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勇哥学《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注释+感悟+音频,欢迎转发分享!

公治长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qì)也,虽在缧绁(léi 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释意】

孔子评价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之中,但不是他自己的罪过。”于是,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感悟】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非常有原则性。虽然公冶长在监狱里呆过,但是并不是他自己的错,是受人诬陷的。孔子之所以放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是因为他了解公冶长,清楚他的为人。知人知己,方得始终。

【附注】

公冶长:孔子学生,名长,字子长、子芝,齐国人。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释意】

孔子评价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稳定繁荣的时候,他总会被重用,才能没有被埋没;国家政局不稳,动乱交替的时候,也不会受到牵连,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感悟】

如果一个人在太平盛世,能够被重用,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又能够免遭祸患,那应该具有怎样的处世智慧啊!为人处世,其实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取得毕业证!

【附注】

南容:南宫适(kuò),名韬,字子容,又称南宫括、南容,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释意】

孔子评价宓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得的这种好品德呢?”

【感悟】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他自幼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近朱易赤,近墨易黑。一个遍地君子的地方,盛产的不会是小人;一个小人遍地的地方,也很难培养出君子。这也就是谚语所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虽然对人的成长没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其中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附注】

子贱:孔子学生宓(姓,古音读“fú”,今多读“mì”)不齐,字子贱,春秋末鲁国人。曾为鲁单父(今山东单县)宰,以品德修养突出和善于政事受到孔子的称赞。(掣肘故事的来历,无为而治,与巫马期。)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释意】

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你好比一个器皿。”子贡又问:“我像一个什么器皿呢?”孔子说:“瑚琏。”

【感悟】

这和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并不矛盾,“君子不器”意思就说,君子不做一般的器皿,只有很少用途,只能做很少的事情。而“瑚琏”就不一样了,它虽然也只有一种用途,但它所做的是高尚的\高贵的事情。如果品行足够高尚,如果用心足够专一,就算是“君子”,做个“器”又如何?

【附注】

瑚琏——即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是相当珍贵的祭祀用品。方形的叫“簠”( fǔ),圆形的叫“簋”( guǐ)。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jǐ),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释意】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伶牙俐齿地和别人争辩,常常会惹人讨厌。冉雍可能达不到‘仁’的高度,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感悟】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崇高的品德,有没有口才并不重要;而一个人如果品行拙劣,就算是能够巧舌如簧也难以服众。“巧言令色,鲜矣仁。”能言善辩是一种才能,如果没有仁德做底色,也只能称为“诡辩”“狡辩”了,也只会“屡憎于人”,不得人心了。

【附注】

雍: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释意】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心里很高兴。

【感悟】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地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要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这绝对不是谦虚、推脱,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明知不可为而硬为之,于人于己都是一种伤害。不许难践行之诺言,不应难完成之事,由此而言,漆雕开无疑是聪明的。

【附注】

漆雕开:字子开,孔子学生。“漆雕”为复姓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释意】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着木排到海外去,能够一直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高兴得不得了。孔子说:“仲由这个人,鲁莽好勇,大大超过了我,这就不可取了!(不值得肯定和学习了。)”

【感悟】

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过于“好勇”,就不可取了。年轻气盛,谁都容易冲动,冲动过后“惩罚”随之而来,小则羞愧、后悔、自责,大则伤身、犯法、丢命。“血气方刚,戒之在斗”(16.7),心中有数,勇而有度,方为真“勇”。如果子路明白了孔子的教诲,就不会死于乱军之中了。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shèng)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释意】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私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感悟】

孔子对三个弟子的长处可谓了如指掌,赞许有嘉,对外人也丝毫不掩溢美之词。但对于他们是否达到了“仁”的境界,却始终不作任何评价。其实,在孔子的心目中,“仁”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应该是一个人终生不渝的追求,不到盖棺之时,难以下定论。一时“仁”,易;一世“仁”,难!由“仁”而“不仁”,易;由“不仁”而“仁”难!或许,真的要像孔子七十多岁时,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仁”和境界。

【附注】

求:冉求,字子有,鲁国人,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冉”。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冉求精通六艺,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民足。

赤: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

宾客:贵客叫宾,天子诸侯的客人叫宾;一般客人叫客。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释意】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好些?”子贡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我同意你的话,你不如他。)”

