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古代中国的先进性:世俗国家
一提起古代中国我们会把她评价为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历史文明最悠久的国家、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等等。这是绝大多数人所共同认可的,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尤其是我们源远流长的文明更是世界的骄傲。那问到古代中国先进在哪里呢?大家会从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等方面举出大量例子来说明。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个比较抽象的角度来看待古代中国的先进性:她是一个世俗国家。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一、国家的世俗化很重要
所谓世俗化国家这个概念其实是来自近代西方国家的转型历史实践,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广义上的世俗国家指的是宗教因素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已经失去了影响力,不再起作用,整个社会完全按照科学、理性的模式来运转。狭义上阐述就是指宗教与国家政权分离,前者基本上不会影响国家政治运作。从这两个解释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世俗国家就是世俗化了的国家(虽然是废话,但是理解了很关键)。
世俗化就意味着人们在思考和处理国家、社会、家庭等问题时是基于人的理性因素(近代以来更多的是基于自然和社会科学)而不是根据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这也是我认为古代中远超西欧中世纪的根本原因。要知道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根本原因就在于宗教统治着整个社会,直到后来经历“人文主义”精神指导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建立、启蒙运动等重大历史改革后西欧国家才基本实现了“世俗化”,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西欧国家后来的“辉煌人生”。所以世俗化的国家很重要,而中国在这方面就很“优秀”了'’
图画《西欧行》
二、对神与宗教的态度体现古代中国人的“世俗精神”
任何文明在她诞生之初都具备了对原始宗教和神灵的崇拜,这点在以前的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有点特殊。我们之前曾经看到的一段经典语录可以从一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当洪水来了,中国人想到的是如何去战胜它,而西方人想到的是救命方舟;当天空出现个洞怎么办?中国的神话故事是女娲补天”。这段话很有意思,它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和自救的精神;同时也在神话故事中体现了一种对神的“美好期待”而不是完全依赖神,“补天”这种事人是不行的。
古人也不是不信鬼神,只是不依赖于鬼神,而是以一种 “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待这些事务。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古人对待神灵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期待。比如“送子观音”、“妈祖文化”。正是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有了一种信仰,这种是发自于内心的自然体会。即使有时候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但依然坚定这种思想。实际上古人在生活中还是通过看大夫,吃药来解决生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祈祷以后就啥都不做了。从这些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的心中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更重要的是基于人在生活中的理性思维,当然也对神灵有一些期待,这种理念也体现出一种包容精神。
妈祖像
至于在宗教因素上古人更是有特点。原始的图腾文化中也有过一些对自然界的崇拜,但还是一样的,那是敬畏自然,期待生活改善的做法。而且更不同的是,崇拜和敬畏祖先是更重要的事,这种事情远远超过了对宗教文化的崇拜。因此宗教这种因素在古人心里面一直以来都不是那么重要,即使是后来外来宗教的传入,大多数人还是更信仰祖先。更不用说本土产生的宗教那简直就是在古代中国人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诞生的,道教所主张的哪些东西一看便知充满了辩证思维和实践色彩。古人对待宗教问题是很包容的,因此不会像西方中世纪那样因为宗教原因去迫害某人,甚至发动宗教战争。
三、古代朝廷:世俗权力远在宗教影响之上
中世纪的欧洲笼罩在“黑暗”大幕之下,整个国家和社会乃至个人都依附于教会势力。他们掌握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乃至文化权力。别说是个人,就连国王也得对教皇教廷卑躬屈膝。总之整个世界处于教权以及其所宣扬的神权统治之下,世俗国家遥不可期。而在古代中国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都是基于世俗理性的制度安排。在中央建立的是君主专制统治模式,任何机构都在皇帝的权威之下。在地方不管具体的制度如何发生变化,但是中央集权式的垂直管理模式是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这点西方国家在中世纪之后才初步达到这个水平。因此得益于这种制度设计,在古代中国最高的权威是君主,而不是教皇或教会,社会的行为准则是法律,而不是宗教教义。这是世俗国家的最典型特点,也就是说古代中国自统一以来就把宗教因素排除在政府决策依据中,宗教领袖也只是大一统君主治下的平民而已。这点和中世纪的欧洲完全相反。
兵马俑,大一统国家的象征
后来宗教慢慢传入中国,包括本土宗教也兴起了。这种东西在某些时期确实是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乃至政治。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以发扬光大,甚至还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封建统治者信仰佛教,修建了寺庙、佛窟等等。但是这种东西也仅仅是被用来维护统治,增强统治能力而已。即使在这个时期也没有说宗教领袖掌握国家大权(当然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特许权,主要是土地的占有),也没有那个君主用宗教教义来取代国家法律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国家政策的决定还是依靠以君主为首的世俗治阶层所做出的,而不是来自宗教团体等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最后。所以总之一句话: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也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国家。
四、儒家思想是世俗理念根本就不是宗教教义
一部分人会把儒家称为儒教,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就算要这样称呼也应该理解为“儒家思想教化”而不是儒家宗教。要理解古代中国的世俗性不得不说明这个问题,因为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只有理解了儒家思想是世俗理性理念而不是宗教思想才能说明古代中国的世俗性。
孔子出游图
儒家思想产生于动荡的时代,它的出现和其他学派的思想一样,是为了给现实社会提供解决方案(在此我们不评价它的主张是否正确)。它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社会、人之间的秩序。现实性是它的根本特性,它因此有了这些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在面对天下诸侯纷争、割据不断的局势下中国思想家就考虑了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在“和”理念的基础上进而得出了“大同”的逻辑思考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和”理念。“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以远”体现“国际”关系的“和”;“仁者爱人、君子和而不同”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和”。所以核心的内容“和、仁、仁政”包括后来的伦理思想,三纲五常理论,君主专制理念都是世俗的。这里面我们看不出什么神的或者宗教那一套教义来。
孔子周游列国
中国人信仰儒家思想,但不会说要到什么地方去祈祷或者忏悔。只需要自己内心根据社会伦理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就行。古代中国也没有什么大大小小的儒家“教堂”之类的东西,就算是供奉孔子等儒家圣人的祠堂那也只是对圣人,实实在在的人的崇敬之情,而不是对不知道的神。这些足以说明儒家思想只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认同的理念,不是什么神秘的宗教教义。
以上说了这么多就是一个核心:古代中国的世俗性。而这种世俗性的国家特点恰好是一种看不见但可以深深体会到的力量和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中国得以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此之久。也正是在这种世俗性之下古代中国诞生了重要的科学、文化、制度文明。反观 西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成为一个世俗国家,打造一个世俗社会。因为只有人依靠人的理性和实践才能改造社会,神和宗教这些东西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