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请永远铭记这些人的名字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卫 滨州报道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曾经在滨州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奋战的抗日英雄,其中有一些还入选了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奏响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悲壮赞歌。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对这些抗日英雄的事迹进行了梳理,请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徐尚武

徐尚武(1912—1943),原名徐荣耀,山东省无棣县信阳乡大庄村人。八路军冀鲁边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1933 年,从无棣师范毕业后,任教于无棣县徐家园村。在此期间,思想进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参加创建“友谊读书会”、“救亡会”等进步团体组织。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投笔从戎,更名尚武,参加到八路军的抗日队伍冀鲁边区第三十一游击支队。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庆云县战争委员会宣传部部长、锄奸部部长,组织建立了庆云县抗日人民自卫队。他发动、武装群众,团结各阶层的进步人士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坚决清除反动势力。首先处决了匪首“螳螂脖子”,又在全县范围内打击了一批作恶多端的地痞流氓、资敌通敌分子,狠狠灭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群众斗志,为全县抗日斗争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1943 年初,日军集结济南、济阳、临邑、禹城等地五千多日伪军对鲁北进行大规模的“合围扫荡”,徐尚武率部掩护第二军分区和地委、专署干部及战士上千余人转移。1 月25 日,在王家楼附近与日军遭遇。他一面沉着地指挥主力部队转移,一面率领几十名战士抢占王家楼,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王家楼来,并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为地委、专署机关和部队主力的突围赢得了时间。然而,就在战斗即将结束的时候,徐尚武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31岁。

于慎德

于慎德(1907年--1942年6月) 又名于敬庵,沾化县下洼镇于家村人。出身贫困农家,8岁入本村私塾,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27年,考入无棣县立第一高小。在校期间,曾参加学生运动,初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返回家乡,投笔从戎。同年9月,由关星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学生宣传队下农村、到街道宣传抗日,还利用夜校,向工农青年宣传革命道理,号召贫困农民团结起来闹革命。1938年春,先后发展王振民、于寿山、于守刚入党。山东沾化党组织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同年9月,任沾化县二区区委书记,并建立了沾化县第一个党支部--于家党支部,他兼任书记。他亲自用毛笔书写传单和标语,还和无棣县党组织负责人傅文沐接上关系,搞到一台油印机,大量印刷传单。有时,一夜之间,标语传单传遍全区各村,造成极大的声势,使敌人惊恐不安。1939年7月,无棣县第二次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他任县政府秘书,协助县长刘宝田培训干部,开展工作。1940年5月的一天,县政府机关在曹庄子(今海兴县内)被土匪武装包围。在激战中,县长刘宝田牺牲,他率少数人突出重围,幸免于难,无棣县政府因损失惨重,被迫解散。1941年3月,调任中共庆云县委书记,在宁津、庆云、东光一带,随冀鲁边一地委、一专署机关活动。

1942年于慎德和冀鲁边区一地委及专署机关的负责人驻大单家村(现属河北省东光县)。是年5月,侵华日军华北司令官冈村宁次亲率5万重兵“扫荡”冀中。6月19日,日军包围大单家一带,地委、专署100多名干部战士被敌人压缩到赵家柳林村附近的一片开阔地带。激战数日,战士大部分阵亡,于慎德和专员石景芳率领战士退至墓林中,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肉搏。石景芳战死,于慎德身负重伤被俘,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惨遭剖腹杀害,时年35岁。