【感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孔子对他大加赞扬是希望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学会学习。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不要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突出地赞扬一个人,就会打击一大片。教师过分强调一个学生的优秀,对其他学生是无形的伤害。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释意】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粪土垒砌的墙面值得再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开始的时候,对于别人,我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就是从宰予身上得到的启示。”

【感悟】

翻遍了《论语》,也没再见到孔子第二次发这么大的火,把宰予比作“朽木”、“粪土之墙”,骂了个狗血喷头。白天睡个觉,休息一下,值得这么小题大做吗?是不是有失为人师者的身份?从孔子下边的话可以看出,宰予是华而不实的人,在人前说得好,却没有好好去做。孔子发火,也不单纯地因为“昼寝”这件事,一定是长时间对其不满的“大爆发”。借宰予的事情,敲山震虎,给其他弟子提个醒儿。

【附注】

杇:泥工抹墙的工具,这里做动词用,译为“粉刷”比较好。

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他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曰:“申枨。”子曰:“枨(chéng)也欲,焉得刚?”

【释意】

孔子说:“我从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他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呢!”

【感悟】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心中藏着太多的欲望,他就很难达到“刚”的境界。

得的欲望越多,人的脊梁就越软,就容易为了蝇头小利而摧眉折腰;舍的想法越多,人的内心就越强大,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人过三十,应该进入了“舍”的人生阶段了。不想说的话不说了,不想做的事不做了,不想交的朋友不交了,不想喝的酒不喝了,不想赚的钱不赚了……“舍得”是人生的大智慧,“舍得”是修养的高境界,没有“舍”哪里来的那么多“得”呢?

欲望是一条填不满的沟壑,知足者才能常乐。人,一旦有了太多的欲望,便会被欲望蒙蔽了眼睛,唯利是图,只见利,不见仁。有所求,必有所忌;有所忌,便有所短;有所短,便易受制于人,哪里还能做到刚毅不屈啊!

【附注】

申枨:孔子弟子中并无此人,但有申党,古音“党”和“枨”同音,据此而言,“申枨”可能就是“申党”。

 5.11《论语·公冶长》“有欲难得刚”.mp3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释意】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欺负我,我也不想欺负别人。”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感悟】

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的想法和孔子的一致,但当他说出来的时候,孔子却又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为什么呢?其实,真的做到这个境界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自己要做到“无加诸人”,还要有足够宽广的胸怀,当别人“加诸我”的时候隐忍不发,不锱铢必较,要有足够的自控力,能够约束自己在受到攻击时也能“无加诸人”。

【附注】

加:凌驾,欺侮。

 5.12《论语·公冶长》“无加诸我,无加诸人”.mp3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释意】

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能听得到(能听明白);老师关于天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难以领悟)。”

【感悟】

在古代,“天道”一般是指自然与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性”,本性,天性。为什么从孔子那里听不到呢?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命运和仁德。(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第九》9.1)孔子认为做好自己,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子路问他“鬼神”和“生死”之事,他很生气,斥责子路——你连人都做不好,还有闲心管鬼神的事?你连活着都没搞明白,还有闲心关心死亡之后的事?由此可见,要想在孔子那里学到一般人眼中的“天性”与“天道”,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5.13《论语·公冶长》“性与天道不可闻”.mp3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释意】

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感悟】

子路虽然鲁莽,但他是一个注重学以致用的人。现在,许多人读书学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贪多”的现象,想要“博学多闻”是好现象,但怎么让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贪多”的结果无疑就是“嚼不烂”,“嚼不烂”就会“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就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精神的“血液”。或许,这也就是许多人读了许多书,却没有什么改变的原因吧!怀敬畏之心求学,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是上上之策。

 5.14《论语·公冶长》“子路有闻”.mp3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意】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灵活,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是非常恰当的)。”

【感悟】

一般而言,聪明的人是不大好学的,他们往往以为自己的天生聪慧,学东西比人家快,便懒得去刻苦用功。尤其我们现代人,更容易犯这个毛病,好像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也就半瓶子醋。这还不算最重要的,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地位越高,好像也随之而越高深了,这是很可笑的。既然感觉自己的学问已经很深了,便唯我独尊,不屑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咨询求教。人贵有自知之明,即使自己学识渊博,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个诸葛亮呢!以“能”问于“不能”,作为参考,这才能够集思广益。由此可知,孔文子的“文”名副其实,值得学习。

【附注】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死后谥号“文”。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的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5.15《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mp3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释意】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貌庄严态度恭敬;他对待上级(安排的工作)认真负责;他教养人民能够有所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义。”

【感悟】

子产是春秋时的名相,他帮助君王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在孔子眼里,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完全是因为他是一个君子,他身上具有“君子之道”——严于律己,勤于政事,惠以待人,用人有道。若为政者,皆学子产,何愁人心不服?何愁国家不兴?

