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承雨 张杰 易宗明 ‖ 梦想成“镇”: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音
梦想成“镇”: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音
——澧南垸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发展纪实
◎文/戴承雨 张杰 易宗明
“沅有芷兮澧有兰。”湖南最美丽最壮观的油菜花基地澧县澧南镇,是国家重点蓄洪垸、湖南省移民第一镇,被誉为澧县后花园。境内有澧州大桥、张家滩大桥、道水大桥连通内外,二广高速和即将通车的安慈高速贯通境内。移民建镇后,澧南乡2006年底正式撤乡改为澧南镇,2015年道河乡并入;2018年底澧南镇被纳入常德市人居环境整治试点镇。
绿水环绕,青山簇拥,移民新镇通过两桥一路连通, 繁华喧嚣的大道、鳞次栉比的民居、宽敞明亮的学校、医院,布局合理;彭钦艳农耕文化产业园、巨隆虾稻连作高效产业园、康哲智慧生态产业园和瓜蒌子基地浑然天成;以东鹏陶瓷、腾飞化工、远智棕业等建筑材料、工艺制品、化工颜料为门类的13 家规模企业气势磅礴……居住区、农业区、工业区之间泾渭分明,让人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同时也感受到田园牧歌带来的欢快愉悦。极目远望,村村都有新气象;体验生活,天天都有新感觉;触摸发展,年年都有新变化!
厚积薄发
澧南镇俗称澧南垸、十里坪,与县城隔河相望,背靠彭山、钦山,澧水、道水环绕,山川、河流、湿地、平原、城市集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十里坪是澧水与其支流道水汇合处的一个独立圩垸,东、西分别雄耸着关山、彭山,宛如镶嵌山水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彭山景区成功获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游人如织;千年古刹钦山寺,香火旺盛;华诚休闲农庄、钦山文化园、皮家洲,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直隶澧州志》和新编的《澧南垸志》记载,在这片土地上,存留着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鸡公垱遗址、乌鸦山遗址,1400多年前松州城的遗址和明朝皇室华阳王的武当行宫上观宫。
澧州的历史有多长,澧南垸的历史就有多久。史载,隋文帝惟新朝政,废郡置州。因隋炀帝杨广南征时看到澧地多松,故州以松命名。筑城后的松州打破了亘古蛮荒的寂寞,成为松州、澧州、澧阳郡驻地,长达150年之久,如今尚有拱桥、桥碑、城墙砖等遗存。小小十里坪,实在令人无法轻视。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的思王祠,祭祀着彭王——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二子、李世民的兄弟李元则。李元则到澧后“厉行节俭,施政有方,岁复屡收”,深受百姓拥戴;死后谥为思王。澧州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双荷村建有思王庙,在城西南五公里的山上建祠,因初封彭王,故山取名彭山,祠称思王祠。千年一叹的漫长岁月,无疑给松州遗存思王祠增添了许多历史厚重和荣耀。
默默耸立在垸内高台上的武当行宫——上观宫,似乎仍在骄傲地诉说着华阳王时代的辉煌。历经了五百年的风蚀雨浸,一次又一次毁于不虞之患,上观宫由道及儒发生了嬗变,逐渐退隐如烟的繁华残影,淡出崇高的功德梦境。感悟古旧光华和人情,往事如梦似烟,迷迷蒙蒙。烛天烽烟,惊天鼓角,震天呐喊,仿佛仍在一片茫茫中交响缭绕。一场场战火,让金殿痛失了王者霸气;一次次洪水,令上观宫谢幕了儒家风范。抚摸一块块无语的青石,苔迹藓痕,满目疮痍。每一块青石,其实都有一个苦涩而心酸的故事。拾阶而上,登临金鼎远眺,澧水浩淼,蓝天无垠,使人万般遐思,感天地造化之玄妙,叹水天一色之雄浑。但澧南垸最值得抒怀的是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命脉澧南
对水的追溯就是对文明的寻根。从有历史记载的公元前21世纪夏禹治水开始,到今天21世纪,人与自然始终在围绕着水进行较量。澧南垸自有人居住以来,水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这里曾经平均五年就发生二次大的洪涝灾害,三年中就有一次严重旱灾,人们谈水色变。
