息。其十八写道:“闭门风雨里,落叶与阶齐。野客嫌杯小,山翁喜枕低。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谁能更骑马,闲行祗杖藜。”结尾两句,比照韦应物诗里不经意地提到的游山排场,很能显出姚合的平易和本色(当然,两人地位的差异也可能是一个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野客”是《武功作》里经常出现的重要角色:“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野客嫌知印”,“野客教长醉”,“ 野客嫌杯小”,“闲披野客衣”。这些“野客”不仅是吏隐生活的共享者或助成者,而且在趣味上直接构成对吏的否定。有了他们的参与,加上周围诗人的作品的映衬,姚合的吏隐生活就更具体而鲜明了。朱庆余《夏日题武功姚主簿斋》有云:“亭午无公事,垂簾树色间。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傍竹行寻巷,当门立看山。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这是友人眼中的武功主簿姚合,与他笔下的自我形象如出一手:“自知狂僻性,吏事固相疏。祗是看山立,无嫌出县居。”(其二十九)

回顾一下吏隐主题的表现史,我们就会发现,姚合给自己画了一幅古典诗歌中前所未有的、也是为正统观念所不容的懒吏的自画像。从谢朓、王维、戴叔伦到韦应物、白居易,吏隐的主题一脉相承,但通常只写如何在退政之暇放松自己,为政则决不敢懈怠,更没有写到玩忽职守,不理案牍。戴叔伦虽然有“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答崔载华》)之叹,但诗中更多地流露出的是励治爱民的责任感,为“智力苦不足,黎甿殊未安”(《将赴湖南留别东阳旧僚兼示吏人》)而惭愧;韦应物典郡日多放浪于山水之间,那也只是休沐闲暇,他的名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明白袒露他克尽职守的心情。姚合于筮仕之初,敢于坦言“簿籍谁能问”、“簿书多不会”,显得尤为大胆,予人深刻印象。当然,这也就是在初仕,后来官做大了,他便不再放肆。初入朝为御史时,犹有“乌府偶为吏,沧江长在心”(《洛下夜会寄贾岛》)之句,及官金州、杭州刺史,虽有《题金州西园九首》、《杭州郡斋南亭》、《杭州官舍偶书》、《杭州官舍即事》等诗写吏隐的心情,却已没有那种肆无忌惮的笔墨。如《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虽说“买酒终朝饮,吟诗一室空”,可用了更多的笔墨写政通人和的气象,而且末尾还不无得意地说“林下无相笑,男儿五马雄”。《杭州官舍偶书》则云:“闲吟山际邀僧上,暮入林中看鹤归。无术理人人自理,朝朝渐觉簿书稀。”口气甚是自夸。

如果《武功作》为吏隐主题所增添的仅仅是生活图景,那么它就只是普通的隐逸诗或像秦系之类的隐士诗而已。这组作品之所以具有特别的意义,我觉得就在于它发掘出了吏隐生活中特别富有诗意的细节∶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其四)

就架题书目,寻栏记药窠。(其九)

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惊蝶遗花蕊,游蜂带蜜香。(其二十一)

扫舍惊巢燕,寻方落壁鱼。(其二十三)

印朱沾墨砚,户籍杂经书。(其二十九)

这些生活细节都是唐诗中很少见的,出现在《武功作》中更引入注目。第一联无论放在谁的集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佳句,非耽于莳花玩石者不能道。尤其是后句,雅有谐趣,一个口语化的“饶”字把作者的愉快心情写得格外生动。第二联为藏书题签的情形也很特别,是唐诗中少见的生活场景。第三联对营造园林的叙述较为一般,但后两句体物却十分精致,与第四联两句同为姚贾体的典型代表。第五联乃是懒吏文案的写照,属于姚主簿日常生活的特殊细节,取材给人以新鲜感。这些新异的景象不仅为吏隐主题,也为整个唐诗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

应该说,上述对吏隐生活中的诗意的发掘,实际上是与诗本身成为姚合吏隐生活的有机构成相关的。中唐以后,诗人们对诗歌的人生意义的体认愈益深刻,作诗本身越来越经常成为诗歌观照和咏歌的对象。在这方面,姚合是个有代表性的诗人,而《武功作》又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其十六写道:“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引水远通涧,叠山高过城。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诗人多病生愁,深居简出,唯以营造园林、堆砌山石消遣,但真正让他忘却愁烦的乃是秋灯听寒雨,吟诗消永夜。通观《武功作》三十首,诗在各种场合都充任了超越吏—隐,使二者达成同一并升华到艺术境地的媒介。游山时它挟裹着豪情:“山宜冲雪上,诗带好风吟”(其八);静夜里它深寄相思:“秋凉送客远,夜静咏诗多”(其九);愁闷中它缠绵蕴积:“酒户愁偏长,诗情病不开”(其十一),“饮酒多成病,吟诗易长愁”(其二十七);梦回之际它低徊成章:“梦觉空堂月,诗成满砚冰”(其十四);虽则谦抑自持:“新诗久不写,自算少人看”(其二十五), 依旧高标品格,暗自期许:“作吏无能事,为文致旧功,诗标八病外,心落百忧中”(其三十)。这就是吏隐生活中的诗,超越世俗的诗。参照《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太守吟诗人自理,小斋闲卧白蘋风”,《送洛阳张员外》“藓庭公事少,应祗独吟行”,《寄送卢拱秘书游魏州》“官闲身自在,诗逸语纵横”,我们看到诗与吏的并峙,诗对吏的包举和超越。

