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哲学:博弈
在地球生物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结果……
在黑猩猩还赖在树上的时候,人类先祖选择了来到地面,虽然这儿充满了危险,到处都隐藏着捕食者,但也可能发现新的机会,——一切都是未知的。
在其他动物还在手脚并用攀爬行进时,人类选择了直立行走,虽然这样会让我们的腰椎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但同时我们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奔跑也变得更加省力,于是我们爱上奔跑,我们依靠奔跑逃离危险、追逐猎物,——人类是唯一可以连续奔跑几十公里而不休息的动物。同时我们腾出了双手来使用并创造工具,乃至于现在用手来泡茶、喝茶,指指点点。——不可想象人类趴在盆边像狮子一样用舌头舔食茶水的样子。但在站立起来之前,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在所有动物还保持着对火的恐惧时,人类壮着胆子尝试了被野火烤熟的动物与植物的果实,于是人类发现了这种让食物更容易消化的加工方式,消化系统也因此而改变,脂肪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提升导致了人类大脑的进化。火,也被人类所掌控。继而,人类文明才有了出现的可能。而在尝试那第一口熟食之前,这一切也都是未知的……
人类,就是在这场进化的博弈中走到了现在。而你所能感知到的世间万物,也往往经历了无数的博弈才得以存在于当下。
今天的普洱其实也是个博弈的结果。之前说过,普洱文化的始作俑者是港台茶人,他们的初心是为了树立“紫砂回流”狂潮之后的新热点,以继续“吸金”。如果说“紫砂回流”的整个过程中港台茶人都处于主导地位并能掌控全局的话,那么问题来了:普洱营销的初期,在广东人接盘部分“回流普洱”后,港台茶人在整个普洱大世界中的地位却在日趋势微。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广东人撇开了港台茶人自己玩得不亦乐乎,而喝惯了铁观音的北方人对普洱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同于“回流紫砂”,普洱的产量每年都在递增!它稀释掉了港台茶人手中所有的库存量,导致港台茶人在面对全国偌大的普洱基数面前很难具备做市的可能。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一些台湾老茶人及其茶品,如陈国义、吕礼臻、周瑜等,但其历年产品的总量之和也不及06年大益一个7542的单品产量。份额决定发言权,显然这次博弈,港台茶人“失控”了。
在失去了所谓的“主导力量”之后,反倒使普洱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尤其是在08年后各种所谓的“普洱新论”层出不穷。于是也就催生出了更多的博弈……
从人的角度来看,身边的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远在云南的收茶大军与茶农之间,网络与实体、品牌之间、经销商之间,乃至于消费者之间都存在着博弈。
从茶的角度来看,新茶与老茶、纯料与拼配、台地与古树、生茶与熟茶、甚至于普洱与其他茶类之间,也都存在着博弈。
在深入讨论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构成“博弈”的几个要素:
参与者——要么在喝,要么准备喝,如果你一直关注“普洱哲学”说明你已经是个标准的参与者了。
信息完整性——当你参与其中时,你对信息了解的完整性以及参与各方对信息了解的对等性都将影响到博弈的结果。
动态与静态——你将博弈看作是静态的或是动态的也将作用于结果,显然普洱博弈的整个过程都将是处于动态变化着的。
利己原则——抛开虚假博弈不谈,所有博弈的根本目的都是利己的。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无可厚非。也无需唱高调,当你高呼“我们要多为他人着想”之类的话时,传达出的恰恰是你的利己之心,这是个悖论。
经销商 VS 消费者
基于利己原则,经销商希望获得更大的利润,要么卖贵些(零售),要么薄利走量(批发),而消费者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茶,——这是两者博弈的关键。
以往的日子里,经销商掌握的信息完整性明显高于消费者,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占据了主动。但现在网络的出现让信息与价格越来越透明,双方在信息这个领域变得对称了,甚至个别消费者所掌握信息量远远超越了经销商。
旧的游戏玩不下去了,于是有人开始尝试新的玩法:团购、预定、众筹,但这都是要建立在互信认同的基础之上。而这种信任往往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再极端点儿的“拉人头返点”的传销模式也有人用过。
作为实体店经销商,运营成本决定其价格无法与网路平台相抗衡,但其优势却是纯粹的网络平台所没有的,那就是“线下体验”。但客户体验好了在网上实现购买这也是实体店商最恶心的,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销售网络平台上不大容易找到的产品,或干脆自己收料加工。但是矛盾又来了,一个没有品牌产品的实体店,其销售只能局限于现有的有限客群,很难通过知名度来提升客群基数。但如果经营品牌产品又会涉及到网络价格冲击,——而这种两难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品牌。而这种两难体现到消费者身上就是无法用合适的价格买到对的茶,甚至连喝到对的茶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