【附注】

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春秋时郑国的贤相,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郑国地处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子产时常周旋于其间,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自己的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

 5.16《论语公冶长》“子产的君子之道”.mp3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释意】

孔子说:“齐国名相晏子,善于与人交往,相处时间越长,人们就越敬仰他。”

【感悟】

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交往过密、距离过近,不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交言不交心,也不好。“近之则狎,远之则怨”,适当的距离产生美,“度”的把握是其中的关键。这个“度”,或许只能在不断的交往与试探中来调整、把握。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应该是这个道理吧!

如果想交到知心的朋友,一定要以诚相待。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敬重。这种敬重就像陈年老酒一样,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才会变得越来越浓,越来越香。

【附注】

晏婴,字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力谏景公轻赋省刑。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富有灵活性,坚持原则,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5.17《论语·公冶长》“晏婴可交”.mp3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zhì)也。”

【释意】

孔子说:“臧文仲蓄养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了水草的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聪明的呢?

【感悟】 

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智者”,但他不拘礼节,行为乖张,我行我素。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智”。无论有多么聪明,都要记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无论有多么有权有势有能耐,人都不要忘记了自己是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附注】

臧文仲:臧孙氏,名辰,谥文仲,春秋时鲁国正卿、执政。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其博学广知而不拘常礼,思想较为开明进步,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臧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的时候,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充分显示出了其军事及外交方面的才能。

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因“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人们把大龟叫做蔡。

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5.18《论语·公冶长》“文仲居蔡”.mp3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释意】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出仕做令尹,没有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恼怒的颜色。自己旧日里做令尹时的政令,一定要交代给新的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是忠诚的。”(子张)又问道:“他的行为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够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齐国大夫)杀掉齐庄公,陈文子(齐国大夫)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了崔杼。到了别的国家的时候,就说:‘(执政者)像我国崔杼一样。’又离开了那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执政者)像我国的崔杼一样啊。’又离开了那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很清高啊!”(子张)又问道:“他的行为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感悟】

对于“仁”的标准,孔子是真的不知道吗?在孔子心目中的六大仁人(柳下惠、泰伯、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个人品德非常高尚之外,还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像这一则中的楚国令尹子文和齐国大夫陈文子,一个忠君爱国,一个洁身自好,在个人修养方面做得都比较好了。但孔子认为他们虽已是难能可贵,但做得还欠火候,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

【附注】

子文:楚国宰相(令尹),斗谷於(wū)莬(tú).

崔子:齐国大夫崔杼,齐棠公死后,娶其妻,后齐庄公与棠姜私通,惹崔忌恨在心,崔杼侍人贾举,伏甲士数十人杀齐庄公。

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

崔杼事略:东郭姜原嫁给齐棠公。棠公死后,崔杼在吊唁棠公时发现东郭姜美貌,要娶她为妻。东郭姜的兄弟东郭偃因为崔杼也姓姜,是齐丁公的后代,表示过反对。但是崔杼还是娶东郭姜为妻。前548年齐庄公与棠姜私通,被崔杼杀死,另立齐景公。东郭姜生子崔明,崔杼立他为继承人。前546年,崔杼前妻之子崔成、崔强,在庆封怂恿下,杀死东郭姜和棠公之子棠无咎、东郭偃。庆封再杀崔成、崔强,东郭姜自杀。崔杼见家破人亡,也绝望自杀。崔明逃到鲁国。

 5.19《论语·公冶长》“子张问仁”.mp3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释意】

季文子做每件事都要翻来覆去地考虑许多次才付诸行动。孔子听说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释意】

做什么事情,都要多想一想,这是对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要想得太多了。前怕狼后怕虎,考虑得过多,会成为行动的绊脚石。那孔子所说的“想两次”是什么意思呢?我想,无非就是考虑两个方面——利和弊或者是得与失。做事之前,权衡利弊,比较得失,利大于弊,得大于失,可行;弊大于利,失大于得,可止。

【附注】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

5.20《论语·公冶长》”三思而后行“.mp3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zhì);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释意】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呀!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聪明得不得了;如果国家混乱,他便装傻。也许他的聪明别人能赶得上,但是他装傻的本事,别人就赶不上了。”

【感悟】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仅是说要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做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说什么不做什么。有人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所以,郑板桥感慨“难得糊涂”!知而不言,笑而不语,“难得糊涂”,实为一种超人的智慧,一种人生的至境!

