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本一体,松从紧中求!
在传统上,一般而言要先练习三年拳架,才能开始练太极推手,尔后进入散手、技击的实际运用阶段。却少有人提及,在练习拳架之前,要先练习三年桩功,达到周身一体之后,才能进入拳架的练习。
一开始就习练拳架,大部分人的协调性并未能做到全身高度统一,也无法做到上下相随,所以一旦每个动作运动起来,顾此失彼、节节松懈,只知太极拳要放松,要么即追求发劲,要么有人追求内气运行,云云。
殊不知,内家拳在启动架子之后,其核心是要找到“里开外合”、“外紧内松”、“筋骨拧长”的合理途径,通过拉长大筋、改造骨架、贯通气血、充实内气,从而达到不动之动,不空之空,一举动刚柔皆能相济的境界。
所以一开始不要讲什么内气和虚无的境界,第一步阶梯是要通过有形的训练手段,才能进入无形抽象的意气训练。
在站桩中,首先就是要找出六合劲,六合劲进阶后找全身虚实配合的“整劲”。
通常,人的前后方向发力较为容易,所以在桩功里面,在做好松肩坠肘的基础上,手指的末梢神经要用意尽量往前延伸(穿透),而背部脊椎骨则要整体往后靠,身体如要运动,也是象虫子一样慢慢蠕动。森林里的熊在冬天晒太阳的时候,也是靠在树上缓缓的蹭它的背!
如此稍待,找到前后的抻拉之劲后,保持住这种劲力,腋窝稍稍虚开,肩胛骨微微打开、放松,此后两肘略往外有外撑之意,且两腹股沟、两膝盖在放松的情况下用意往外抻,找到左右抻开的横向力。
松肩不是一味的放松,有时候肩要有“缩”的意,或者“扣”意,如此训练,肩胛骨渐渐能受意识支配,才能开合和下沉。
在找到前后、左右劲路的同时,要以涌泉穴、膝盖找找头顶的百会穴,微收下颌,膝盖往头顶一找才能避免上半身的重量压在两膝上,才能“虚领顶劲”,这样上下既有了松沉劲,又有了直向的反弹劲。
做足前后、左右、上下之后,待全身觉得呼吸自然、舒适平衡后,就要打破这种平衡,在基本能正常呼吸的情况下将全身末梢的手指、脚趾、发梢及后背等慢慢往外膨胀,待达到了自己的极限,全身又慢慢放松。如此往返循环,全身的肌肉群、筋腱、骨骼就会慢慢的形成协调性,特别是筋腱在缓慢的锻炼中得到渐次拉长。事实上很多“大师”都不愿意公开拉筋的秘密,筋长一寸,劲力至少要增长一倍。传统的八卦掌在练习时,全身是要“拧”着转的,就是要通过“拧”劲把全身的筋骨拔长。大家看牛、虎、马的力量为何巨大?就因为他们的筋骨强健啊!
筋拉长、变粗的同时,微细血管和循环系统也得到了按摩、贯通,气血一旦贯通,骨髓的密度就会加大。所以,外表的肌肉练柔软了,但是内部的骨密度变大了,这就是太极拳的“绵里裹铁”,拿手碰你一下你就受不了了,因为我内部筋强骨壮!这就像中国古时候的铜钱,外圆内方。
非但如此,筋骨、皮肉在产生变化的同时,通过传统站桩、单操手的训练,五脏六腑也得到了适度的按摩和训练,加上慢慢还会出现皮肤的呼吸、体呼吸,人的先天元气就充实饱满起来了。
有了上述的基础后,在空间上的斜45度,乃至360度的合劲就能慢慢体会出来。找到这些感觉之后,就可以进行一些缓慢的动步训练了,譬如“槐虫步”、“猫步”、“蛇行步”等,也可以盘八卦圈。
在“动步”的初级阶段,要找到同手、同脚(同肩、同胯)的协调性和同步性,这就是顺步;再慢慢找到斜向的肩、胯的协调同步性(拗步),由此再熟练就形成了一动无有不动,将全身的重量带上去,腿轻轻一蹬全身的质量和重心就送到了手指末梢,这就是形意拳讲的“消息全凭后腿蹬”,太极拳其实也是同理。
拉长了肩、背、肘、手的筋,才能做到松肩,松肩某种意义是为了“身动手不动”,手是两扇门,通过肩关节的脱开,身体能在瞬间改变方向弹射出去,以重心和重量来打人,这是后发先至。
而拉长了腰圈带脉、大腿、踝关节的筋,才能使腹股沟和膝盖松开,把承受的力量一节节松沉到地上去。此时手上(或上身)受到的力量即可瞬间从胸背、腰胯放松到脚底去,再加上神意的指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的效果。
所以,有筋骨皮才有精气神,有紧才有松,有刚才有柔,这要道出内家拳的重大发现——“刚柔本一体,松从紧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