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探讨络病的几个特点【C+】
作者:丁元庆
编辑:兰姣
络病已经成为当代中医临床与理论研究的热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医家所重视,其研究的范围已经涉及到中医临床各科。细细思量,络病研究的形成与深化过程,首先应当归功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先生,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久病入络”首先是对叶氏临床经验的总结,与此同时也奠定了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思考,发现这一络病发病学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络病发病的时间性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明络病的形成具有时间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络病的形成往往是一个慢性过程;其二,络病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要点有二,一是其发生的关键在“久病”或“久痛”;二是其病位在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首先在于“久病”“久痛”,就临床而言,病、痛有新久,而“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的焦点在“久”,也就是说,病程不“久”就不会入络。因此,“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发病学理论,首先提示络病具有的特点是时间性。一种疾病,在经历了一定时间之后,往往会进入一个慢性过程,“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关键在于“久”。故“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所提示的络病时间性特点往往是一个慢性过程。如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病,其动脉内皮损伤多始于青少年时期,往往到中年乃至老年发病,往往需要经历数十年的发生发展过程。
络病具有时间节律性特点。营卫气血循络脉流注运行,昼夜不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络脉的运行有两个常数,即时速与常度。吴以岭教授认为络脉运行的“时速指时间与速度,常度指气血正常循环状态和节律。”如《针灸大成》指出:“一昼夜,人之营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丈,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由于络脉运行具有时间性特点,因此,在络脉病变时,其运行的周期性节律就会变化。人体气血营卫,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发生于夜间的变异性心绞痛,就是在阴络病变的基础上,至夜气血营卫运行于里,以致阴络壅滞不畅或痹阻,临床表现为以夜间发作的心绞痛为主的胸痹心痛病。
络病的时间性特点提示我们临床应当重视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先期预防性治疗,以期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展。
同样,“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则给予人们认识与预防疾病的时间。
2、络病的空间性
络脉是人体的重要生理结构,具有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运行气血营卫。脉为血府,络脉为有形之器,营卫气血循行其中,运行不息。因此,“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提示络病必然具有空间性特点,即络病多属于器质性病变。
经络纵横沟通全身。经脉、络脉虽相互沟通,但二者不相同,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经脉多独行而无分支或分支甚少;络脉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形成别络、系络、缠络、孙络等不同分支,孙络之间有缠绊,所形成的结构像树枝状细分的网络系统,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构成联络全身的网状循环通路。络脉层次迭构,名称不一,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篇》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出为孙。”明确指出了经脉是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是相对经而言,从经脉分出的支脉称为别络,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分布在体表的则为浮络。经脉、络脉纵横交错,其形似“网”,贯串、网络全身,无处不到。此外,络脉包括主要以行血为用的脉络。人身各处皆有络脉循行,通常将络脉之循行部位在体表者称为阳络、浮络,循行于体内者称为阴络。阴络多分布于五脏六腑,《临证指南医案》称之为“脏腑隶下之络”。阴络随其散络的脏腑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心络、脑络、肝络、肾络等。可知,络脉在体内的空间位置表现为立体网络结构特点,阳络与阴络沟通联络,脏腑气血通过其间进行交流互换;散络脏腑之络通过经脉相互联络,即局部与全身沟通。这样就将全身每个局部紧密联络在一起,形成结构与功能的紧密联系,使人体成为“有机整体”。
络病的空间性特点说明络病属于器质性病变。“有诸内必形诸外”。如以血管病变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病,由内膜病变到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心脑实质损害,产生心胸疼痛、心悸、胸闷、瘫痪、偏身麻木、失语、眩晕、头痛、痴呆等临床症状。
络脉与所联络的脏腑器官密不可分。络脉主通行营卫气血,滋养脏腑百骸,其敷布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所在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那么,络病既能表现出络脉损伤的特征,同时也必然表现出所络属脏腑的病变,如心络病变产生心痛、胸闷;肺络病变表现为咳喘胸闷、呼吸不利等;脑络病变表现为偏瘫、失语、麻木、头痛等;肢体之络脉病变,则见肢体痹痛、不仁、痿废、瘀斑、肌肤甲错等。
络病所具有的空间性特点,说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往往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器质性病变,而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与手段可以发现络病的结构变化,即络病常有形可征。
3、络病的局部性与广泛性
