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郑道昭:隐匿千年的书法大咖
在我国书法史上,南北朝是一个极其光辉灿烂的时期,特别是北魏碑刻为主要形式的“北碑”形成了“碑学”艺术流派,一直延续影响到当代书法艺术。而北碑的代表人物就是北魏诗人、书法家郑道昭,在当时碑被推崇为“北朝第一”、“真书第一”。他是魏碑体的鼻祖,被人誉为“北方书圣”,在当时与王羲之齐名,有“南王北郑”之称。
“北郑”郑道昭
郑道昭,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他出身于河南荥阳的郑氏,郑氏是北魏时期崔、卢、王、郑四大名门望族之一,郑氏家族的先祖是东汉经学大师郑兴、郑众父子。他的父亲郑羲是北魏大臣,曾任太常卿、西兖州刺史、秘书监等职,曾被封为荥阳侯,也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
郑道昭出身名门贵族,家学深厚。从小就爱学习的好孩子,家里家外的藏书都看了个遍。11岁的时候便以博士子北的身份入中书学(指太学,是北魏时的中央教育机构),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书画训练。26岁就娶北魏名臣李冲长女,也可谓是前途无忧一片光明。
李冲何许人也?孝文帝的宠臣,辅佐孝文帝完成了很多的内政和外交方面的重大改革和成就,设立三长,参与南迁,不仅仅功高至伟,而且公正严明,是北魏一朝难得的贤臣。
言归正传,郑道昭有了岳丈保卫护航,职位是一路高升,先为秘书郎,又任主文中散。直到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郑道昭升任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已能参与朝中的一些重要政务,很受孝文帝拓跋宏信任。
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魏孝文帝率军南征南齐,郑道昭以皇帝近侍大臣的身份随侍左右。南征一路节节胜利,魏孝文帝在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县),决定大宴群臣,席间君臣联句作歌被传为佳话。不久,郑道昭升任中书郎正职,转任通直散骑常侍。
景明二年(501),其从弟郑恩和因参与谋反伏诛,郑道昭受到株连,仕途上遭受打击,罢免了黄门侍郎一职,在政治上失去了皇帝的宠幸。
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49岁的郑道昭被任命为国子祭酒,这相当于现在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远离了政治中心。
永乐三年到延昌三年(公元510—513),年逾花甲的郑道昭,出任远离京都的光州刺史。延昌二年(公元513年),郑道昭由光州刺史转任青州刺吏(今山东省青州市),所到之处“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也是口碑良好。在任三年。后调回京都任秘书监。61岁暴病卒于洛阳晖文里。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
仕途上,郑道昭前期深得圣心,一路绿灯;后期任途坎坷,政治上被冷落,年迈外任。一显一晦,道尽官场艰辛。
郑道昭在山东为官6年,也没传下来什么特别的政绩,但他在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和玲珑山(“云峰四山”)上主持刊刻了数十种摩崖石刻却在山中石壁上保存下来,成了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并且越来越焕发出书法艺术的光辉。就刻石的书法艺术而言,流派上,郑道昭是洛派的代表书家,不仅发展了方折的书风,而且吸收民间圆笔作书的特色,创造了洛派真书中规矩整饬、结构严密的圆笔流派。
云峰刻石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柱山的《郑文公上碑》、《东堪石室铭》;云峰山的《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和《观海童诗》等,其中《郑文公碑》(包括上碑和下碑)影响最大。
《郑文公碑》又名《郑羲碑》,刻于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是郑道昭为其父郑羲所书刻之碑,分为上、下两碑,故又称《郑羲上下碑》,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
《郑文公碑》局部
《郑文公碑》虽名为碑,但它是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找一块平整的石面,或削平一块石面,在上面书丹镌刻文字。《郑文公碑》是以篆隶笔法写成的楷书,书法飘逸,字态蕴藉风雅,结体宽博宕逸,气势雄浑,笔力矫健,结构新奇,气势磅礴,雄伟多姿。它既有篆隶之势,复具分隶之雅,更饶草书之情理,萃众长于一碑,堪称精彩魏碑书法艺术的典范。
天柱山刻石中的《东堪石室铭》,其体裁,有颂德碑、题名、铭、游记等,围绕郑道昭出任光州、青州二州刺史时的祭神活动,铭中所描绘石室的风光,宛如仙境,体现了郑道昭出世的思想。其书法清瘦峻朗、飘逸潇洒。章法纵有行、横无列,齐整中又不失自然错落之态。
《东堪石室铭》局部
玲珑山刻石中,传为郑道昭所书的《游磐题字》刻石,用笔方硬峻利,体方笔厚,沉着苍老,结体宽博端正,体现出一种紧俏庄严的独特风貌。
云峰山刻石中的《观海童诗》,首行镌为标题十四字,略比正文字小。正文为五言古体诗一首,辞多道家用语,当系道昭与道俗纪游之作。其书法方俊劲挺,圆厚而有姿,为四山摩崖诸刻中佳品。
《观海童诗》局部
郑道昭除了爱在山上留下“到此一游”的碑刻外,还喜欢诗赋。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魏书》和《北史》俱称郑道昭“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从上述《观海童诗》,就颇见一斑。可惜,郑道昭现存诗歌作品仅余6首,文3篇。遗憾的是,被孝文帝称为天下第一的《中岳赋》,竟也未能流传后世。
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洪波汎仙鹄,灵童飞玉车。
金轩接日綵,紫盖通月华。腾龙蔼星水,翻凤暎烟家。
往来风云道,出入朱明霞。雾帐芳宵起,蓬台(插)汉邪。
流精丽旻部,低翠曜天葩。此瞩宁独好,斯见理如麻。
秦皇非徒驾,汉武岂空嗟。
——《观海童诗》
郑道昭,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作有笔力纵横、挥洒自如、幻想奇特的五言《论经书诗》等。从现在郑道昭诗词分析,其五言诗其五言诗既具有会通南北、折中古今的特点,又具有魏晋以来玄言诗以老庄玄学的思想方法来叙述体悟玄理的特点,但超越了玄言诗只体味玄理而不强调景物特殊性的特点。
如《登云峰山观海岛》中描写的景色是在云峰山远眺中看到的仙鹄、玉车、金轩、紫盖、流精等仙界景色。全诗想象奇特,诗中的丽辞、偶句与当时北方诗普遍的拙朴、典正之风格格不入,比较成功地结合了齐梁诗的作法与北诗的苍劲、宏阔:
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云路沉仙驾,灵童飞玉车。金轩接日彩,紫盖通月华。
腾龙蔼星水,翻凤映烟家。往来风云道,出入朱明霞。雾帐芳宵起,蓬台植汉邪。
流精丽旻部,低翠曜天葩。此瞩宁独好?斯见理如麻。秦皇非徒驾,汉武岂空嗟?
郑道昭还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在莱州大基山依车、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做了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从此,莱州云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扬四海,使海内外游人墨客向往。
郑道昭一生,为官为民,文采斐然,书法精深,是北魏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清代之前,由于扬帖抑碑,对刻石并不重视。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尽管隐迹了千年之久,随着清代碑学之风兴盛,郑道昭一度得到众多书家的青睐,以世包世巨、康有为等魏碑一派书家学者为主。郑道昭不仅对后世书家的影响巨大,而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中华书脉中一位重量级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