石景芳

石景芳(1914--1942) 原名石玉琮,字景芳,今无棣县水湾镇刘风台村人。石景芳毕业于山东省立第四中学,在校时,曾因反对校长贪污修建图书馆基金,被勒令退学。后考入北平私立宏达中学,因学费重,辍学回乡。1936年,任县短期小学班的教员,与关星甫、丁洪泽、于梅仙等在刘风台小学成立了“友谊读书会”,传播进步思想,又和关星甫等秘密组织了山东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鲁北分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石景芳会同关星甫等成立了“抗日救亡会”,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以国民党组成的“抗敌后援会”推行的妥协投降政策进行斗争,被国民党无棣县党部张子良以“非法组织,聚众闹事”的罪名,勒令解散。此后,他又与关星甫、冯景恩、于梅仙4人成立了无棣县工委,并任工委书记,创办地下刊物《斗争》,建立了30余人的武装队伍,领导全县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无棣一度解放,石景芳任三十一游击支队政治特派员,因王照明叛变投敌,石景芳遭逮捕。逃脱后,去东光县创建抗日根据地,任东光县县长,东光县中共党总支书记。1939年,日军对冀鲁边区进行扫荡,在锄奸反霸斗争中,他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八大怪”,树立了抗日政府威望,被评为模范县长。1940年,石景芳调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在锄奸反霸、改造旧乡村政权机构、减租减息、推行合理负担,以及建立廉洁奉公的抗日民主政权等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推行政策法令的模范。1940年5月,石景芳调任冀南六专署专员,兼分区司令员。1942年6月,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年仅28岁。

吴匡五

吴匡五(1914--1941)原名吴观志,山东省阳信县崇德区(今温店镇)后吴家店村人,革命烈士。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为表彰其抗日业绩,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曾于1943年将陵县更名为匡五县。匡五县抗日民主政府又于1945年5月2日,将匡五遗骨迁葬于官道李村(今属临邑县)烈士陵园,建墓立碑纪念。

1938年10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冀鲁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在乐陵举办抗日军政学校,招收抗日青年,已任小学教员的吴匡五前往入校学习。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冀鲁边特委《烽火报》社编辑部工作。不久,调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民训科长,经县委书记李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津南专署民训科长。为开辟陵县抗日根据地,党组织派他到陵县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同年7月9日,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就任第一任县长。敌人挖空心思地琢磨诡计,妄图消灭他领导的县大队。1941年9月7日,他率县大队活动在临邑城北苏家庙子(今属临邑县),驻临邑县境内的日、伪军将苏家庙子包围。他指挥县大队冲出包围圈后,向临邑方向转移。在突围中,他不幸身负重伤,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瞌然长逝,年仅27岁。

马函三墓

马函三(1902—1943) 名立元,原邹平县(今邹平市)由家河滩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月,带领抗日游击队参加了山东抗日救国第5军。整编后,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7团3营营长。1940年,被选为长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3年11月11日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1944年,长山八区曾改名为“函三区”,以志纪念。

侯登山(1919—1943),山东博兴县人,1919年出生,1940年参加八路军,被选送到军区爆破训练队接受培训,很快掌握了爆破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爆破手。在结业后的几次战斗中,他以敏捷的动作和熟练的技术实施爆破,摧毁了敌人多个火力点,被提升为团爆破队队长。

1943年5月下旬,清河军区反“蚕食”斗争中,首先发起了攻打敌人三里庄据点的战斗。5月28日晚9时,战斗打响。三里庄如同点燃的炸药库,枪炮轰鸣,火光冲天。正当爆破组向围墙接近、准备实施爆破的时候,遇到了敌人的疯狂阻击,加上炸药威力太小,围墙未能炸开。就在这时,接到了司令员的指示: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据点,必须暂时撤出战斗。就在这危急时刻,侯登山对王连长和程指导员说:“据我观察,刚才爆破失败主要是支撑杆不够长,炸药包放的位置太低。下次爆破,我们应该用两包炸药,尽量提高放置高度。”这时5连仅有两包炸药了,又来不及找到较长的支撑杆,形势极为严峻。侯登山抱起两包炸药,跃出阵地,在全连的火力掩护下前进。他利用地形,进入了敌人的射击死角,拔出刀子,开始在墙壁上挖窝。然后踏着挖出的脚窝,夹着炸药包,奋力向上攀登。当他爬到3米多高时,侧面的敌人发现了他,用机枪向他扫射,但立即被5连的火力压下去了。侯登山想在墙上挖个洞,把炸药放在里面。可惜围墙土质坚硬,洞没有挖成。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时,只见侯登山用胸膛把炸药包紧紧抵在围墙上,用力拉着了导火索。敌人吹嘘的“铜墙铁壁”土崩瓦解了,爆破英雄侯登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像他们一样为了祖国和平安定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抗日英雄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尊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民族长城,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卷册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