前人每认为文学与政事相妨,姜承烈序周亮工《书影》说:“今士大夫既登仕版,便谢去艺文,日不暇给;间或寄情风雅,吏事不无废阁,两者恒不能相兼。”[20]沈德潜《归愚文续》卷八《吴恂士诗文集序》也曾申论政事文学之判为两途。江开《继雅堂诗集序》论吏务与文学的关系,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焉。顾或于簿书旁午而性耽吟咏,自谓大远于俗吏,而时事之废失已多;若因案牍之繁焚弃笔砚,不暇自适其性情,亦未免绌于才而疏于学耳。”[21]基于这种看法,诗与吏两者的理想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两不相妨,既不荒废吏务,又不耽误吟咏。事实上也是如此,因诗废务的诗人古来无闻。前辈诗人孟郊在溧阳县尉任有耽诗废务而求分俸的传说,但他的诗中没有写怠政的情形,不似姚合坦率无忌。由此我联想到前人对姚合的一个评价。方回曾说:“(林)和靖诗予评之在姚合之上。兼无以诗自矜之意,而浑涵亦非合可望。”纪昀认为“以诗自矜四字,点破武功一生病根”[22]。此所谓“以诗自矜”,该怎么理解呢?自矜照字面上解释,就是自重、自傲,以诗自矜我觉得可以从姚合对做诗行为的执着表现、刻意强化上来理解,也就是说他竭力要用诗歌来展现一个脱绁吏务,耽迷于作诗的仙吏姿态,塑造一个与官吏生活格格不入的诗人形象,以此提升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由此来看,就不难发现《武功作》在吏隐主题表现史上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它在描画出作者懒吏形象的同时,也为他留下了诗吏的形象,使吏隐与诗愈益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吏隐愈益诗意化,最终成为一个与诗人形象相联系的概念。以至于只要一说到吏隐,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诗人和诗人生活的印象,套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也可以说是——

人,诗意地栖居在吏隐中。

注释

[18] 参看笔者《吏隐:谢脁与大历诗人》(《中华文史论丛》第5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吉川忠夫《白居易的仕与隐》(《白居易研究讲座》第1卷,勉诚社1993年)、赤井益久《论中唐的“吏隐”》(《国学院中国学会报》第39辑,1993年12月)。

[19]李庆甲辑《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闲适”类小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册第929页。

[20] 周亮工《书影》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21] 陈仅《继雅堂诗集》,道光二十七年刊本。

[22]李庆甲辑《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册第975页。

《武功作》这三十首诗,如果孤立地零星地看,与一般隐逸诗的趣味似乎差别不大。但作为组诗来看,它以连章的形式对吏隐主题进行集中的演绎,实具有鲜明的特色。回顾吏隐主题的发展,我们虽可以举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始之宣城郡》、《冬日晚郡事隙》、戴叔伦《赠韦评事儧》、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再游西山》、《秋景诣琅琊精舍》、白居易《中隐》等典型作品,但像《武功作》这样集中地表现吏隐主题的组诗尚未见。就这点而言,也可以说《武功作》是吏隐主题真正定型的标志,姚合是使吏隐主题的艺术表现产生飞跃的诗人。“武功体”的诗史意义正在这里,它不仅囊括前作,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以至于形成“衙斋诗”的系谱。如清代黄承吉《除夕自郡抵署》(《梦陔堂诗集》卷十三)、郭麐《真州官廨十二咏为琴隖作》(《灵芬馆诗四集》卷六)、蒋知让《县居》(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卷八)、王玉树《闲官吟》(《芗林草堂诗钞》卷四)等。别霁林《早发内黄》句云“树荒怜县小,马瘦笑官贫”(方廷楷《习静斋诗话》卷四),明显可见姚合荒县描写的影子。张修府《衙斋杂咏》(《小琅环园诗录》卷三)分咏衙斋园林之清适及判牍、放衙、劝农、课桑、校士、练丁、绝炊、注考等,遍及地方官吏政务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更加丰富。黄承吉《坐邑西斋有怀前任何李二君》(《梦陔堂诗集》卷十一)更咏歌了僻邑岑溪的诗歌传统:“岑阳虽小邑,蒞者多文辞。后有山东李少鹤(宪乔),前有南海何报之(梦瑶)。……我来与君胡不接,席坐兼与少鹤吟相期。相期并世亦无益,岂能同时一邑三人治。三人所恨非同时,一邑却有三人诗。呜呼后人怀古应长思,古来他邑谁如斯?”为此,我们在研究吏隐主题的发展时,应该给姚合“武功体”留下一个特殊的位置,并对《武功作》予以特别的关注。

