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临床应用

发表者:张徽声

一、逍遥散用方心法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薄荷助柴胡调达肝木;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使肝血得补,肝气得疏;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佐以煨姜、甘草和中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则“土疏木荣”。 诸药合用,既疏肝解郁又养血健脾而柔肝,其疏肝的力度虽不及四逆散,健脾的力度不及柴芍六君子汤,但具顺遂肝的曲直之性,药性平和,不伤正气等特点,是恢复肝的体、用功能的常用方,使肝气畅,郁结散,精神爽,逍遥自在,庄子云:“逍遥于天地之间而自得”,故名曰逍遥散,临床应用范围极广。
    本方使用要点:一是广泛用于足厥阴肝经所经过的各脏腑病证,及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相关的病证,包括精神、神经、消化、呼吸、内分泌、泌尿、妇科、眼科等多个系统的疾病。二是无论何种病证,一定要符合肝气郁结之证,肝郁日久必损及脾,脾运化失施,可导致肝血虚,所以:“肝郁”和“血虚”是逍遥散应用的基础。如症见两胁作胀,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虚等。三是临床化裁是提高疗效的灵魂,患者个体不同,所表现的证候有差异,临床组方就应对症加减,灵活掌握,这样才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二、典型病案举例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案
    患者马某,女,23岁,2008年12月11日初诊。主诉:右胁隐痛、纳差、乏力半月。患者于7年前体检时发现两对半异常,示乙肝大三阳,肝功正常,无不适症状,未予治疗,此后定期监测肝功均正常。近半年休息欠佳,并于半月以来时有肝区隐痛,乃于今日复查肝功示:ALT 94 U/L ,AST 46U/L,两对半示HBsAg(+) 、HBeAg(+)、 HBcAb(+)。现症:右胁隐痛,食纳欠佳,二便正常,舌尖偏红,舌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胁痛,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健脾,养血活血,清热解毒。处方:逍遥散加减。柴胡10g ,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郁金15g,赤芍15g,丹参15g,蒲公英15g,白茅根15g,金钱草15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2009年1月15日二诊:服药10剂后,右胁痛显著减轻,精神转佳,食欲增加,舌尖红苔薄白,脉正常,今日生化检查:TP79.7g/L,Alb49.3g/L,Glo30.4g/L,ALT40U/L, AST29U/L ,TBIL17.3umol/L,DBIL9.4 umol/L。继续守方守法以善其后,用上方加减。处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郁金15g,赤芍15g,丹参15g,白茅根15g,白花蛇舌草15g,薄公英15g,车前子15g,甘草3g。
    按;本案诊断为慢性肝炎轻症。湿热疫毒隐伏体内是慢性肝炎的始动因素,湿热阻遏气机,使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故时有右胁隐痛,久郁必致肝血亦受损伤,而肝血不足又使肝郁经久不愈。肝病传脾,木郁克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故见精神疲惫,食纳欠佳,脉沉细等;又气滞日久可致血瘀,瘀血阻滞又加重气滞;舌质偏红,为虚中夹热象。基于以上病机,设疏肝健脾,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治法,用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补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配白术、茯苓补中健脾,培土以荣木为辅,赤芍、丹参、郁金养血活血,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白茅根、车前子、金钱草清热除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脾虚得运,湿热得清,瘀血得散,恢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
    2、桥本氏甲状腺炎案
    患者钱某,女,28岁,2005年5月11日初诊,主诉:发现颈部肿大5月,伴乏力、失眠1月。1周前曾在某地血清学检查示:T3、T4正常,TgAb、TSH增高,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不愿服激素类药物而要求中药治疗,现症见:颈前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韧无结节,怕热,多汗,纳食正常,舌质淡红,薄苔,脉弦细数。中医诊断:瘿病,肝郁痰结化火证,治疏肝理气,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方用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处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丹皮10g,玄参15g,麦冬15g,夏枯草15g,浙贝母12g,瓜蒌壳15g,生牡蛎15g,五味子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7剂。
