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现场:否定一种传说中的醒茶方式

· 关 键 词 ·

年份茶  干醒  湿醒 对比实验  马桶

排泄物  划时代事件  证伪时代   黄金时代

* * * * *

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一篇关于醒茶的文字,主要针对中早期茶:

“干茶温润泡后,连带冲泡容器一同置于烧水壶口上,重新烧水通过蒸汽熏蒸容器底部,达到加热醒茶的目的。”

对此我很感兴趣,因为它接近于我平时冲泡年份茶时的醒茶方式,区别之处在我是干茶状态下进行熏蒸的。

鉴于这种“干醒”与“湿醒”的区别,我决定对比一下效果,于是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 验 物 品

90年代湿仓生茶样本、标准白瓷盖碗、电动烧水壶。

之所以选择“90年代湿仓生茶”作为试茶样本是因为其特有的仓储气息是判断醒茶作用的依据,——醒茶就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祛除这种负面消极的气息。

实 验 过 程

“湿醒方式”

选7g干茶入杯,温润泡,连带盖杯一同置于烧水壶口上,加盖,重新烧水通过蒸汽熏蒸盖杯底部。从烧水到结束熏蒸时长90s~120s。

取下盖杯,——小心烫,掀盖轻嗅杯底气息,无明显湿仓气。

正常冲泡第一道出水。汤感偏薄,有湿仓气息及酸底。

正常冲泡的之后几道水延续了这个表现,厚度始终未有提升,但稍有体感。

茶汤凉后湿仓气息及酸底愈加明显,厚度依旧。

“干醒方式”

选7g干茶入杯,连带盖杯一同置于烧水壶口上,加盖,重新烧水使蒸汽熏蒸盖杯底部。从烧水到结束熏蒸时长90s~120s。

取下盖杯,掀盖轻嗅杯底气息,有明显湿仓气。

正常温润泡,叶底有湿仓气,汤中则湿仓气息较弱。

第一道出水。汤感有一定厚度,且较柔和,湿仓气息依然不重。有酸底,但能接受,类似于咖啡的酸底浓度。

正常冲泡至中段后,酸度开始降低。

整个过程中体感清晰明显。

实 验 结 论

站在品饮的角度上,无论从汤感的层次、起落、还是饱满度,“干醒”明显优于“湿醒”。

“湿醒法”的理论出处何在?空山不知道,但有一点,在进行了对比实验后推断,所谓的“湿醒”就是一个“片刻加剧的'湿热反应’”,——通过水分与热量去加速茶基的发酵度。这也是“新茶做旧”的原理,但损失的却是汤感层次、厚度与体感,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还有那刺鼻的湿仓味儿。

本来就是一个湿仓茶,再经过这么一个“湿醒”过程,汤感就愈加的薄了。

对比之下,“干醒”则让干茶内的湿仓气息尽可能在冲泡前就得以释放,之后的正常冲泡才得以表现出那部分未被湿仓转化之饼芯部分的滋味。

显然,“干醒法”才是针对中早期年份茶正确的泡前醒茶方式。

而我们今天尝试的所谓“湿醒法”,明摆着就是一个未经过实践验证,不负责任的“伪理论”,典型一个马桶上蹲出来的成果。而这种诞生于马桶上的伪理论却充斥于网络,乍看下头头是道,但却经不住我辈的较真儿,刚刚涉足茶趣的朋友没有分辨能力,以为如获至宝,谁知得到的却是那些人马桶里的排泄物。贻害众矣!有损茶之清白!罪甚!造孽啊!

这也是最让空山无法忍受的。在之后的日子里,但凡遇到类似胡说八道的“伪理论”,“实验现场”都会本着“实践证伪荒谬”的原则,将其一一切开了晾晾。如果你认为有疑似的“伪理论”,可以留言,我会尝试通过客观的实验去验证并与大家分享。希望最终还茶世界一个清新,少些胡说八道的屁话。

* * * * *

好了,换个话题吧。这几天我在不同的媒体看到了相同的文字——

物理学家尼尔斯 · 波尔说:“如果你对量子理论无动于衷,说明你压根儿就没听懂 … …”

他的意思是说,“量子理论足以震撼到每一个理解了它的人……”

呵呵,其实这句话也正是我想说的,“如果你对'冲泡水温实验 ’无动于衷的话,说明你压根儿就没理解它 … …”

这个实验虽然简单,却是一个小小的划时代事件。

它首先推翻了之前大家习以为常的“开水(即100℃)冲泡理论”。同时,它还意味着普洱茶“证伪时代”的开始,——故事,已经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则是理论,建立于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客观理论。信口胡说的“伪理论”要小心了,因为我们会去证伪。一旦被证伪,不好意思,你连同你的理论、你的品牌、你品牌的产品,统统的……

或许也正是需要    通过这个“证伪时代”的洗礼,洗刷掉那些虚假的、演绎的、荒谬的,本不属于茶的东西,才能迎来之后那个普洱的“黄金时代”!

我是空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