编辑|排版 李小雨

(0)

相关推荐

  • 潘氏钦定四库全书

    潘[荥阳羽音周文王毕公之子孙食采于潘因氏周] 潘崇[楚穆王立以其为太子之室与潘崇使为太师且掌环列之尹] 潘党[字叔党楚大夫与养由基蹲甲而射彻七札焉以示楚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潘尫[字师叔楚大夫庄王 ...

  • 诗人陆游曾在江心住了一晚,那一夜,他为何失眠又快乐…

    孤悬江中,离城不远,江心屿是古代的天然"驿站". 千百年来,无数舟楫曾在这里解缆.靠泊.孤屿也迎来送往了一位位传奇人物- 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深秋,孤屿上的江心寺僧房迎来了一位意气风 ...

  • 《全唐诗》中觅诸暨

    <全唐诗>中觅诸暨 金  星 <全唐诗>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十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敕编校,康熙四十四年三 ...

  • 诗人刘叉很牛叉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老羊铲史. 1. 这几天看谍战剧<风筝>,年代跨度大,悬念多,迷雾重重,引人入胜,几场催泪戏铺垫的也很到位,在没有更好看的电视剧的前提下,可 ...

  • 归来澣濯亲甘旨,却叹京尘误游子——短暂冶游与返乡省亲

    考中进士的晁补之本打算在蔷薇花开的日子回家省亲,可是,同年伙伴们还是相邀一起踏青游春,在京城盘桓一段时日.朝廷也好像并不急于给这些新进士们授官,而听任他们尽情享受一下蟾宫折桂的喜悦.晁补之在<及 ...

  • 刘克庄剖决如神——《判词经典》之二十八

    刘克庄剖决如神 --<判词经典>之二十八 董桥在<文林随想录>中说:"江湖派诗人是九百多年前的诗人,名溢缥囊,卷盈缃帙,说敬慕不外是渺远的惦挂--"刘克庄就 ...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苦吟诗奴之凄凉平生(之四、之五)

    四 酒馆辞别孟郊后,贾岛继续前行.奈何毛驴不给力,动力和速度上不去.终于在仲秋时节,赶到了长安城. 夜里,贾岛无处留宿.总不能露宿街头吧?他想到了,当年在这有个叫李凝的故交,不如去蹭上一晚也好. 几年 ...

  • 论唐诗中的吏隐主题.pdf 全文

    第 26卷 第 6期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Vo].26No.6 2009年 11月 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 ...

  • 蒋寅|主题史和心态史上的曹植

    文学和艺术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其成就无疑与生命的长度密切相关,活到77岁的海顿(1732-1809)的创作当然是享年38岁的门德尔松(1809-1847)无法比拟的:享寿82岁的托尔斯泰(1828-19 ...

  • 学古诗的门径 蒋寅

    蒋寅 .               1986年夏,<古典文学知识>第三期刊登了我读硕士研究生时写的书评<读古诗的门径--读沈祖棻著〈唐人七绝诗浅释〉>,送呈程千帆先生看,老师 ...

  • 好马配好鞍,书信体彰显感恩之主题,考场作文不妨你也试试

    好马配好鞍,书信体彰显感恩之主题,考场作文不妨你也试试

  • 蒋寅|《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译丛》稿约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来是海外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学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七八百年前.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汉学研究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已积累非常丰富的成果,其中很大部分还不为国内学界所知,或即使知道也无法阅 ...

  • 宰相蒋冕诗里的龙隐岩在桂林,还是在全州?

    广西卫视记者近日前来全州拍摄<广西故事>之蒋冕专题片,记者杨华有一个疑问,蒋冕为什么到全州龙隐岩题刻?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有网友王章(资料引自<粤西诗载>) ...

  •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一个传统观念及诗歌话语的形成

    昔年我在撰写博士论文<大历诗风>时,曾用"吏隐"一词指称谢朓"既怀欢禄情,复协沧洲趣"(<出新林浦向板桥>)两句所表现出的仕隐矛盾得到调 ...

  • 蒋寅|我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

    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内文学理论界明显流露出一股焦虑情绪.与八十年代的理论热情不同,九十年代以"失语症"为代表的种种言说,都给人一种劳而无获的失落感和悲观色彩.虽然出版了上百种文学原理 ...

  • 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二卷后记

    一部著作写完,总有许多感慨,尤其是这种写作多年的著作,就像历经艰辛跑完的马拉松,长舒一口气之余,实在是感触良多,甚至不知从何说起. 学者历来就分两种,套一句曹植的话说就是"或好烦文博采.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