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觅迹】刘豪兴的《农村社会学》以及他的“江村”情结

文/孙嘉明

去年秋季学期,我获得了Sabbatical Leave (带薪学术假)短期回国,适逢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中共吴江区委宣传部在费老出生地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联袂举办“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隆重纪念“江村调查”这一中国社会学暨人类学学科的历史性事件80周年。我应邀参加了这一活动,并有机会与我的老同事刘豪兴教授见面。

本文作者与刘豪兴合照

我和刘豪兴老师早在80年代就成为同事了。最早我们是同在复旦但分属不同的系,后来在同一幢文科大楼,上下楼常常会在电梯内碰到。他性格温顺,乐于助人,同事之间易于接近,也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自1979年始,刘豪兴便从原来哲学方向转向关注社会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1978年无意间探寻中国社会学演进历程的,翌年3月中旬北京社会学座谈会宣布恢复重建中国社会学,由此我'自投罗网’进入社会学领域。并承担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恢复重建工作,包括参与的制订和修改社会学专业教学计划,草拟报送有关建立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学系的申请报告等。” 198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哲学系设立社会学专业,1988年10月成立社会学系。刘豪兴老师是社会学系领导班子成员之一,曾一度主持工作(当年田汝康任主任,黄海泉为常务副主任。黄海泉退休后一段时间)。1995年复旦法学院院系合并调整,社会学系由谢遐龄任主任,刘豪兴曾担党支部书记和系副主任。

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我和刘豪兴虽然分属不同的系科,但常有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1988年他承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政治管理类专业委员会《社会学概论》大纲和教材编写任务并担任主编,他邀请我参与编写其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控制“两章。历时近4年,经同行专家组评审,反复修改,于1992年3月出版。该书连续出版发行10年,数十万册, 并相继修订出版第二、三版。后来我去了美国,因此不再参与该书的编写。

社会学概论(刘豪兴主编,费孝通为书名题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自1995年我应谢遐龄主任之邀转入社会学系之后,与刘老师的互动更多。那年我出访美国曾委托他保管我未能完成的书稿《全球社会学》,并继续收集资料等我回国后共同完成书稿。我在美国期间,他也曾联系我,帮助查找国外有关社区、农村社会学和费孝通研究的资料。2004年他主编的教科书《农村社会学》(第二版)出版,我有幸获得他亲笔签名之著。

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农村社会学(第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刘豪兴主编的《农村社会学》一书被列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继后纳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见其份量之重。该书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并从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分三篇十八章,主要就人地关系、农村经济、农村政治、农村文化、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流动、农民负担、农村扶贫、农村社会保障和城乡一体化进行了阐述,并有数十张插图。第二版在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内容,并力图求实、求新,富有探索性。从其目录即可见一斑: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与要求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国外的农村社会学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

第三节 乡村建设运动

第三章 农民、农业和农村

第一节 农民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农村

第四节 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及主要理论

第二节 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变化

第二篇 农村生活构成

第五章 农村经济

第一节 农村经济概述

第二节 农村经济制度

第三节 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  农村政治

第一节 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

第三节 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与意义

第四节 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第七章 农村文化

第一节 农村文化概述

第二节 民间信仰

第三节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

第八章 农村教育

第一节 二元结构下的农村教育

第二节 农村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农村教育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第九章 农村卫生

第一节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健康问题.

第三节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第四节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第十章 农村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农村婚姻

第二节 农村家庭

第三节 农村家庭的嬗变.

第四节 农村婚姻家庭问题与家庭建设.

第三篇 农村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农村工业化

第一节 农村工业化概述.

第二节 我国农村工业化历程与特征

第三节 我国农村工业化模式

第十二章 农村城镇化

第一节, 农村城镇化概述

第二节 农村城镇化历程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分层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 当前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节 农民工阶层

第十四章 农村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第二节 我国农村的社会流动

第三节 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十五章 农民负担

第一节 农民负担概述

第二节 新时期农民负担的现状及原因

第三节 农民负担的整治

第十六章 农村扶贫

第一节 贫困概述

第二节 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及原因.

第三节 我国农村的扶贫实践

第十七章 农村社会保障

第一节 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第二节 农村社会救助

第三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第四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五节 农村优抚安置

第十八章 城乡一体化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第二节 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和现状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农村社会学》教材的出版,体现了刘豪兴从学科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框架体系的把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学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等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了中国社会学研究走向繁荣。而刘豪兴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实证研究则体现在他数十年如一日深入江村(苏南开弦弓村,费孝通先生的家乡)进行的追踪考察。刘豪兴曾回忆说:我是1982年元旦后一天来到江村的。半个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响应费老的倡议,建立了“江村社会调研基地”,并开展了社会调查。第一期人员由京津宁沪高校和社会科学院11个单位19人组成,我因为学校的教学任务脱不开身,晚去了半个月。当天一早,我只身一人从上海乘车到震泽,再从震泽坐船到庙港,最后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走桥过河,步行1个多小时旁晚时分到达江村。

