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医拔罐是怎么样的?

拔火罐法又名“火罐气”,古称“角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的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使罐吸附于皮肤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关注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牡痔居竅旁……以小角角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说:“以牛角制罐,作为外科吸脓血之用,故称‘角法’和‘吸筒疗法’”。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火罐气”说:“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

后世医家在不断扩大治疗范围,使拔火罐法应用临床各种疾病,成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拔火罐法的作用

拔火罐法,作用于皮部“络脉”,如《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又“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这说明外邪由皮部、浮络、络脉、经脉入侵人体而致病。故拔火罐法可通过局部的络脉、经脉和腧穴的良性刺激而起到治疗作用。

拔火罐适应范围很广泛,由于拔火罐面积大,包括腧穴、络脉的治疗作用,临床各科均可应用。

正确使用“拔罐法”,其主要作用可有以下几点:温经通络、疏风散寒、祛除湿邪、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清热泻火、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平衡阴阳。

拔火罐的常用方法

《素问·调经论篇》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所以拔火罐也要依据“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

临床根据病情或病变部位,选取不同大小的透明玻璃罐,采用闪火法,辨别虚实运用补泻法进行施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留罐

又称坐罐。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皮肤可出现潮红、瘀血等,一般留罐时间为5~15分钟;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及疑难病症。

虚证:选用适宜中、小火罐,或用大火罐疏排法,火罐吸拔力要小,留罐时间稍短,为补法。

实证:选用大火罐,多罐密排法,火罐吸拔力要大,留罐时间稍长,要达到一定的刺激量,为泻法。

二、走罐

又称推罐。

选用适宜的玻璃火罐,罐口较厚、光滑,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一层滑润油脂,也可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液或红花油等,将火罐吸到皮肤后,以手握住罐底部,再反复上下或左右推位移动,至皮肤潮红为止。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胸部可选择小口径火罐顺应胁肋骨方向推位移动。

虚证:顺经走罐。以火力小,轻吸快推刺激量较小,同部皮肤出现潮红即可,为补法。

实证:逆经走罐。以火力大,重吸缓拉刺激量较大,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罐痧,为泻法。

此法既有拔火罐的作用,随之罐痧的出现又兼有刮痧的效果,增强拔罐对机体的刺激量。

适用于气血瘀滞、火毒内蕴、脏腑病证、顽固性失眠、风寒湿痹等症。

三、刺络拔罐

刺络出血与拔火罐相结合的拔罐法,临床较为常用,适用范围广泛。

先将选定的穴位或部位,用粗毫针或三棱针轻微点破皮肤(络脉)出血,接着在出血处拔火罐,视出血量多少,可留罐5~15分钟。

虚证:轻刺(孙络)皮肤红润,或稍见血点状。以火力缓,吸附力轻,罐内稍微出血,皮肤潮红即可,为补法。

实证:根据病情,采用中刺以轻微出血,或重刺点状出血为度。以火力大,吸附力紧,每个罐内出血量约1ml左右,病情重者出血量可以多些,为泻法。

刺络拔罐,可疏通经络中瘀滞及气血不畅,清热泻火,祛邪解毒,调整脏腑功能和虚实夹杂之证,使壅滞等有害病邪毒素“邪出有路”。

四、闪罐

选取穴位或部位,将火罐吸附皮肤后,立即拔起,如此反复多次地吸住拔起、拔起吸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出现罐痧为止。

虚证:火力小,罐口吸附力轻,反复多次吸拔,使局部微红或潮红即可,为补法。

实证:火力大,罐口吸附力紧,反复多次吸拔,使局部紫红或出现罐痧即可,为泻法。

闪罐吸拔时,通过局部络脉或穴位一紧一松的反复热刺澈,可通畅脉络、运行气血、调节虚实、平衡阴阳。

适用于风寒湿痹,局部疼痛、皮肤麻木、功能减退的虚证及不宜留罐的病人。

五、针罐

又称留针拔罐,是用毫针刺入一定穴位或部位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上火罐,待火罐留到一定时间,将罐起下,然后将毫针起出。

操作时注意针柄不宜太长,以免碰触罐底使针刺过深,对胸背部要慎用,因拔罐时易使针体深度改变,避免发生意外。

补泻法可根据火力大小、皮肤颜色深浅、留罐时间长短而定。此法具有针与拔火罐双重作用,适用于顽固性疼痛、风寒湿痹等

拔火罐法的皮肤病态反应

在拔火罐过程中,或起罐后,罐口内局部皮肤多出现潮红、紫红、紫黑、水疱等,属于正常病态反应,一般在3~5天后可自然消退,其主要病态反应有以下几种:

