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码头铺镇有个社区好特别!
重谋划强产业 易地扶贫搬迁见实效
——澧县码头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典型案例
刘 超
码头铺镇位于澧县西部山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5557人。码头铺镇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
“十三五”期间,码头铺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6户216人,其中集中安置31户92人。码头社区集中安置小区2018年7月25日动工,2019年5月25日竣工,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项目总投资732万元,占地面积6605.6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建成住房4栋31套,人均享有住房面积25平方米。码头社区集中安置小区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等系列帮扶措施,走出了一条精神富足、生活富裕、产业富有、社区富强的扶贫之路,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范本。
组强队明目标,易地搬迁开局面。为切实做好码头铺易地扶贫搬迁,在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指导下,码头铺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政委、镇长为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镇党委副书记万富、扶贫办副主任庹革平、社区总支书记孙圣国、治调主任张诗飞等组建了强有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团队。团队分工合作,上下联动,深入深山老林,走访村民群众,精准识别出搬迁贫困户,制定出了详细方案,并聘请设计院对集中安置点进行整体设计规划。注重建设和发展“两手抓”,立足长远,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码头铺镇易地扶贫搬迁打开了良好局面。
选新址拆旧点,景丽家美好方便。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镇党委政府着实下了很多功夫。扶贫干部起初选取了3处地方作为集中安置备选点,经再三权衡,最终选定码头社区。码头社区安置点配套要素齐全,学校、医院、集市均在500米范围以内,周边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安置对象对新址也很满意。
安置点确定后,按照规划和进度,安置点原址物件移迁、三通一平、道路扩宽硬化、公共广场配套、水电设备施工等工程逐步动工。同时,扶贫干部与搬迁对象一对一对接搬迁事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抓党建促监管,移风易俗树新风。对搬迁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团队做到“三个三”:即实现“三分钟内”回复、“三小时内”到达现场核实、“三天内”解决或答复。安置房采取摇号方式分房,公平公正公开。工作团队联系车辆劳力,帮助转移家什、布置新家。
一面面字体隽秀、琅琅上口的家风古训文化墙,为码头社区8组这个安置点平添了几分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安置点一面建设文化墙,加强党建阵地建设促进小区监管,一面组织居民推选魏里群出任小组长,进行小区村民自治。小区订立了村规民矩,倡导新风破除旧习,入驻新家欢天喜地,远亲近邻融洽相处,逐渐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安置社区有序推进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还流转出土地,大家齐心协力建起了“幸福菜园”。
强产业重实效,易地扶贫出成效。在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帮扶政策指引下,全县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采取委托帮扶、直接帮扶、就业帮扶、自主创业、土地流转等方式助推搬迁贫困户脱贫致富。
码头镇党委政府注重产业帮扶,组织搬迁户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引导他们进厂务工、入股分红、自主创业,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31户92人入股澧州商贸公司帮扶,入股分红5年,人均年分红1200元以上;澧县慧艳土蜂养殖合作社直接帮扶10户进行土蜂养殖,三洞有机茶业合作社合作直接帮扶6户进行茶叶种植,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澧县华阳茶叶公司安置13人到基地务工,年收入12000元以上;鼓励搬迁对象自主创业7户,户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流转原有土地近300亩,每亩年均流转收益300元以上。
目前,码头铺镇到今年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搬迁,搬迁对象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饮水、出行、用电、通讯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置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搬迁对象有稳定的收入渠道,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