镇党委书记戴承雨领我们参观了镇防洪抗旱分指挥部,介绍垸内水利基本情况和配套设施。已主动亲水的澧南垸,一线防洪大堤21.9公里,穿堤建筑14座,机埠6处13台,装机容量2315千瓦,垸内主干渠、支(斗)渠35条90公里,两个蓄水湖和小Ⅰ、小Ⅱ型水库各一座,撇洪渠11公里。不可思议的昨天,仍让人心有余悸:1954年的洪水曾让澧南人民流离失所;1984年,国家批复澧南垸为蓄洪垸,但仍没从根本上认识自然规律;1998年,面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尽管“严防死守”也没有逃脱全线漫溃的厄运。全垸水洗一空,不得不被动蓄洪。
1998年9月,澧南垸在移民建镇的同时,水毁土地恢复整理同样被列入省市重点工程。从2000年起,历时10年,国家先后投资8100多万元对垸内3万亩耕地进行前所未有、声势浩大的5期土地整理工程,新增耕地面积10000余亩。土地开发整理后,田地由零星小块不规则式变为成片有形的田园式,路、林、渠科学合理,排列有序。以前每亩30元都无人承包的“烂泥田”、沙滩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保收田,抢手承包、流转。可以说,土地整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失新农村建设的破题之笔。
同样不可思议的2003年,澧水超历史水位普遍高过大堤0.2-0.4米,为保卫淞澧大圈的安全,澧南垸首次实施了主动蓄洪。主动蓄洪,是天性亲水的认知和感召重新回到水的怀抱,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寻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2005年,澧南垸纳入国家蓄滞洪安全垸防工程建设,国家从2006年起将连续5年每年投资500万元对其进行外坡阻脚、管涌压浸等改造工程,提高抗洪能力。面对国家如此大的投资,全垸人民积极筹资筹劳,配套投资120万元加修大堤500米和兴建邢市抗旱机埠,投工70万个整修垸内渠道。
谈及艳洲水电虹吸自流引水灌溉工程,镇长张杰踌躇满志,充满了喜悦与自豪。总投资才350万元的1586米自流引水灌溉工程,10天就可全垸灌溉一次,每年直接农业效益就有100万元。这实在是一个颇具前景、众望所归的民心工程。
丰功伟业
移民建镇是一个人给水出路、水给人活路的科学方案。1998年7月,澧南溃垸,同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澧南垸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经过专家论证,省平建办批准澧南垸全部实行靠山建镇。
1998年12月28日,在澧南乡乔家河村山包上,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为澧南垸移民建镇奠基掀出了第一锹土。与此同时,连接两镇的乔张公路已先期动工铺筑。澧县县委、县政府自觉地把乔家河建镇当样板工程,县灾后重建总指挥部前移到乔家河集中办公,县委副书记坐镇,实行一星期一调度,一天催一次进度。整个澧南垸就像当年淮河战役群众支前那样,通车的大道、机耕路,都挤满了一辆辆手扶拖拉机、小四轮车和各种工程施工车。县交通局、县交警大队第一次在澧南垸全境实行交通管制,保证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畅通无阻。全乡12个村和一个居委会的6600多户农民日夜苦战,确保大部分在2000年春节前住进新居。
如今,14米宽的水泥硬化主街道自艳电大坝直通云盘岭,全长近7公里,比当初县城的澧州大道还长。街道两旁,楼宇林立,井然有序。
张家滩镇的移民建镇和大桥施工于1998年8月同时启动,7支施工队伍24台挖机、140多台铲车、120多辆翻斗车摆满了大小山头,随着开工鞭炮炸响,挖土机、铲运车隆隆轰鸣,掘土、运土往来穿梭。张家滩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天换地。2001年春节前,广福、邢市、南坪、高湖、新渡铺村的1700多户农民搬进了新居。县委、县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将当时的道河乡鹿山村划归澧南乡统一管理,使土地调整、集镇配套建设、学校共建共管等问题迎刃而解。鹿山村的村民看到小墟场变成了大集镇,自来水、短途客运站、移动通讯基站、电信机房、卫生分院、中心小学、有线电视差转台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移民建镇以来,县、乡两届领导班子都非常注重山、水、镇的相互融合,注重山景、水景、园景的交融和美,注重亲水空间、绿色空间、休闲空间的有机组合,才有今天的农民新城。
