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力量--中国瓷器是怎样风靡欧洲的
转自TA说
曾几何时,丝绸被当作中国人最重要的商业名片,而在17世纪,中国的瓷器首次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之后,这种陶与火的艺术,就快速取代了丝绸,成为了时至今日,中国人最为出名的名片。
曾几何时,丝绸被当作中国人最重要的商业名片,而在17世纪,中国的瓷器首次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之后,这种陶与火的艺术,就快速取代了丝绸,成为了时至今日,中国人最为出名的名片。对于瓷器在欧洲曾经留下的传奇,可谓是数不胜数,那么为何瓷器能够在欧洲受到如此巨大的欢迎,这背后推动这一东西交流奇迹的,究竟只是欧洲人单纯对瓷器艺术的崇拜,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有关于瓷器贸易,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重要角色就是荷兰人。瓷器的对外出口贸易,其实自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不过在漫长的瓷器外销岁月中,中国瓷器最大的海外客户,无一例外都是中东和东非地区。虽然这其中也有少量瓷器,通过埃及流往威尼斯,但由于埃及本身就是瓷器需求巨大的国家,因此真正能够通过埃及流向威尼斯的瓷器可以说就是凤毛麟角。
中东贩卖中国瓷器的商人
伴随着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取代了传统穆斯林商人的商业地位之后,荷兰人接踵而至,他们成功的在印度洋驱逐了葡萄牙和穆斯林海商,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真正的主宰。同时在远东地区,荷兰人也同样成功的取代了葡萄牙人的商业地位。不过此时荷兰人却不得不面对着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曾经驱动着葡萄牙向东占据印度洋和远东贸易的一大经济利益,便是当时在欧洲价格高昂的黑胡椒。但是在经历了整个16世纪繁荣的香料贸易之后,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市场开始走向饱和。这一问题使得荷兰人在费尽心机,终于取代葡萄牙人的贸易霸权之后,赫然发现自己所接手的绝非是什么金山银山,相反,维持对印度洋和远东贸易控制本身就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香料贸易的含金量缩水,无疑使得这种付出变得得不偿失。正是在这一情况下,荷兰人将视线终于投向了中国瓷器。
制霸海洋的荷兰人
在葡萄牙人以及之前的穆斯林海商时代,中国瓷器其实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由于这些手工业品同样是有好次之分,因此大量制作水品一般的瓷器,依然能够供中东地区的平民家庭使用。所以瓷器的整体价格,也因此维持在一个较为普通的高档消费品水平。但是荷兰人接手远东商贸之后,他们立刻开始对原有的瓷器贸易模式进行改革。从当时福建沿海和景德镇小作坊的瓷器被运往当时荷兰在台湾的殖民地热兰遮城,在那里荷兰人对这些瓷器进行初步分级。制作水平较差的一些,被荷兰商人贩往日本长崎港和东南亚国家,而质量较好的瓷器,被送往了荷兰在东南亚殖民地首府巴达维亚。
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府巴达维亚