“当你无法进入一个领域时,你的决定往往是离开它”,于是某一天,我们发现消费者离普洱而去……
作为品牌,是否可以尝试同一单品发布网络、实体两个系列,实体店品质稍高一个等级,这样会增加体验购买的成功率,同时价格也保证了实体店足够的利润空间。网络版拼的就是物美价廉,产品比实体店品质稍低一个等级也有利于巩固价格优势。这种“一茶双版”的模式,控制得好,应该能够共同发挥网络实体两者的优势。该模式也可以进化为“网络茶样版”与“实体标准版”等等。品牌方也可以划分出某些单品仅限网络或实体店销售,两套价格体系而已。这个思路的本质就是网络与实体店产品及价格的差异化。
当然,是否可行还需要论证。但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也必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品牌 VS 品牌
我这里所说的品牌既囊括了国字号的“中茶”,也包括改制后的勐海茶厂“大益”,当然也少不了另一个敢在央视砸广告的普洱茶企“下关”。除了这原三大国有茶厂之外,初期以黎明茶厂为加工基地的八角亭、合和昌、润元昌等品牌也都相继出现。如果说它们与三大茶厂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它们秉承了大厂所谓的传统工艺及口感。之前说过,当代普洱文化产生的初期,那些国有大厂所谓的传统工艺就是边销茶的工艺,所谓的口感自然也就是边销茶的口感,——不敢恭维。但在普洱热刚刚兴起的时代,若想要分一杯羹,在工艺及口感上,你也只能如此没得选。但到07年底普洱第一次崩盘后涌现出的茶企就不再局限于所谓的“传统工艺及口感”了,甚至于还反其道而行之,要做出“好喝”的普洱茶!因为人们开始接触到古树茶了。但因为古树茶原料价格昂贵,基础量有限,导致做到这个品级的茶企产量都不会太大,年产量小到几吨十几吨,大 到几十吨到头,我们可以戏称它们为“小厂”、“小品牌”。你去问度娘“普洱茶企TOP100”,很多你都没听说过,就是这个原因。
大厂有他的品牌优势,而小厂则在努力树立自己的品质优势。除此之外,小品牌也在努力建立品牌所特有的“普洱价值观”。比如“雨林”把普洱简化为苦茶、甜茶、苦甜茶三类,而“大滇号”则在努力构建一个普洱全产区的汤感标本体系。还有主打易武产区的“猿抱子”,甚至于叫嚣仓储品质的“双陈”老茶。此外还有工艺的上调整等等。这一切使得品牌之间的博弈日趋激烈也日趋精彩……
经销商 VS 经销商
而作为一个新晋的实体店经销商,很多人以为我的对手是其他品牌、其他经销商,——大错特错了。
首先从认知层面上我们就不在一个维度。如果说传统实体店的经营理念是“消费引导”的话,那么我的经营理念则是“消费教育”。
消费引导,说白了就是引导消费者来消费你的产品。
而消费教育则是在帮助消费者建立一种认知体系,提升品鉴甄别的能力。它包含产品以及产品的上层建筑。这个工作一旦完成,消费者可以选择我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这种能力选择别家的产品,但结果都不会错。
这是一种理念,一种……对!品位!——谢谢太太!
你的品位决定了你的产品,而你的产品吸引相同品位的客群,所以对我而言,不存在竞争,只存在“品位的差异化”。
普洱 VS 其他茶类
我一直在说“茶到普洱止,茶到普洱止……”就是因为从茶的本质而言,没有哪个茶类能够超越普洱所带给你的那种茶的体验。
同时,普洱的优势还表现在选用合适的原料,采用其他茶类的工艺,往往也会有惊人的表现!
别不信,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带你见识一款古树春料、白茶工艺制作古树白茶。没喝到之前你不用去猜测福鼎白茶的口感究竟还保留了几分,到时候单单一个茶气的体感就足以让你释怀所有的纠结,同时茶汤的层次、变化、饱满度、丰富性,不一而足。而且这已经是第二年的制作了,应该更成熟。
你也不要惊讶于我们的脑洞大开,其实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普洱料子的白茶了,它们大多以台地的芽头制作成银针,粗老的叶子制作寿眉、牡丹之类。你若不信,那就用脚后跟想想,巴掌大的福鼎年产量撑死1万吨上下,全国每年至少5万吨的白茶需求量,而且市场没看到供应不足的现象……
消费者 VS 消费者
你或许会疑惑,“消费者之间也存在博弈么?”当然了!你三千买的茶没有朋友两百的茶好喝,朋友还很大方的,“没关系!送你一饼!”你是不是很火大!心中大骂那个卖茶的忽悠你,同时还得骂自己不懂茶,瞎花钱!但不可否认,抛开这种炫耀的目的,日常茶友之间斗斗茶,论论道,更多的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更多的是一种交流,值得提倡。
无论普洱红海如何起起落落,从原始发布价一块多钱到现在八万八一饼的“八八青”,从不到七千入手到现在跌到三千多都无法出手的“英雄骏马”,我认为都是正常的,因为它是真正反映了市场的供需,而不存在所谓政府行为的干预。所以为商的话,普洱领域还是值的期待的。
博弈最终较量的是理念、是模式,是是否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博弈最终的结果则应当是一种平衡,价值各方的一种平衡,——而非某一方的绝对胜出。
好了,我是空山,带你聆听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