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自述类著作的出版情况
梁漱溟(前左二)、梁培宽(前左三)及家人合影
张建安:您父亲的自述类著作出版了多种,不少都是您辑录汇编而成。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梁培宽:1987年。当时我父亲还健在。应漓江出版社之约,出版了第一本,书名是《我的努力与反省》。这第一本也是我父亲能亲见其自述类文字结集出版的唯一一本。
张建安:以后又出版了哪些?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
梁培宽:1996年,也就是在《我的努力与反省》出版9年后,以这本书的内容为基础加以扩充,由原来的27万字扩增到35万字。为与第一本有所区别,书名也改为《梁漱溟自述》,仍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1988年的时候,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来组稿,他们要推出一套“名人自传丛书”,我便又编成《梁漱溟“自传”》一书。“自传”二字加了引号,就是要表明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著作,而仅是它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反映先父的一生。所收文字均出自先父本人之手,但与真正的自传著作不等同,相近而已。这是先父自述类文字结集出版的第三本。
第四本是《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这是较好的一本。因为有了前三本,就有了可供比较勘对的对照物,有了可借鉴的经验。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再度印行时,我又特地将我父亲为自己专著所写的四篇序言或后记,辑录为“我的主要著作”,增补进去,作为第四辑,以弥补原来缺少介绍著述活动的不足。同时我又将我父亲的手迹“吾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刊于全书之首,为此书再增添一点他的个人色彩,“字如其人”,以便让读者由他的字想到他的人。
张建安:《忆往谈旧录》也是您父亲的一部重要的自述类作品集。2011年,我在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这本书的增订本时,还约您写了“增订本后记”。
梁培宽:那本书最早的版本也是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的,是在1987年。
张建安:同样是回顾生平,《忆往谈旧录》与《我生有涯愿无尽》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梁培宽:《忆往谈旧录》的特点是更侧重史料价值。在那本书中,我父亲自述了数十年间的亲身经历,以及与若干历史人物的交往以及个人见闻,对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约半个世纪间的中国社会与历史,将不无帮助。
我父亲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在这些过程中,他一直都对萦绕在他心头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行动。对于他而言,“社会问题”就是“中国问题”,他为“中国问题几十年之急切不得解决”,而不能不有所行动,并为此付出很多。他早年热心于君主立宪,后转而参加辛亥革命,之后又到北大教学。为了中国问题的解决,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前后八九年时间。1937年日寇入侵后,他又为抗战奔走,从事促进国内团结、一致对敌运动,因而有访问延安、访问毛泽东等活动,还参与了民盟创建、巡历敌后以及到香港办《光明报》等经历。抗战胜利后,他又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建国而四出奔走,尽心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全面反映了我父亲前半生的社会活动与政治活动。
张建安:2006年在金城出版社再次出版时,感觉与第一版有所不同。
梁培宽:2006年再版时,我作了较大的增删,并重新编排,以便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我父亲的这些经历。不过那次增删,由于我自己工作的疏失,我父亲有关记述中国民主同盟的文字竟被遗漏,实为一大缺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曾说:“八十年来我一生行事,总是自己主动。一生中许多事情是独自创发,不是步人后尘。例如我搞乡村建设运动十年,虽赖许多朋友合作,渐渐得各方广泛响应,而风气总是我开的。又如民主同盟组织的出现,固然没有各方面参加赞助不会有成,但从开头发起,以至后来成立宣言和十大纲领,都是由我执笔。”所以说,投身乡村建设运动和创建中国民主同盟这两件事,他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对国家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缺少关于民盟的文字,这本书就是很有缺失的。好在到2008年有了出版增订本的机会,我便将遗漏的文字全部补进去。这个增订本是2009年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
张建安:我所编辑的那本,应该是最全的了。
梁培宽:是的。在那本书中,我又特地将《回顾为全国团结统一抗战与民主建国而奔走的十年》和《敌后游击队区域日志》增补进去,这也是我父亲一生中重要经历的真实记录,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样经过两次增补后,我父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数十年中,他主要社会与政治活动的经历与见闻,以及所认识的重要人士,大体上就都已囊括其中了,以后便不打算再改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