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美社:论“含蓄”
含蓄,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表达方式,会看到她在各个领域中大显身手,——文学、诗歌、绘画、音乐……不一而足。
每当你沉浸其中,享受着“含蓄”所带给你的审美体验时,你是否考虑过,“含蓄”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是如何运作并影响到你的?如果这些问题让你懵懵然一头雾水的话,那就且听空山来与你细说这其中的原委……
含 蓄 的 对 面
首先,在说到“含蓄”之前,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含蓄”的对面是什么?你会说,是“直白”!没错,是“直白”。但把“含蓄”与“直白”放在一起我们发现,这两个词看似是用来描述“信息释放速度”的,——描述速率的动词,与感受的关系似乎不是很大。
那我们再把她当做形容词来看看,尤其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这时你会发现作为“含蓄”的反义词,“迫切”更确切一些,尤其两者都具有情感属性。
“迫切”表示一种难以遏制、不可压抑的,必须即可、马上的心态。而“含蓄”则表示一种委婉内敛、迂回矜持,甚至于还有那么点儿羞涩,总之就是左顾右盼不去点破。
含 蓄 的 东 方美
正是这种“不可直言”之妙契合了东方哲学中那部分不可言说、言不尽意的内容特点,——用含蓄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最为恰当。所以,东方的各种艺术形式便将“含蓄”之功大加利用,并加以发挥。
含 蓄 是 一 个 过 程
苏州园林,在建筑这个领域将“含蓄”发挥到了极致。一扇小窗,一个侧目,甚至于一个回眸都可能会有惊喜。但你说这就够了么?没有!下次再去,又是一番别样的惊艳……
留恋在这挪步的欣喜之余,你是否发现,“含蓄”其实是一个过程。她有别于“直白”的短期性,反而会在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中让你去体味所描述对象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各个细节,总之她就是不会一下扔给你那个貌似“简单直接”的答案。
其实,这就是给你一个充分感受的过程,甚至于你自己来决定这个过程的长短:你对这种含蓄的表达无感,那么对你而言就不存在这个过程;如果你够敏感、够细腻、想象力够丰富,那么这个过程可能就此在你的心中扎下根来,一直伴随着你的一生。
更有甚者,你通过感受这个过程而收获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状态下你会收获不同的答案,更不要说不同的人了。
所以个人认为,“含蓄”正是很多事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含 蓄 是 礼
当你要表示尊重与礼貌时,华丽的辞藻不及行动上来得更真诚。你可以没有任何的语言表示,但要把具体的行动做到位,这就是礼仪。说白了,“礼”是要让对方真切地感受到,而不只是听到。所以在不经意间感受着细腻到位的呵护与关照,才是最好的礼节。这同样也是一种含蓄,中国人不大喜欢过分的热情也基于此。
含 蓄 的 心 理 学 成 因
“含蓄”的出现也有其必然性,这里我就说她的心理学成因。
之前那篇《 中华意识的觉醒——期待“中国心理学”时代的到来 》文章里提到过,人类的潜意识里很多欲望需求是基于原始本能层面的,若直接表现到意识层面将不为道德意识所容,所以只能伪装成各种“意象”,通过各种象征手法来表达诉求。——注意,含蓄出现了。
正是因为人类的心理层面就具有这种“含蓄”的表达与接受方式,所以当这种方式外化并上升为成为一种审美表达方式之后,人们也会觉得自然亲切并加以使用。
到这儿,我们可以说“含蓄的极致表现,是作用于潜意识。”
其实,“含蓄”还有“生境”、“顿悟”、“秘藏”三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所谓“生境”,就是一种“含蓄”的表达能使你的脑海里出现一种生动鲜活且无限延展的意境,如诗句“踏花归来马蹄香”。
所谓“顿悟”,就是这种看似“含蓄”的表达能起到让你有开悟惊醒的作用,这种顿悟或许发生在当下,也或许发生在不确定的未来。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以及很多佛家偈语。
所谓“秘藏”,说白了就是谜语、秘诀,目的就是为了“不与外人知”,所以往往需要圈内人点拨或从师亲授要义,但为了防止哪天自己也忘了,所以也会具有一定的可解性。一些藏宝图、授受诀之类皆属于这一类。
了解了什么是“含蓄”,那么我们就来说说:
老 茶 的 含 蓄 之 美
若是不错的原料,不错的工艺,新茶就已经足够迷人了:那鲜爽、那花果香、那层次变化、那持久的喉韵……
但是一款老茶,没有了鲜爽,没有了花香,原有的层次也变得没那么清晰了,甚至于平生出一些岁月的苍涩与陈年的气息。那老茶我们还喝个什么意思呢?
喝它的含蓄……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是一款值得一喝的老茶,——言外之意,并非所有老茶都值得喝,或者说大部分老茶不值得喝,甚至于不能喝,——怎么样,我够“含蓄”吧。
值得一喝的老茶要么当年就有结实硬朗的骨架与身姿,要么有易武的潜质能伴岁月共增辉,否则只会在时光的磨砺之下现了原形,或直接被磨了个粉身碎骨,灰飞烟灭。
还是说那些能喝的老茶吧……
莫轻信什么“越陈越香”,直接存放成垃圾茶的是绝大部分。而一款好的老生茶入口,一种带有岁月气息的醇厚便会充满你的口腔。有厚度,汤感或粗或细。如果你的身体通泰体感清晰的话,你应该能够感受老茶所特有的茶气特征。相对于新茶的活泼蓬勃、轮廓清晰而言,老茶的茶气氤氲弥漫,少有激荡,体感发热明显且持久,时有冒汗。
相对来说喝新茶时,我们能够将香气、汤感层次、厚度、体感等各种特征进行清晰的描述,而品饮老茶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它将这一切都融合了,并且又赋予了它岁月的变化。但你不要急,它会缓缓的表现出来,如果你足够细腻的话,你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但又难以言表的那种恍如隔世的亲切,——毕竟是从新茶转化成为老茶,尚残留新茶时的一颦一笑,断定会亲切的。但它又礼貌的与你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让你把它看透。
能够在当年的新茶与当下的老茶之间建立这种跨越时空的张力,恐怕也只有“含蓄”这种表达方式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吧。
所以很多人说喝老茶是能喝出故事的,——当然,甚至不同的人能喝出不同的故事,但那都是属于自己的过往,不便言说罢了。
说人们爱喝老茶,倒不如说是人们爱听老茶去悠悠地讲起他们各自的故事吧……
◆
另外,下周的“普洱品鉴课程”将会一个新面目与大家见面,这是在总结之前“教案 V1.0”并结合了我对茶的新知后,一个拥有全新侧重点的版本。
如果说1.0版是注重于熟悉云南四大产区口感特征以及基本冲泡技能培养的话,那么新版本的教案将开始侧重于“冲泡细节对于汤感的影响”以及“茶之审美”。这将更适合于那些对茶学认知有深入需要并进行茶学教育的朋友,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
今天就聊到这儿。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 往 日 精 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