【附注】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释意】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高大得很(不切实际),文采斐然,我不知道怎样去教导他们。”

【感悟】

志存高远,步起脚下。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一定不会“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空有远大的志向;滔滔不绝,看似文采斐然,出口成章。实则志大才疏。谦虚一点还好,如果再顽固不化,听不进别人的建议,那真的是“不知所以裁之”。

  5.21-22《论语·公冶长》“宁武子愚不可及+吾党小子狂简”.mp3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释意】

孔子说:“伯夷和叔齐这两兄弟从来不记念别人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了。”

【感悟】

往事,特别是不爽的事情,就像日历一样能不翻就不要翻了!“不念旧恶”之人才不会惹来更多的“恶”,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伯夷、叔齐嘴上说“不念旧恶”,却对武王伐纣耿耿于怀,“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可见,说说容易,做到难啊!

【附注】

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了,互相让位,都逃到了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讨伐商纣,他们拦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在首阳山。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释意】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很直爽啊?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一点,转给别人。”

【感悟】

乐于助人是一个好品质,但也要量力而行。如果实在做不到,应该据实相告,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借花献佛虽好,但总有一天要面对“花”的主人,有借就会有还的时候。做事不要死脑筋,要学会以“直”相待——否则,就会像微生高一样落得个淹死桥下的悲剧。

【附注】

微生高:《庄子》《战国策》都有尾生高守信的故事。他与女子相约桥下,女子久未到来,他一直等待,水涨了都不走,最后淹死于桥下。许多人认为“尾生高”就是“微生高”。

 5.23-24《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微生高不直”.mp3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释意】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感悟】

孔子对“巧言令色”的人一直没有什么好感,认为这样的人“鲜矣仁”!孔子一贯提倡做人要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我们要敬而远之,以与这样的人为友为耻。

【附注】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释意】

颜渊、子路陪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使朋友之间互相信任,使年轻人得到众人的关怀。”

【感悟】

人各有志,鸿鹄之志当然令人景仰,燕雀之思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人活在世上,总得有点想法,有点奔头,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间,总不能再赤裸裸地离开这个世界吧?总要为这个世界,为身边的朋友留下一点点想头,使自己不白活这一回。做好自己,惠及亲友,何乐而不为?

【附注】

古代的“侍”、“侍坐”、“侍侧”有所不同。“侍”,孔子坐着,弟子站着;“侍坐”孔子和弟子都坐着;“侍侧”,孔子坐着,弟子或坐或站。

 5.25-26《论语·公冶长》:“和左丘明共耻之”+“师徒言志”.mp3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內自讼者也。”

【释意】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人呢!”

【感悟】

自责,或者自省,是一种美德。可是,这样的美德却越来越少见了。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把自己的责任由大化小,由小化了。敢于以身作责,勇于担当的人太少了。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的是常人,知错就改的即是圣人。放眼世间,文过饰非者多,知错不改者众,闻过则喜者寡。怎样面对自己的过错,是衡量一个人的一把尺子。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诚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释意】

孔子说:“就算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也会有像我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但他们可能不会像我这样热爱读书学习罢了。”

【感悟】

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做个好人的人比比皆是,忠厚朴实、诚实守信的人并不少见,但是热爱读书学习的人并不多。做个好人,是为人处事之本;终身学习,是成人达己之道。诚实守信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也是人活世上必备的素养。可如果一个人只是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而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做一个”好人”罢了。

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做一个学而不厌、正直善良的好老师,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5.27-28《论语·公冶长》“自讼者少”+“好学者少”.mp3

相关链接:

1、跟着勇哥学《论语》:《学而第一》文字版+语音版

2、跟着勇哥学《论语》:《为政第二》文字版+语音版

3、跟着勇哥学《论语》:《八佾篇第三》文字版+语音版

4、跟着勇哥学《论语》:《里仁第四》文字版+语音版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