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十章:道法自然有为多乱

《道德经新译》第十章(国篇第一章)
道法自然 有为多乱
(原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
1、大道:自然的法则。老子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都是道、德沦丧后的产物,失道而后德,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智慧:聪明、智巧,这里引申为内在的知晓。智慧是用来做事的,做人真心就好。当智慧成为外观的“表现”,伪圣人就大行其道。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释义】
大道无形,自然运行。当大道有形,仁义出现,恰恰说明自己失道;当智慧从内在演化到外在的表现,说明大伪已现;而把孝慈作为“标杆、榜样”,说明六亲已不亲不和;当“忠臣”成为标榜时,说明国已经乱了。当有道,一切俱足(天得一清,地得一宁,国得一安,家得一和)。
【释意】
在有道之人看来,仁义、智慧和忠孝是基本配置;当需要标榜时,意味着已经出问题了。
这一章的四条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的体检。智慧是内在的,若拿出来标榜、用计,已经大伪。

《道德经新译》第九章(道篇第九章)

有无之玄 众妙之门

(原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

1、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宇宙本体、万物之源、运行法则,涵盖一切。第二个“道”是动词,即行道、循道,道的运作。
2、名,可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可以表述的道的状态。第二个“名”是动词,可以说明、表述的意思,引指为可以表述的部分。
3、无:指无形,这里引申为“未知和无限的世界”,对未知开放。
4、有:指有形,指已经具备的知见,过往的经验、知识和教训形成的信念系统。
5、徼:边际,引申为道的外在已知的部分。
6、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意思。
7、众妙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

【释义】

道者,涵盖一切。含知(是)的部分,亦包含未知(非)的部分;道要表述出来,也同样含两个部分:有语言文字可表述的部分(显),也有语言文字不可表述的部分(隐)。
无(涵盖一切)的状态,就是宇宙本源,它也只是一种存在,当无(念头、意识、语言)被表达的时候,它只能呈现其有的,我们所有看到和体验的,都是从这个(一念)生起的。所以,当我们用无来看待存在时,会看到内在之妙(道);当我们用有来看待存在时,只能看到已知(可支持和验证我们知识和经验)部分。这两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虽不同,但都是自我意识在作用,各有玄妙之处。不同的意识看待事物、处理事物的方式不同,带来不同的体验和认知,并形成了是非对错的概念,能够自由自主的创造自己想要的体验就已经算得上进入“众妙之门”了。

【释意】

本章是对“道”的总结。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是六合,可以有不同的断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在过往的版本的《道德经》中,这篇被列为第一篇,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道是“大”,涵盖了一切性和无限性,故无法用有限的“有”来认知和定义。比如,在200年前,在中东石油被认为是无用的(道非);但今天,石油被人们合理的应用,又变成“可道,道可”的东西。所以不是石油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我们对石油的认知智慧增加了。这就是非常道。这一章节对“道”的总结,让我们把握“道”的众妙之处,要懂得用变化和无限的眼光看待事物。

有欲:在过往的信念系统,知识、经验支配下,你只看到有限的部分。但那不是事物的全部。无欲:带着无限的眼光,去看待。老子不要求你一定常有,也不要求你一定常无。用经验的(有之为利)“利”来保护自己,用“无”来探索与发现,物尽其用。

《道德经》给了我们两双眼睛——常有和常无,让你把事情看得清楚明白。当你的意识与道合一时,你就是道的化身,你就是无,所有事都好做。用众生的能力解决众生的问题,而不是“我”来解决。道是利用万事万物本来的能力、不改变任何,解决万事万物的需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