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21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明.薛益

注释:胃气受伤则五脏六腑无从禀气,脏腑精气皆虚,所以虚证蜂起。

舌竟无苔,胃气绝也。清.程文囿

注释:强调了舌苔和胃气的关系。“竟”通“镜”。舌苔由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有升发之气的表现。如舌苔剥落,舌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舌,提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不能上承以生苔,多见于重病阶段。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镜面舌者,胃气多衰,生机微弱,故病多难治,预后不佳。

2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黄帝内经》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清.唐荣川

注释:肺在脏腑中的位置最高,称为华盖。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饮都经脾上输于肺,然后再布散全身。肺位最高,水液至此而下,故曰“水之上源”。临床上将宣发肺气来利水的治疗方法形象地名为“醍醐揭盖”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23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宜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汉.张仲景。

24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汉.张仲景

“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孙思邈

25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色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汉.张仲景

注释:鼻为面王,内应于中央脾土,故鼻是面部望诊最重要的部位。肝木属青色,望诊见鼻头色发青,是肝木横逆来克伐脾土之像,一般主腹中疼痛;如果在兼见极度怕冷,则属脾阳衰败,阴寒内甚,主病势危重,预后不良。

黑为肾水之色,鼻头出现微黑色,是肾水反侮脾土之象,故主有水气内停。黄为脾土之色,面色发黄,是脾阳不运,是聚停饮之像,故主胸膈间有寒饮。

面色苍白,是失血过多,血色不能上荣于面所致,故面色白主亡血;如果亡血之人见面色微红,又不当火气当令的夏季,则为阴血外脱,虚阳上浮之像,多数预后不良。

望诊见两目圆睁直视,眼球不能转动者,是痉病,病势危重难治。此外,望诊见面色发青,是寒盛血瘀之象,一般主疼痛;面色发黑,是肾精亏损,本色外观,一般见于虚劳病;面色红赤,是风阳化火之像,一般见于风热病。

面色发黄,是脾土郁滞、湿热蕴结之像,一般主大便困难。见面部浮肿,色泽鲜明者,是水饮内停,上泛于头面之像,故主水饮留滞。

26、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暗暗然不徹者,心隔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汉.张仲景

注释:老师说病人平时安静无声,而突然听到发出惊叫声音,其病变多在肢体关节,具有关节疼痛。病人说话声音低微而不清澈,其病变多在心隔之间,具有结胸、胸痹等病症。病人说话声音细小而清长,其病变多在头中,具有头痛等病症。

27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瘘唾沫。汉.张仲景

老师说:病人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者,是由于实邪雍塞于胸中所致;病人呼吸时引动胸中气机上逆,就会出现咳嗽;病人呼吸困难,张口呼吸仍觉气短者,是肺脏萎弱不振,多见于肺瘘浊唾涎沫证。

28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汉.张仲景

注释:学生问:时令未到和太过是怎麽回事?

老师回答说:这是讨论时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太过、不及等几个反常情况,属于异常气候,并且都会影响人体而引起疾病。举例来说,冬至之后六十天,正当雨水节是少阳当令的时候。少阳为一阳,阳气开始生长,天气变暖和属正常气候。但是还没有到雨水,气温已经温暖,就是“未至而至”。如果在此期间气候尚未温和,就叫“至而不至”,如果气候在此期间仍是严寒,就叫“至而不去”。如果雨水期间气候像五六月一样炎热,谓--太过,叫“至而太过”。

29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烹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热极伤络。汉.张仲景

注释:雾露之邪,性轻清上扬,其伤害多在人体上部;湿邪重浊下沉,其伤害多在人体下部;风邪散漫,多伤人肌表;寒邪紧束,多伤于里;饮食之邪,从口而入,多损伤脾胃,而为宿食。

上述五类邪气伤人,以类相从,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风为阳邪,多在上午伤人;寒为阴邪,多于日暮伤人;湿性重浊,多伤于人体下部;寒邪伤人则使脉紧急;雾露之邪易伤皮肤肌腠,湿浊邪气易于流注关节;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所以饮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寒邪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邪归阳,所以“热极伤络”。

30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汉.张仲景

注释:老师说:五脏患病以后,如果得到对病情适宜的饮食居处,就会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痊愈。五脏患病以后,如果给予那些所厌恶、不喜欢的东西就会加重他的病情。病人平素本来不喜欢某种食物,患病以后却突然想吃这种食物,这是因为脏器被邪气所改变,食后必定助长邪气而导致发热。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金匮悬解》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脏腑经络六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 ...

  • 《五气所病》

    按照五脏之气法象四时的理论,再结合五行之法则,即可归纳出"五气所病"为:"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 ...

  • 人体五脏出了问题,声音上会有什么改变?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三百零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 ...

  • 七、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61 .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明.张介宾 注释:本句是"阳非有余"学术思想的集中概括,对于防止生活起居失常而损害人体正常功能,治疗上过用寒凉药物伤害气机是有积极意义的.阳,是指正 ...

  • 五、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41 .盖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明.绮石 注释:七情内伤,直伤五脏,影响气机.如怒伤肝,思伤脾: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等.故七情内伤日久,一则致五脏功能失调,其化生.藏精气功能减退,二则气机失调及血,而气 ...

  • 十二、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111.六腑以通为补.清.叶桂 注释:本句是对"六腑以通为用"的进一步发挥.保持六腑的通畅,保持六腑气机的正常,就是对六腑功能的资助,也就是说,六腑以通为补. 112.恚怒气逆,上 ...

  • 六、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51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黄帝内经> 注释:疟为之病,种类繁多,统称痎疟.夏季伤于暑邪,未即发病,蕴伏于内,至秋与凉合邪,可变身疟疾.痎疟症见多为恶寒壮热,口渴引饮,脉来洪数.或着衣则 ...

  • 十、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91 .阴阳者,天地之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 注释:这句话简明地提出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二个方 ...

  • 八、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71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 注释:本语出自<类经>.如说:"奈何今之医家,多不知求本求标,孰缓孰急之道,....且动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 九、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81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黄帝内经> 注释:本语是指虚证不能用泻法,实证不能用补法.否则,就会犯虚虚实实之错,而是必须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治.在临床上虚证的范围较广,从总的 ...

  • 二、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11 .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跗肿.清.李用粹 注释:湿气即湿邪,为六种外感病邪之一.感受雾露,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均可使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湿病,可出现全身症 ...

  • 四、中医经典名句…………句句精华

    31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汉.张仲景 注释:各种脏腑的里实证,多与有形之邪内结有关.要想治疗这些疾病,就必须审证求因,针对那些相结的病邪,而施以恰当的方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