1983年秋天,费孝通七访江村时的合影,自左至右:刘豪兴、沈关宝、费孝通、刘英、李友梅(右一)

 “江村”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江村通讯》中给开弦弓村取的学名。费孝通一生牵挂着家乡开弦弓村,曾26次实地走访。费孝通1938年在伦敦大学发表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正是记述了开弦弓村的经济生活,在人类学、社会学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弦弓村亦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的社会调查基地,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社会的一扇窗口。正因为江村的发展具有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对江村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刘豪兴在老村民沈再兴家里座谈家庭生活变化(2012)

刘豪兴记述说,费孝通生前曾向他两次提出编纂《开弦弓村志》的任务,因缺乏专业知识和编纂条件有限而未能实施。 2010年,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根据开弦弓村党政组织的报告,将编纂《开弦弓村志》列为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项目,由刘豪兴教授担任主编。那年已经退休70岁的刘豪兴教授不负重望来到开弦弓村并扎根,带领修志专家,积累资料,走访乡亲。他组织了10人编纂小组,在吴江市地方志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凝聚各方力量,历经5年终于完成了这本堪称“开弦弓村一方小百科全书”的《开弦弓村志》,实现了费老的心愿。2015年6月7日,反映开弦弓村历史文化、经济变迁的《开弦弓村志》正式首发。全书共14卷,90万字,图片多达300多幅。2016年,该书获苏州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开弦弓村志》编纂小组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

刘豪兴是研究费孝通学术思想较早的中国学者。他的首篇文章《费孝通社会学学术思想述评》,被他自己戏称为学习费孝通学术思想的习作,于1988年5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一年后在《社会学研究》刘豪兴还发表《费孝通江村研究50年》。在费孝通江村调查60年、70年和80年之际,刘豪兴都有长文发表。刘豪兴主持的“费孝通经济社会学思想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课题,历经10年磨砺,于2010年以《旷世的忧思——费孝通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书作为其研究成果而出版。该书勾勒出了费孝通的经济社会学思想地图,以“志在富民”的思想为经,以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问题为纬,思想逻辑分析与社会变迁的实地考察的科学统一,构建了费孝通的经济社会学思想框架,凸显了费孝通一生致力于社会学本土化和经世致用的重大意义。

旷世的忧思(费孝通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刘豪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为了解和体验费孝通“从实求知”的道路,刘豪兴教授除在江村、苏南城乡跟随费孝通访问考察外,还自行追寻费孝通年轻时的足迹“走进云南三村”和甘肃定西进行实地考察,并于2004年夏天向在病床上的费孝通报告找到了玉村的所在地玉溪红塔区玉带路街道中卫社区(1990年,费孝通重访“云南三村”期间未能探访“玉村”,寄望后人寻找);受中卫社区的委托,在红塔区史志编纂办公室全力参与下主编《中卫社区志》,于2006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第二年获玉溪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中卫社区志》编纂小组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为弘扬费孝通的为人治学精神,刘豪兴经由费孝通本人及其亲属的同意,先后编选出版了费孝通的《志在富民》和《江村经济》(纳入《江村通讯》《禄村农田》等)《乡土中国》(纳入《皇权与绅权》《内陆的农村》《乡土重建》《生育制度》)《文化的生与死》《怎样做社会研究》《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等著作。

2004~2016年,刘豪兴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多种版本的费孝通部分著作

  今年刘豪兴已77岁,他长期从事费孝通和农村社会学研究,并把二者融为一体,深入“江村”跟踪调查,近年又在进行“江村百人口述史”调查,进行历史文化抢救式的记录工作,难能可贵。17年前,他曾突发急性胰腺炎住院80天,翌年又活跃在开弦弓村。他追随费孝通的足迹,把对“江村”考察、思考、记录作为社会学的一项事业,为之不懈努力,老而弥坚。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突显了社会学重建后老一代社会学工作者的风采,正如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所描述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刘豪兴教授对“江村”的情结四十年如一日,不愧为费孝通先生学养和精神的传承人。衷心祝福刘豪兴老师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愿他多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附:刘豪兴,1940年9月生,广东省信宜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79年春夏从哲学教研转向社会学,承担复旦大学社会学恢复重建工作。1980年和1981年先后参加两期北京社会学讲习班,1980年秋参加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编写。1982年1月,参加江村社会调查基地的社会调查,自始持续江村追踪调查至今。主要研究方向: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农村社会学。主要论文和研究报告有《费孝通社会学学术思想述评》《农工之间——江村副业60年的调查》《中国社区研究的发展》《费孝通的学术价值观》《费孝通江村研究50年》《跨越“文野之别”的实践——再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费孝通社会研究方法述评》《“江村调查”的历程、传承及“江村学”的创建》等;合著主要有《人的社会化》《乡镇社区的当代变迁——苏南七都》《中卫社区志》《以工兴镇——苏南七都镇再调查》《旷世的忧思——费孝通的经济社会学思想》《开弦弓村志》等;主编教材有《社会学概论》《农村社会学》;编选出版费孝通著作多种。

“复旦忆旧”系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