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公众史学

周日下午,阴雨绵绵,我坐着公交来到宁波市图书馆(永丰馆)天一讲堂听讲座,本次讲座的题目是《历史离我们有多远——由溥仪《我的前半生》说起》,主讲人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学系教授钱茂伟教授。

钱教授一开始给大家介绍了他们宁大成立的“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让历史接近公众与生活”,并成功出版了《中国公众史学通论》、《公众史学评论》、《公众史学读本》等相关著作。

然后,钱教授由溥仪及其《我的前半生》引出话题,并介绍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溥仪受日本战俘撰写忏悔录总结前半生的启发,抚顺战犯管理所中非常多的伪满战犯都写过自己的前半生,仅有溥仪一人续写下去并将其发表出版。

只有记录王侯将相历史的材料才有意义吗? 钱教授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公众史学。

钱教授共分三个部分来讲述公众史学。

第一部分梁启超发起“史界革命”1895年他首先提出君史、民史的理论,梁氏民史指的是国民史。

第二部分要关注当代公众历史记录,这里钱教授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普通人的历史是否值得记录。1、何谓历史?2、前代史与当代史,3、国家历史与公众历史,4、参与人群的大众化,人人都是历史书写者,5、何以要记录;公众历史记录价值观分析。钱教授强调了我们每天的生活是历史,并且是当代历史,是普通人的历史,是属于公众的历史。其中“何以要记录:公众历史记录价值观分析”从五个角度分析普通人的历史是否值得记录,首先公众历史记录是人的刚需,是家族观念的传承,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其次人活着的时候大脑储存记忆,是我们的真身。一旦死去我们需要靠文本记忆作为我们的替身保存下去;再次,文本是活人的一条渡船,它可以将今生的故事载到来世,否则,人只能停留于今生;再次,我们需要用未来的眼光看当下,因为当时的判断与事后的判断不同,当下世界丰富而人人忽略,但如果我们用几十年后的眼光来看,当下的东西在后代是不存在的,这才能体验到稀见之价值;最后,钱老师提出自用与他用。我们很多时候会从自用的角度来判断有用与无用。但自用是有限的,他用才是无限的,要为子孙后代想想,被保存的历史会奠定后代的文化基础。接下来钱教授还分析了为什么公众不愿意书写自己历史的九个原因。第一,平凡、平淡观念的禁锢。第二,保护隐私观念的限制。第三,世俗社会缺乏精神超越感。第四,伤心的往事不堪回首。第五,非读书人对文本世界的生疏。第六,文本的严谨性限制人的写作欲。第七,人类普遍的忙于外务而忽视内务习性。第八,老年人自身的种种难处。第九,观众数量少也限制了个人书写史书写的发展。

第三部分当代公众历史如何做?关于公众史学如何做,钱教授举了两个他的学生进行的项目做例子。1、个人史的书写,以个人为中心的历史书写,与专记不同,个人亲身经历的,亲闻的、亲见的事件。2、小家谱的书写。家谱史,这保存了一些我们家族的美德或良好家风。并各给我们看了一个模板,钱教授还讲了记录公众历史的文本形态是多元化的,可文献、口述、影像同步推进。

最后,钱教授给大家分享了一个用影像记录历史的例子,一位名叫叶景吕的老先生从27岁至88岁每年都去照相馆拍一张照片而且每年拍摄的姿势不同从没有间断。照片一张不少共六十二张,记录了他六十二年的人生,忠实的记录了他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后来因为机缘巧合照片被一个收旧照片的人收走了并且刊印了《一站一坐一生》一书。

钱教授用这本书作为本次讲座的结尾,也是鼓励我们对公众史学个人史或小家谱书写感兴趣的观众,积极去书写属于自己或者本家族的历史以及小家谱、影像志的整理。

本次讲座十分精彩,在这次讲座中我认真的做了笔记,以便以后可以翻看。在讲座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公众史学这个新兴学科,回家后,我便在网上搜索了多篇钱教授的相关论文并仔细阅读学习。对这个新兴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学习公众史学并阅读相关书籍及论文。

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时间变成事物的另一代名词,变成我们记忆的密码,从而我们能获取我们自身过去的私密和公众的历史。

文/图 刘丰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