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与人之道

美国有个叫罗伯特·诺顿(Robert K. Merton)的人,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概括出了一个术语,就是后来被称为定律的,所谓“马太效应”。

这个所谓定律,源自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话说老罗发现并总结出这个规律之后,就被越来越多地发现这规律符合很多领域中的情形。

于是……是不是觉得这马太效应就很神奇?

神奇是有的,但是,比起我们的《道德经》,还差一个,或者不止一个档次。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第一,时间上来说,老子说得更早;第二,这马太效应是只看到了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老子却连汤带勺一块儿给了,是不是更慷慨大气?

《道德经》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呢?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大自然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例子太多了,不可胜数。

社会中,我们身边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例子,也不少,原因在于什么呢?人性。

比如:

学校里,大多数的情形是: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更为上心,而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就明显关心不足。

单位里,假设领导和普通员工家中在同一天办喜事,可想而知的是,去领导家赴喜宴或帮忙的单位职工更多,即使人不到,上份子的喜钱必定会比普通员工那位多得多。

村子里,越是势力强的家族越是受人尊敬畏惧,越是势单力薄的家族越是憋屈吃气。

饭店,人气越旺的饭店,越忙,越冷清的饭店去的人越少,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生意场更是如此。

明星拍片,也是越大腕儿,找他拍片的导演也必定多,并且片酬也高。

……

实际应用到的,是有关健康。

既然是人之道,说明大多数人是符合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比如:

睡眠的时间不足,却奉睡眠的时间以玩手机;

锻炼的时间不足,却奉原本可以用来锻炼的时间以透支身体;

休息的时间不足,却奉休息的时间去抓紧赚钱;

学习的时间不足,却奉学习的时间去玩游戏,打麻将,玩牌,赴毫无意义的酒局;

……

慢着……这情景,好眼熟啊,似曾相识燕归来啊,是不是与下面这情景有相似之处?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诶?这其中的人,就是很合乎人之道的呢?

虽然过了几千年,人性却依然没有改变。

这就是佛家所谓“颠倒梦想”,也是儒道两家说的“倒悬”。

什么时候远离颠倒梦想了,什么时候解除倒悬了,那时就是开悟的发端,也是改变自我的转折点。

怎么办?

以自然为师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内观其心,发现并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补不足),把原本用来做毫无意义事情的时间精力节省出来用作健身修心和事业的精进(损有余补不足),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大收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