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章法里的增与减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这次读章法部分的第四节“增损”。这一部分内容少,相对简单。

汉印有增损之法,笔画之繁者,减之使简;笔画之简者,益之使繁,减,所以求宽畅;益,所以求茂密。

(汉印里的“蔡”字)

在汉印里,同一个文字,往往有很多种篆法,除去异体字特有的差异之外,汉印经常为了求得章法上的变化而增减字的笔画,比如上图中所示“蔡”字的写法,有时增加一笔,有时增加二到三笔,有时又故意省减去一至三笔。这就是所谓的“增减”。

减,往往是为了求得宽畅;增,往往是为了求得茂密。改变疏密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章法目的,或者匀衡,或者对比。

(汉印中增减实例)

比如这方“杜升印信”里的“升”字,篆书本不如此,但这样减省之后,全印均衡平稳,省去了繁密篆法的壅塞。

然必有所本,不碍字义,不失篆体,故见者不訾其异。若复任意增损,乖离六谊,则毫厘之差,谬以千里矣。

但这种增减又不是胡乱增减的,而是在不妨碍字义的大前提之下的增减,简言之,增减笔画,要以“六书”为最高法则,在不改变造字法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增减,增减是为了改变艺术美感,但不影响字法正确。就是不能因为增减而影响字的正确性。

且字有一笔不容增损者,如强为装点,即不成文理,故不可一概而论。再,一印之字所能加以增损者,至多不过一二画,不能多所变易,如逐字增损,必有牵强附会之处,徒为识者所讥耳。

有些字,篆书不允许增减笔画,比如“一”,比如“上”,如果强行增加笔画,就不成字了,所以增减不能一概而论;另外,一方印章,能够增加或减少笔画的字,最多不过是一二画,不能做太多变动。如果每个字都强求增减笔画,肯定会出现“牵强附会”的情况。举例:

(增减部分的三方印例)

第一方,印面四字“司马舜印”,它的篆书本应写作“䑞”,但这里简化了字的头部,把“匚”内的炎简化成了穿透下框的一个简化的“炎”字,虽然有简省,但仍可以看出这个字是“舜”字,所以,这种增减是合理的增减;第二方,印面三字“任翁叔”,叔字从“尗”,从“又”,这里作了少量增减,但不影响识别,仍然能清楚看出其“叔”字字形。第三方,“林”字本是两个“木”组成,但如果依此而篆,则“六”根纵线,横向太密,因此,邓先生做了省减并笔,但并不影响“林”字的识别。

(印例中的增减)

学会增减除了需要提高修养,增加审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多看名家印例,多查古玺印集字字典(比如《汉印文字徵》,比如《秦印文字汇编》),简单说,就是向古人学习增减之法。这方法很“笨”,但很有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