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优秀,做优秀的自己

一个朋友的女儿考取了大学,亲戚朋友都向这孩子表达了祝贺祝愿和祝福,基本内容不外乎是“好好学习”、“健康快乐”、“争取入党”、“照顾好自己”、“交友谨慎”等等。我给孩子说了四句话:(1)正常情况下,广交朋友,但不滥交朋友,要有自己的交友原则;(2)如果控制不住感情,可以谈一次恋爱,成功与否不要在意;(3)必须多读书,这一条没商量;(4)在任何情况下,坚持做自己,这一条做不到,前面三条都毫无意义。女孩回答我说:“刘伯伯,我明白了!”

她真的明白了吗?她真的能做到吗?但愿。

坚持做自己,是每一个优秀的人必备的条件。苛刻地说,在我熟悉的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中,能够坚持做自己的人为数不多。这就等于说,真正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也是不多的。

说来也巧,在我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位职业学校教师和我微信聊天,也谈到了这个话题。

她说:“职业学校现在各方活动看似很热闹,但老师们却很不认同。不认同也没办法,教师被逼着做各种毫无意义的事。”

“不认同,被逼着做没有意义的事,为什么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呢?为什么不能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呢?”

“老师有养家糊口的需要,真正做自己,风险太大,而配合体制风险小。”

“风险小了,安全了,甚至获取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老师们幸福吗?人生就这样度过吗?”

“没办法,老师们都怕被边缘化。你是领导,可以坚持做自己,有胆识,有个性,一般教师更多的是奴性。”

……

客观地说,这位教师的看法应该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的,我也非常理解老师们的处境。相对于体制、领导来说,教师个体的力量毕竟是微弱的,甚至是渺小的。但是,理解归理解,对她的一些说法我却不能赞同。

对于坚持做自己,我的基本看法是:

1.做自己,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权利,更是一名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纪念碑铭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王国维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然而最令陈寅恪推崇的不是王国维的学问,而是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在碑铭中甚至对王国维的投湖自尽持推崇态度:“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除了像王国维那样“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之外,知识分子做自己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一书中说:“在暴民和顺民之间,还可以有不卑不亢的公民。”我以为,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就是在做自己。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于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却拒绝领奖,原因是在法国的阿拉伯工人受到不公正待遇,虽然他年事已高,而且还双目失明,却仍然站在游行的阿拉伯工人前面,为他们争取权利。萨特是不是在做自己呢?

2.做自己是需要“本钱”的。做自己不是固执己见,故步自封,更不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是对一切事物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对真理和谬误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和分辨标准。因此,为了达到“做自己”的境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求真,从而在内心世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精神追求和道德信仰。达到了这个境界,对人对事自然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不盲从的前提是自己有主见;不能容忍黑暗,是因为见到过光明。

为什么许多教师如此害怕被边缘化?如此害怕不被学校认可?恕我直言,自己不够优秀,恐怕是最主要的因素。

3.做自己,是需要突破传统文化束缚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讷于言而敏于行”、“弹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可悲的是,我们带着这样的文化印迹走上社会,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氛围和人际生态环境,反过来又验证了传统文化的正确性。于是,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时候,张口闭口谈的都是让学生如何适应社会,而不是如何改良社会。反映在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中,融入集体,被集体接纳并认可,就成为最安全的选择。正如那位教师所说的,谁都害怕被边缘化,于是,只好逆来顺受,只好“被逼着做毫无意义的事情”。其实,问题的真相是:我们所认定的文化氛围和人际生态环境是我们自己亲手打造的,或者说,我们是参与其中的。因此,不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做自己就变为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4.做自己,还需要放下许多世俗意义上的利益甚至是成功。不少教师不是不想做自己,而是被现实利益绊住了脚,不愿意做自己。我们都知道没有舍就没有得,但真要叫老师们舍弃一些现实利益而坚持做自己的时候,不少人就望而却步了。于是,在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中,就出现了一批主动配合体制以赢得个人安全和利益的教师。这些教师把写论文、做课题、参加各种竞赛、获取各种荣誉、评职称等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所有这些都不等于真正的幸福。我在讲座时经常说,假如一夜之间大家都是教授了,都是教学名师了,大家就都幸福了吗?显然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所有成功者在回忆自己职业生涯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不是获取利益或荣誉的那一刻,而是最艰苦的奋斗过程。

5.坚持做自己,做自己的优秀,做优秀的自己,不会被边缘化。坚持做自己,不是远离社会、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地做自己,而是全身心投入工作、融入工作,在工作中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幸福自己。有成就感、幸福感的教师,一定是学生爱戴、学校认可、受人尊敬的。这样的教师还会被边缘化吗?安徽的薛瑞萍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据说她的简历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任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多年。”但她取得的成绩可是很不普通的:她出版了多本专著,应邀到全国各地去讲学。这些成就固然令人羡慕,但我所关注的是,这些成就的背后,薛瑞萍究竟做了些什么?通过阅读她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上介绍她的材料我发现,个性十足,特立独行,是她成功的主要秘诀。比如,她喜欢学生,关爱学生,她有一本专著的名字就是《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感到震撼了;她反对形式主义的公开课,认为那样的公开课不是讲给学生而是讲给评委听的;作为名师,她不把工作带回家中,她的业余时间除了读书写作外,就是“看电视、和孩子聊天、陪母亲散步”。我以为,薛瑞萍是坚持做自己的,而且做得很优秀。

坚持做自己的人是诚实的、真实的、坦荡的,因而也是可信的、可亲的、可爱的。在人人都在讲奉献的今天,薛瑞萍却说:“爱需要回流。以爱和付出为职业的人,格外需要得到关爱与温暖。你怎能期待一处从来只承受黑暗和寒冷冰冻三尺的所在,居然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你怎能期待一个终年辗转于监防、疲倦、被动的磨盘之下,终年挣扎于同行竞争、家长苛责、学生顽劣、挣扎于荆棘丛中的人,竟然可以而且一直可以付出有力的爱?”这样的名师是不是很接地气,是不是很可爱?

2017年8月18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