络病具有局部性与广泛性的特点。由于络脉所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络式结构遍络脏腑百骸,就决定着络病具有局部性与广泛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络病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络病的层次性特点是络病的局限性与广泛性特点的基础。络脉的组织结构与经脉明显不同,具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纤细、网状分布、密细集散,络分阴阳、循行表里的空间结构特点,这对于说明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六淫侵袭,首犯肤表,先伤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迁延不愈,阻滞阴络。布散在某一脏腑区域的阴络病变,集中体现该脏腑功能失常,心络病变则为胸痹心痛,脑络病变则为中风,肝络病变常表现为癥瘕积聚。临床常见之血管炎,既可发生于某一系统,如神经系统性血管炎;也可能全身散发,如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临床以哮喘、发生于血管外的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神经多发病变以及系统血管炎为特征的全身免疫疾病。
络脉的空间位置既反映了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多种迁延难愈的难治性疾病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发展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此即叶天士所云:“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
络病可以由局部影响全身。人身经脉相贯,营卫气血流行不止,局部病变可以累及全身;而全身病变可以突出的表现在一脏。如肺纤维化是多种疾病影响肺脏功能衰竭的慢性病理过程。病理检查可见,全肺弥散性胶原纤维增生,肺泡壁增厚,支气管、毛细血管周围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更为明显,同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也有大量炎性细胞及渗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肺泡实变及塌陷不均匀分布,部分肺泡管扩张。晚期,间质纤维增生,伴肺气肿。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肺泡壁增厚,肺毛细血管被纤维组织所侵蚀和破坏,数量减少。肺小动脉内膜增生、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扩张,肺脏呈囊性改变。上述肺泡炎症,支气管、毛细血管、小动脉病理改变,导致肺纤维化的过程,从而使肺脏功能严重衰竭。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肺病必然影响其主气、司呼吸以及朝百脉的功能,因而,一身之经脉势必因之而病。
此外,络脉以通为用。三维的络脉立体网络结构,与昼夜不息,运行不止的营卫气血,构成与“天地同纪”的动态网络运行模式。时间上的运行不息,与结构上的三维空间结构,就成为络脉日久受损的生理基础。
4、络病以功能失常为主导
功能失常为主导是络病的病机特点之一。络脉宜通行无阻,营卫气血通过络脉流注运行,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营卫气血,任何疾病的损害都与营卫气血相关。然而,络脉仅仅是通行营卫气血,营卫气血的运行离不开脏腑的推动。那么,络脉病变既可以是其营卫气血的功能失常,也可能是络脉结构的损害。因而,相对于后者,以络脉运行营卫气血功能失常的病变应当属于功能性改变。络病理论认为,络病包括络脉瘀阻、络脉绌急两大类主要病机,络脉瘀阻表达了血液的粘稠凝聚、动脉硬化斑块或血栓阻塞;络脉绌急则表达了络脉损伤的自身病变。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络病密切相关。研究指出,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病,不仅要纠正与改善血液的异常,更要改善血管自身的内皮功能紊乱,因为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那么,以“血管自身的内皮功能紊乱”为主要病损的络病,应当是以功能障碍为起始,以络脉损伤、脉络绌急为最终损害。
5、络病的难治性与缠绵性
络病的第五个特点是难治与缠绵。“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关键在于“久”,“久”提示了病程的漫长、缠绵,经久不愈的特点。“久病”“久痛”则说明这些病、痛本身就颇为难治。为其难治,因而才有“久病”“久痛”之后“入络”的病机演变过程。临床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肝纤维化、肺纤维化、糖尿病性血管病、血管炎等疾病,就突出体现了络病难治性与缠绵性的特点。提示对于络病,应当强调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临床指导思想,即应当重视“治未病”思想在络病防治中的应用。
6、络病的进展性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还提示了络病具有进展性的特点。入络是一个过程,“久病”“久痛”不但说明络病病机的缠绵性,同时还说明络病具有进展性的特点。心脑血管病,从血管自身的内皮功能紊乱,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高血压导致心肌重构,都是从功能性病变开始,最终发展为器质性改变,其间是不断发展的,是为“入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病机变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正气与邪气及其相互斗争。在络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是正气不断损伤,邪气日益炽盛,邪盛正怯,其病为进。冠心病心绞痛由气机郁结到痰瘀阻滞,再到气阴亏虚,就是这样的过程。因此,对于“久病”“久痛”之疾患,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是阻断其“入络”的重要手段。显然,扶正驱邪这一治疗原则同样适合于指导络病的预防与治疗。
7、络病的复发性
络病具有复发性的特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络病一旦形成,必然存在络脉的器质性病变,这些器质性病变往往难以消除,就成为络病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以中风、胸痹为主的心脑血管病往往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心绞痛都具有复发性特点。络病所具有的复发性特点,提示络脉易损而难复,临床治疗络病应当持之以恒,缓以图之。
久病、久痛不愈,其入络之势难以阻挡。络病是临床常见的多种慢性病、疑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借助“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充分认识络病的病机特点,对临床防治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络病防治,需要持之以恒。
本文来源:《疑难病杂志》2006年2月第5卷第1期。本次发布,作者有修改。本文由“麗東書院”微信平台编校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