澧水河静静流淌在移民新镇的青山和广厦眼底,成片与山相偎、与水相拥、以街为线的居民新村,充满自然、浪漫、洒脱的超然气息。
梦想成真
1998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新华社记者在乔家河新镇拍了一幅私营业主新居门前张贴对联的新闻图片。联曰:望灾民恢复元气,盼澧南重振雄风;横批:梦想成镇。
好个“梦想成镇”!千年沧桑之地,承载着澧南人民多年梦想。过去飞鸟不落脚的荒坡野岭,如今楼房林立,沿丘岭走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过去穷乡僻壤的历史,终于改写为今天富民强镇的崭新蓝图。
“以工富镇,以工强镇”是镇党委政府鲜明的发展主题。2005年4月,招商引资的扛鼎杰作——投资过亿的东鹏陶瓷在澧南300亩的工业园区破土动工;2007年3月一期工程运行投产。2009年9月,澧县新鹏陶瓷有限公司成立。新鹏陶瓷计划投资20亿元,用地1500亩,分四期建设,一期用地300亩,已建成日产1万平米/条高档瓷砖生产线3条;二期用地300亩,建成日产1万平米/条高档仿古砖生产线4条,2019年初已投产2条;三期用地320亩,正在建设世界仿古砖研究设计中心、日产1.2万平米/条仿古砖生产线3条;四期用地680亩,拟新建智能家居生产线10条。如今,新鹏陶瓷已成为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六大瓷砖生产基地之一。
放眼全镇,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经济日益增长,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大棚反季节蔬菜基地逐步由1500亩向5000亩发展,年产值可超过8000万元;优质果木林已经发展至2000亩,年产值5000万元……
在新农村点村双荷村的一座山坡上,气势恢宏的镇敬老院一派和谐。敬老院2001年投资修建,2006年镇党委政府筹资30多万元进行升级改造,让敬老院变成了花园式公寓。风清气爽,敬老院花红树绿,老人三五一群,怡然自得,或晒太阳,或掏体己话,或一旁闭目养神。在活动室,几个老人围着电视津津有味看戏曲,有人跟着电视在低沉吟唱。吟唱的老汉叫余字然,是丰坪村二组人。“我2001年就进了养老院,除在这里吃住外,每月还生活补贴。平时爱听个花鼓戏黄梅戏什么的,有时听到熟悉段子,就随口吟几句。”老人满脸喜色。
镇政府机关大院就在敬老院不远处,2006年镇党委政府在集镇基础设施完善后,决定新修办公楼。180万元的工程仅一年就建成,没有让政府负债一分钱。机关大院一度借居乔家河村部迟迟未建,没足够资金是原因,但主要是移民建镇后留下了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当时维稳压力大。
18个村搬迁到了5个村,居民占地、公共设施占地来不及找补,占了2000多亩土地的乔家河、双荷、栗木、大堰村和鹿山村,有些农户完全失去土地,镇党委政府组织政府干部,根据《土地承包法》想法打破村、组、户界进行了土地找补到位,依法保护失地群众权益,才赢得了澧南镇今天的和谐大局。
移民建镇,一晃过去了20年。如今,双荷村荷花堰、乔家河村大河门、高堰村打鼓台、仙峰村廖家坪各有特色,村级示范点遍地开花;十里花堤、墙体彩绘、最美菜园、特色村居、幸福人家等“澧水右岸”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看点众多。富裕起来的澧南镇人们,现在更加讲究起生活质量。过去富裕的兴隆村有一支农民管乐队,拿过市“武陵之夏”金奖、省“洞庭之秋”银奖,不是那场大水,那个叫刘经波的队长差点就带着一帮哥们把黑管小号吹进了京城。今天,澧南垸冒出了10多支管乐队、舞狮队、耍龙队。每逢年节或各种红白喜事,这些人就会一展身手,既传承民俗,又平添喜庆。他们的触角早伸到了县城和远近乡镇,不论是2006年以来的“葡萄节”还是2017年以来的“农民丰收节”活动,他们吹奏欢快的乐曲,和着激昂的鼓点,狮舞龙腾,酣畅淋漓表达着丰收的喜悦。也许,他们又在思索以什么样的姿态走进“乡村振兴”的滚滚洪流。
(戴承雨,澧县澧南镇党委书记;张杰,澧县澧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易宗明,澧县新阶联主席、《城头山视窗》主编)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