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开始,身体中的元气又开启新一轮周流。

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村庄去找吃的,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有一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说,他有办法除掉夕。他让大家多砍些竹节带着,在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子夜,夕来了。那个聪明的孩子让大家往火堆里扔碎竹节,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吓得夕掉头鼠窜。
从此,每年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都齐聚一堂,放爆竹,贴门联,一起守岁。等到天亮,彼此走亲访友,相互问候与祝福。
这些当然都是民间的传说故事,但是除夕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是古人的节日,也是身体各方面的气息重启的重要时刻。古人很重视这一节日,道家也认为这是一年的气运重新启动的时节,要充分调动身体的气机。
何为元气?
夫气者,神明之器,清浊之宗。处玄则天清,在人则身存。夫死生亏盈,盖顺乎摄御之间也。
而所谓元气,是华夏的一种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通“原”,“始也”《说文》
元,指天地万物之本源。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
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
风水术认为: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到有,气是本源,它分化出阴阳,又分出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而与此同时,西方世界早期的朴素哲学思想中,也有哲学家提出世界的本源是气,分离了精气和墟气。

日月服气法

日月服气法,属于子部的云笈七籤(通签),日月星辰部。
服体内之气,正如孙思邈在《存神炼息铭》中所说:'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具,自然饱矣。''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
这个方法,一般是先将体内浊气吐出,在吐气欲止时,带动体内元气上升至喉间,然后一口咽下,此体内随呼气上升欲出之气,即称为内元气。
而服内元气的关键,在于咽气,并以三连咽为高水平。
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中就指出:“一闭口三连咽止。干咽号曰‘云行’,湿咽取口中津液谓之‘雨施’。初服气之人气未流行,每一咽则旋行之,不可遽至三连咽也。候气通畅然渐渐加之,直至于小成也。”
至于服体外之气,则讲究以多入少出为要,例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中有'服三五七九气法':
慢慢地以鼻吸气三次,然后用口深深地吐气一次,如此三气法久熟。
然后再用鼻子吸气五次,并深深地吐出,五气法久熟。
然后再行七气法,以鼻引七气口吐一死气。
七气久之再行九气法,鼻纳九气口吐一死气。
久久行之,最后将三五七九合并为二十四气,即二十四咽而一吐之,直至九九八十一咽而一吐之。
这种方法初上手十分容易,但要修炼到“九九八十一咽而一吐之”的境界,想来是极难的。

日月精华法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不必像服气法那样,由口、鼻而入于胃中或肺中,而是离开呼吸及消化系统,直接以经脉、关窍等学说为基础。
日月精华法,可对日月而坐,存想日月精华吸入头顶百会穴,沿任脉降至丹田,再由督脉升至泥丸宫。
其他如由两手掌劳宫穴采松柏树木之气,用两足心涌泉穴采山川大地之气,以眉心印堂穴或祖窍穴感召虚空中先天一炁等。
这些是比较高明而玄妙的功夫。均是道家并不外传之绝密功夫。
新年伊始,元气周流。希望大家可以濡养身体和精神的根基之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