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不能说端午快乐”,90后被嘲没文化后委屈,端午只能安康?

又是一年端午节了!关于端午文化的讨论,也成了假期里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大概梳理了一下,发现这些天身边的朋友讨论最多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第一:那些关于端午节的老讲究,到底哪些该遵守,哪些不用管?端午节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雏形了,所以方方面面的讲究是非常多的。

挂艾草的绳子该用黑色还是红色、端午节当天该先吃粽子还是先吃饭菜、端午当天出嫁的女儿能不能回娘家,这都是有讲究的。不过,多数人认为如果要按这些讲究来,那过个节可就太累了。

第二:端午节的文化保护问题。早在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端午文化的保护就已经起了大家的重视。既然是要保护好它,那是否应该更注重仪式感?

当大家都在讨论以上两个问题的同时,笔者昨天在朋友圈发现了一个90后同事的抱怨。她写道“凭啥不能说端午快乐”,还配了一个委屈的表情。后来我一问才知,原来她在同事群里发祝福语:祝大家端午快乐。结果却被嘲笑没文化,同事们都告诉她:端午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

真的如同事们所言,端午只能说安康吗?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值得讨论。

一:是谁提出要说“端午安康”的?

笔者第一次看到有人提出,端午要说“安康”不能说“快乐”是在上大学时,当时网上有人发文称有一位名叫杨广宇的非遗专家,称端午节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因为屈原投江等传说其实都是悲伤的。因此,正如清明节一样,端午节大家不能强调快乐的氛围。

后来,经过大伙儿考证才发现根本没有这样一个杨姓专家,也就是说这只是文化炒作而已。情况搞清楚了,但端午悲伤这一说法却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端午安康便用到如今。

二:自古以来端午就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不知大伙儿是否还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是热闹非凡、开开心心地过。村里的男子们组织赛龙舟,女子们则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地包粽子,然后孩子们则扎上五彩绳四处玩闹。这就是记忆中端午节该有的样子。

那么古人的端午节又是如何呢?其实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找到一些端倪。苏轼在端午节写了一首《南歌子·游赏》,描述了宋人过端午节的情形,词云“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扬州的端午是有歌有曲,游人满楼。

而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则更为经典,大家且看它的结尾部分“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也一样是美酒佳肴,连黄鹂都在唱着快乐的歌曲。事实上,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很少有谁在端午节写伤怀之作。

三:为何古人端午不伤心?

古人之所以会把端午当成一个热闹、快乐的节日,是有很多原因的:一来,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最早就是用来祈福的,一般来说祈福的节日都是快乐的;二来,后来虽然与屈原联系起来了,但古人对前人的敬意并不一定会用哭哭啼啼地方式来表达,这一点正如清明节明明是祭祖的日子,但同时它也是踏青的日子一样。

总之,在古人看来,或许对前人最尊敬的方式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因此,端午节在古代根本没有只能祝人家安康,不能祝人家快乐一说。现代人用安康当然可以,但用快乐也在绝对是说得过去的,不用因此就笑话人家没文化。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