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籍三国九大名臣:晋中市三人,临汾市二人,运城市四人
汉末三国时期的山西省位于并州刺史部,是人才辈出之地。据统计,这一时期隶属于山西省的名人共有六十位。其中,武将三十二位,文臣二十八位。前文介绍了山西省籍的三国六大名将,本文要介绍的则是这一时期的九大名臣。按照如今的籍贯划分,这七人中有三位是晋中市籍,两位是临汾市籍,四位是运城市籍。
晋中市籍的三位三国名臣分别为王允、温恢和孙资。王允的事迹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早年步入仕途,在汉末朝廷官至司徒。董卓专权期间,王允利用自己与吕布的州里关系,成功将其策反,最终于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诛杀董卓,令摇摇欲坠的东汉皇朝得到了喘息之机,这也使得王允成为汉末名臣。不过,在如何对待董卓残余势力的问题上,王允出现重大失误,令李傕、郭汜等董卓残余势力走投无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最终,经过十天的战斗,长安城失陷,汉献帝沦为李傕等人的傀儡,汉末皇朝也失去了最后一次复兴的机会。在长安之战中,王允被俘,最终遭到杀害。
第二位晋中市籍三国名臣名叫温恢,是曹魏早期的著名廉吏。温恢历任廪丘县长、鄢陵县令、广川县令、彭城相、鲁国相、扬州刺史、魏郡太守、护羌校尉、凉州刺史等职,以勤政爱民、善于处理同僚关系著称。
第三位晋中市籍名臣名叫孙资,历经四朝,是曹魏帝国重臣。从曹操时期开始,孙资一直执掌朝中日常事务,位高权重,对于曹魏帝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是魏晋嬗代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正是他在魏明帝曹睿临终之际强迫曹睿答应让司马懿辅佐新君,才有了后来的高平陵之变及曹爽的倒台。
两位临汾市籍的名臣分别为贾逵与贾充父子。父子二人均为曹魏集团效力,曾在曹魏重要的历史时刻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后,曹魏国内局势一度大乱,曹丕能否顺利即位也变得扑朔迷离。关键时刻,贾逵沉着冷静。他不但稳定了洛阳城的局势,同时呵退了企图夺权的曹彰,终于令曹丕顺利登基。贾逵之子贾充的作用与父亲正好相反。正是他在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指使成济、成倅兄弟杀死了曹魏皇帝曹髦,使得魏晋嬗代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他也因此成了西晋的开国元勋。
四位运城市籍的名臣来自两大家族——夏县的卫氏家族和闻喜县的裴氏家族。卫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有两位——卫觊和卫瓘。卫觊的成名在于对于汉末西北、关中割据势力有着清晰、准确的叛乱。正是他及时建议曹操派出官吏前往关中任职,才初步稳定了当地的局势,为后来平定关中、西北地区的叛乱奠定了基础。卫瓘的成名则是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当时,司马昭发动伐蜀之战,而军中的两位主将钟会、邓艾都令司马昭较为忌惮。因此,司马昭任命卫瓘为监军。蜀汉亡国后,卫瓘首先伙同钟会将邓艾治罪,此后又与曹军将领一起杀死了钟会,之后又派人将邓艾杀死,为司马昭消除了隐患。
闻喜县裴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为裴潜和裴秀。裴潜是曹魏中期名臣,历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荆州刺史、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等职,以文武兼备、德高望重著称。裴秀是裴潜之子,是曹魏后期及西晋初期名臣。裴秀不仅文采出众,被誉为儒林文人,谋略水平可堪称一流,曾在平定淮南之乱中为司马昭出谋划策。除此之外,裴秀还开创了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如今的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便是以裴秀命名的。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