而运达巴达维亚的这些瓷器,会在巴达维亚进行第二次分级,次级的瓷器,被荷兰商人贩往印度、波斯、奥斯曼,等中东和东非地区,而最后剩下的做工最好,但是数量稀少的瓷器,最终被荷兰人贩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并在这里,最终贩往整个欧洲。荷兰人看似如此繁琐的分级策略,其实内部蕴含着非常重要的炒作思想。由于黑胡椒的衰落,因此荷兰人必须在瓷器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够让自己在海上的投入不是白费力气。因此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对瓷器本身的商品价格进行炒作。分级的策略,其实正是荷兰人炒作瓷器的第一步,对于荷兰人来说,日本和东南亚,只是一些获得在远东地区活动资金的次级市场,尤其是曾经为葡萄牙在远东活动提供大量商业资金的日本,因为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完成统一后,本身的制陶工业又开始繁荣起来,加之虽然日本幕府下达了锁国令,但是对荷兰和中国商人也下达了在长崎港活动的商业许可,因此荷兰人在瓷器贸易方面便将市场份额较小的日本市场,尤其是高端瓷器市场让给了中国海商,而荷兰商人自己则通过做工粗糙的次品瓷器,来尝试打开日本中下层的瓷器市场。
长崎港、
而对于穆斯林国家市场,荷兰商人同样兴趣不大,但是荷兰商人的分级措施,造成了对中东地区输出瓷器数量和质量的降低,因此这些瓷器不大可能会通过中东地区流向欧洲市场。最后得以闪亮登场的,便是荷兰海商从远东不远千里运来的东方瓷器了。通过稀少的数量,以及较高的制造水平,荷兰人非常顺理的将这些瓷器吹捧成来自东方的绝世珍品,因此这些在欧洲极为少见的瓷器得以迅速成为欧洲大贵族们喜爱的艺术品。
荷兰人定做的徽章瓷
如果说荷兰人的商业炒作就到此为止那么久太天真了,其实分级销售只是荷兰人炒作瓷器的一小部分。为了能够保证瓷器的高昂价格,荷兰人在瓷器制造方面开始下手,他们向当时福建沿海地区的作坊以及后来的广州十三行提供了大量的图纸,并要求这些中国工匠,能够按照欧洲人的喜好来制作一些定制瓷器,这样这些中国瓷器在保留一种欧洲人所认为的“东方韵味”同时,又能更加贴合欧洲人的审美,同时在荷兰人的运营下,还出现一种全新的“徽章瓷”,这种瓷器以当时欧洲贵族定做家徽的名义定做,而这也无疑加强了欧洲贵族在审美方面,对于瓷器的接受能力,并使得贵族们开始出现通过瓷器来进行攀比的风气。
荷兰人定制的广瓷
然而你以为荷兰人对于瓷器的炒作到此为止了吗?错!真正的骚操作其实才刚刚开始。实际上由于荷兰人与中国瓷器制造者的接触甚多,因此如果说欧洲谁最有机会接触到瓷器生产的全部秘密,那么这无疑便是荷兰人,然而荷兰人不仅没有盗取中国瓷器的生产秘密,甚至还积极阻止一些心怀不轨的欧洲人进入中国的主要瓷器产地。不过与此同时,荷兰人自己却在本土搞出了一种高仿中国瓷器的代尔夫特陶,这是荷兰商人之间的内部竞争?错错错,这其实也是非常高超的一步棋,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想让瓷器的价格保持最大的上升趋势,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出现一种对比。实际上荷兰人不仅购买中国瓷器,他们还经常从日本和波斯购买一些彩陶一起运往欧洲,这些彩陶并不是简单的滥竽充数,实际上,它们的目的非常清晰明确,那就是与中国瓷器形成对比!其实彩陶和瓷器之间是非常容易分辨的,因此想要简单的滥竽充数是根本无法逃过那些欧洲收藏家的眼睛,它们的作用只是为了向欧洲贵族们是放一个信号,那就是这些来自东方的瓷器是独一无二,是欧洲自己所无法仿制的(虽然在18世纪,欧洲人还是发现了瓷器制造的秘密)。而低价的代尔夫特陶,因为它们本身是仿制中国瓷器,因此也有助于荷兰商人向整个欧洲社会推销这种东方艺术。
代尔夫特陶
可以说,中国瓷器在欧洲的火热,正是荷兰商人一手经营起来的结果。但是在1780年的第四次英荷战争中,英国击垮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将荷兰挤出来了远东和印度洋贸易,英国人也由此接管了原本荷兰人所掌握的瓷器贸易。与荷兰人相比,英国人对于巧妙的维持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市场价值毫无兴趣,他们简单的将中国瓷器,尽可能的全部运往欧洲,因此直接导致了欧洲中国瓷器价格的下降,并且由于失去了荷兰商人的指导,中国的工匠们对于欧洲贵族的审美把握越发模糊,欧洲本土的瓷器生产商们,终于摆脱了荷兰人以及中国瓷器的重压,在荷兰商业帝国垮台后不久,中国瓷器就在18世纪末被欧洲瓷器挤出了欧洲市场,一个时代的神话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