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也有一个好写“日记”的人|诗坛轶事
日记体最近名声大噪,弄得沸沸扬扬的。
其实早在明朝中期,也有一个好写日记的人。这个人更是胆大得要命,他居然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一次敏感事件,一次明朝最大的“国耻”:明英宗被俘的土木堡之战。而且,这家伙直接记载了明朝军队吃空饷的事实,言之凿凿地说吃空饷率快占一半了,根本不顾朱祁镇的面子和北边强敌的反应。
他叫叶盛,同样是大众传媒中不著名的一个家伙,也许是因为当时没人骂他的原因吧。但是这个人在藏书界、目录学界确是大名鼎鼎。
而且因为他的这个个人爱好——写日记,也的确在正史之外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很多调料。
他的日记很有特点:无所不包、全景记录。
叶盛是江苏人,那一带的人在明朝中后期确实差一点把中国在一个三岔路口带向另外一条路上去,可惜最后是眼见着地中海北岸实现了那些跳跃和启蒙。苏州只在文艺复兴的卧榻上大梦刚要觉,就被谁就给一棒子打晕了。
虽说没有实现本该实现的大复兴,可是这种优良传统还是在民间延续着,比如当代的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顾廷龙,也是那一带长大的人。
现在回到叶盛的那篇敏感日记的内情。
朱祁镇出门操练前,还真是不太了解也先可汗,自打他的六世祖靠着徐达、常遇春这些猛人把元顺帝逐出北京后,在南方的那个“元朝”算是消亡了,可是辽阔的草原上,对元朝自己来说,只是失掉了南部领土,被史家称为“北元”的政权一直存在,而且幅员辽阔。在也先可汗的极盛时期,势力东抵朝鲜,西达中亚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 从地图上看怎么看都觉得不算小。
可惜这么大面积上,能够体现物质生活水平的物资却很匮乏。
到了也先这个时候,明朝的长春真人、也是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在画了一大堆画、斗了一阵子蛐蛐之后以37岁的英年早逝了,把皇位让给自己的长子朱祁镇。朱祁镇打小儿就跟着爷爷朱棣东打西打,可能是内心有一个将军梦,特别喜欢像爷爷那样东征西战,然后骑大马立于高岗之上,看着匍匐发抖的俘虏们。
他觉得这才是男人的威风,比太医的春药都顶用。
可是问题是那些年的冬天一年比一年冷,冷得也先都快受不了了。
如果在夏天,草原上野花一片,用海子的诗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还远。一连几场雨之后,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海子,就是小湖泊,它们像珍珠一样洒落在草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谁都想作诗、谈恋爱。
但是一到了9月份,着急的地方就开始飘雪了。
本来北方的冬天就是个一出门就冻掉下巴的地方,有传言说一边撒尿一边手里还要拿个棍子,免得瞬间变成雪雕。
有点“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也先,特别想用自己的闲散物资,比如牛马羊和牛羊皮与明朝交换点冬天吃的东西和保暖的衣服什么的,可是你知道,大明在这个时候还是奉行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不管邻居死活的心态,坚决不跟也先交换,冻死你更好。
这样也先就毛了,跟你换你不换,那就只好打你,只好抢了。
这就被叶盛给从一个侧面记下来了。
这个记日记抹黑国家的叶盛,他自小就有记日记的习惯,事无巨细。据说他每到一地,必先叫两个书童支开摊子,看书写日记,记下一路的见闻。叶盛的一生好像是专为记日记的定制款,他漂泊不定,多处为官,到处公干,是以他的《水东日记》后来成了研究明朝那段时间的重要参考资料。
叶盛应该受到诟病的是,他不厌其烦地记录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战时,还是一名体制内军籍人士,授兵科给事中。当然,要不是明英宗当了俘虏,他如实记录这次吃空饷的丑闻也是分内之事,他相当于替皇帝监视军队的监察人员。
很多人说起也先一点也不同情他的饥寒交迫,总以为他喜欢大冷天地打仗。做个比喻,假如今天谁把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给堵住,不让做生意的人开船往来,估计也得挨揍。
明英宗那会儿的情况跟这个相似。
土木堡实际上是一个山口,也是一个风口,冬天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有一部分从这个口子向华北输送寒冷。
早先在平常天好的时候,这里曾经是天南地北客商交换产品的地方。现在到饭店里点菜,有鲍鱼口蘑筒骨汤或者蚝油口蘑滑肉片,那口蘑其实是现在内蒙古辉腾锡勒草原的一种悠扬的蘑菇,是听民歌长大的,由于这种蘑菇一直都是在张家口买卖,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它就产在张家口,简称口蘑。
这么好的地儿到了明朝,不仅把大门关得死死的,还布下比蘑菇还多的士兵,宁是不让人做买卖。
当然,叶盛除了土木堡战斗之外,写的更多的是家长里短,比如哪家印书坊的书籍质量太差了,南方的哪种水果好吃啊,各地的品酒仪式啊等等。这种婆婆妈妈的写法还真不比那些所谓大家对后世用处小,除了《金瓶梅》,这么细致展现明中后期的生活,又这么啰嗦的人还真不多。
叶盛是读书狂也是抄书狂,每至一地,必携抄书者跟随。每抄一书,用官印识于卷端。渐渐地他就成了精品藏书家,有人统计他藏书4600多种,22700多卷,以多精本、秘本见称。
比如,他手抄李清照的第一任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30卷,无形中为后来的考古学做了贡献
而且,他的家教也特别好,孩子们一路下来也都听话。这使得其藏书经后裔们精心保护,逾二百年尚保藏完好。不像现在的一些人,老子前脚刚离开世界,他生前的藏书就整捆整捆进了废品收购站。
叶盛不以诗词见长,可能也写过几首,找不到,所以这里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