    5月18日二诊:患者出汗减少,睡眠好转,颈部肿块变软,舌脉同前,原方去五味子、麦冬加赤芍15g、丹参15g、王不留行15g,10剂。
    5月25日三诊:病情继续好转,颈部肿块有所减小,上方继进14剂。6月5日四诊:诸症消失,肿块显著缩小,舌淡红,苔薄,脉弦,患者欲返回外地工作。处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玄参15g,麦冬15g,夏枯草15g,浙贝母12g,生牡蛎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甘草5g,连服20剂。1年后后复查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按:肝经由胁肋向上,沿着喉咙后面进入鼻咽部,连于”目系”,故咽部疾病可以归属肝经。本病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而发为甲状腺肿大,痰气郁结化火伤津,而致失眠多汗,病位在肝脾心三脏,属于肝郁脾虚兼心肝阴虚之证,治则应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消瘿为主,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消遥散为主方,合消瘰丸清热化痰、滋阴降火,加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瓜蒌壳清热化痰,五味子、麦冬宁心敛汗,赤芍、丹参、王不留行活血化瘀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滋阴清热,祛痰散瘀,标本兼治之功,又因肾为肝之母,后期加女贞子、菟丝子有调补肝肾以固其本之意。
    3、面部黄褐斑案
    患者陈某,女,38岁,教师,2005年3月14日初诊。主诉:颜面部出现黄褐色斑6月余。现症:颜面颧部及额部散在黄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无鳞屑,面色晦暗,神疲乏力,眠差,纳呆,大便溏,月经期正常,量少,经前期有小腹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诊断:黄褐斑,肝郁脾虚肾虚兼气血瘀滞证。治宜疏肝健脾益肾,行气活血。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5g,陈皮9g,郁金15g,丹参15g,红花10g,赤芍15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白芷10g,甘草3g。上方加减调理1月余,诸症消失,面色渐转光泽,斑块大部分消失。
    按:面部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现代医学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本患者面色晦暗,神疲乏力,纳呆便溏,月经量少,经前期小腹痛,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致,方用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以治其本,加郁金、丹参、红花、赤芍养血活血通利血络以祛斑,党参健脾,菟丝子、女贞子补肝肾调冲任,白芷为引经药,诸药合用使肝郁畅,气血充,气血上荣于头面,而达到润肤和减轻色素的作用。
    4、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案
    患者高某,女,30岁,2003年10月14日初诊。主诉:每次月经前10天左右情绪开始不愉快,心烦易怒,不悲自泣,少寐多梦,少腹胀痛,食少,二便正常,至月经来潮时常伴腰背酸痛,眼睑、四肢微肿,性情更加暴躁,甚至吵闹不休,不能自控,已两年余。月经周期正常,经量适中,现正值月经前期。现症:表情抑郁,面部及眼睑微肿,脉弦细数,舌体胖、质微红,苔薄黄腻。中医诊断:月经前后诸证,证属肝郁脾虚,虚火上扰清窍,治宜疏肝健脾,清热涤痰安神,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生地15g,白术10g,茯苓15g,郁金15g,薄荷10g,香附10g,栀子10g,石菖蒲15g,竹茹10g,合欢皮15g,甘草3g。
    10日14月二诊:月经已来潮,药后烦躁等症均较前明显减轻,面目无浮肿,腰有酸胀感,舌胖微红,苔薄腻,脉弦细。原方去栀子,加菟丝子15g、桑寄生15g,4剂。此后,于经前10天开始服药,持续3-4个月经周期后病症基本消失。
    按:本病属中医“月经前后诸证”范畴,致病与体质禀赋和妇女月经期气血盈亏有关,以性格急躁及内向抑郁的妇女多发。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妇女于行经前,由于血注冲任血海,致使肝血不足,逐使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情志,故见抑郁不乐或急躁易怒等精神异常,肝失调达气机上逆则头昏头痛,气机不畅则胸闷腹胀,肝属木脾属土,肝失疏泄横犯脾土,脾不运化则面目浮肿,肝郁化火,郁火痰结则狂躁不安,不能自制。治疗当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中柴胡、薄荷、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当归、白芍、生地养肝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以调肝,栀子、菖蒲、竹茹清积火、化痰热,制约狂躁,合欢皮安神解郁,甘草调和诸药。肝血又需肾精滋养,故加桑寄生、菟丝子补肾壮腰。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