一、拔火罐局部皮肤出现鲜红颜色,多为风邪初期侵袭络脉,外邪滞留于经外皮部浮络之中,或者阴虚表现。

二、拔火罐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多为寒邪;紫黑色为气滞血瘀之征;若紫黑色且见有斑块,为火毒、实热证、寒凝血瘀等。

三、罐口内皮肤微有发痒为风邪;若罐内出现水气或水珠者,多为湿邪盛。

四、罐口内皮肤不变颜色,或者发白不温,多为虚寒。

五、在留罐时,若皮肤出现发痒刺痛感觉,可能即将出现水疱,或者体内风寒湿邪气盛。需要详细观察罐内皮肤情况,留罐时间可稍短。

六、拔罐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多为寒湿邪气盛,或者火毒。

有的拔罐3~5分钟即出现水疱,多为体内有火毒或湿气盛,或络脉湿邪溢满,或因卫气不固

一般反复拔几次火罐,待病情好转,可不再出现水疱。

若火力过大罐口吸附力紧易出现水疱;留罐时间过长易出现水疱;但无病则很少或不出现水疱。

大的水疱可用针刺破放出液体,小水疱可以自然吸收,一般不易感染。

水疱内液体颜色清淡而透明者,为寒湿盛;颜色黄者,为湿热盛;颜色紫暗者,为气滞血瘀。拔火罐出现水疱的作用类似于直接灸法,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不同,罐内局部皮肤出现不同的病态反应。因此,掌握好拔火罐的补泻法和一定的刺激量,可提高临床疗效。

(0)

相关推荐

  • 【健康养生】拔火罐要避免6个认知误区!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山西省中医院 马荣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拔火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和温热作用的基础上.很多人都特别喜欢拔火罐,不管什么病都想拔 ...

  • 拔火罐认知误区

    拔火罐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拔火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和温热作用的基础上.不管什么病都想拔个火罐,是错误的.下面是常见的拔火罐6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并非所有人都能拔火罐.因为拔火 ...

  • 中医专家发出警示:拔火罐虽然是一种独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是随意拔的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拔火罐是建立在负压和温热作用的基础上.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特.行之有效的治疗 ...

  • 中医拔罐、走罐的诀窍与诊断

    肺区罐斑: 1.起罐时两侧出现紫红色斑点是支气管炎. 2.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是肺热,有口渴.胸痛.等症状. 3.起罐时出现小片疹子时,是呼吸道有炎症,如咽炎.鼻炎等. 4.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扁条腺炎 ...

  • 学习中医拔罐得到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医术理论,有一套自己的体系.是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人体的疾病.心肝脾肺肾是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而起作用的整体.一个内脏出现问题,必定会影响到其它的内脏,而表现岀来的病证确会把真正的病因隐藏起 ...

  • 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拔罐!

    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的运用应详审病情后严格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真正的"拔罐法"绝非街头霓虹灯闪烁中的那个"中医拔罐".特推此文以示警醒. 拔火罐法又名" ...

  • 中医拔罐、走罐,的诀窍与诊断

    肺区罐斑: 1.起罐时两侧出现紫红色斑点是支气管炎. 2.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是肺热,有口渴.胸痛.等症状. 3.起罐时出现小片疹子时,是呼吸道有炎症,如咽炎.鼻炎等. 4.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扁条腺炎 ...

  • 了解下真正的—-中医拔罐

    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的运用应详审病情后严格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真正的"拔罐法"绝非街头霓虹灯闪烁中的那个"中医拔罐".特推此文以示警醒. 拔火罐法又名" ...

  • 真正的中医拔罐

    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的运用应详审病情后严格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真正的"拔罐法"绝非街头霓虹灯闪烁中的那个"中医拔罐".特推此文以示警醒. 拔火罐法又名" ...

  • 真正的中医 “ 拔罐法 ” 是怎样的?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牡痔居竅旁--以小角角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说:"以牛角制罐,作为外科吸脓血之用,故称'角法' ...

  • 中医拔罐诀窍多,确保拔罐安全的4大步骤,了解清楚事半功倍!

    拔罐看似简单,也是大有讲究的,拔罐必须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否则便很容易"引火烧身"了.如何确保拔罐安全?专家提示要做足以下4个步骤: 一看 首先,拔罐前要先行评估,看患者 ...

  • 这才是最正确的中医拔罐!

    -- 以下是正文 -- 拔火罐法又名"火罐气",古称"角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的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使罐吸附于皮肤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疗 ...

  • 被玩坏的“中医拔罐”

    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的运用应详审病情后严格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真正的"拔罐法"绝非街头霓虹灯闪烁中的那个"中医拔罐".特推此文以示警醒. 拔火罐法又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