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得国军将领自杀,军长溺亡而死,粟裕这一仗,打得伟人都佩服

原创2021-06-03 18:17·荷花谈史

#历史上的趣事#

1940年,抗日战争进了相持阶段。我军为了开辟苏北地区敌后抗战根据地,命陈毅,粟裕两人率新四军挺进苏北。新四军在黄桥一带建立了根据地,发展华中敌后抗战,不料此举却引起了当地国军将领韩德勤的不满。

粟裕

韩德勤立即集结3万士兵围攻黄桥,此时我军虽有七千将士,但由于伤员过多和装备匮乏,拥有作战能力的仅有五千人。

在这场兵力装备极具悬殊的战役中,粟裕却以七千兵力吊打了国军的三万人,两天时间就歼灭了1.1万敌军,逼得国军将领自杀,军长在逃窜时被淹死。

伟人在听闻黄桥大捷后,对粟裕高度赞赏: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那么粟裕是如何凭借着七千人吊打国军三万士兵呢?而这场在国共联合时期的冲突,又是如何爆发的呢?

新四军挺进苏北,发展黄桥根据地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接到上级命令,由陈毅、粟裕担任指挥和副指挥,前往苏北地区开辟敌后抗战根据地。

新四军在渡江之后,选择了黄桥作为根据地,黄桥的地理位置十分良好,南有长江天堑,北有苏中平原。新四军在此基础上,将姜堰镇地区的日寇剿灭,同样纳入了根据地范围。

不料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当地国军将领韩德勤的不满,韩德勤是典型的顽固派,对于日本侵略者采用消极抗战的方式,但对盟友共军却是十分仇视。当时正值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大背景下,韩德勤也不敢贸然出兵,他急需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开战。

韩德勤(影视形象)

一番思索后,韩德勤极为阴险地向新四军提出,只要新四军将姜堰镇让给国军,自己就不会对新四军出兵。韩德勤认为,姜堰地区是新四军辛辛苦苦攻克的,断然不会拱手相让,一旦新四军拒绝,他就立即出兵攻击。

他还特意邀请了苏北名士朱履先和韩国钧做见证,约陈毅、粟裕二人前来商讨。陈毅粟裕两人自然知道韩德勤的狼子野心,但无奈历经渡江和姜堰战斗后,部队伤员较多,装备匮乏。仅仅只有五千人将士拥有作战能力。

韩国钧

在一番商讨后,两人决定让出姜堰。一来姜堰的战略意义不大,四面环敌;二来正值国共联合时期,应同心协力进攻日寇。但是让也有让的说法,让给韩德勤只会将根据地的时刻面临危险,于是陈毅决定先去拜访同样驻扎此地的李明扬、李长江部。

“二李”在此地区深受韩德勤钳制,两者早已积怨已深。面对陈毅单枪匹马的拜访,李明扬、李长江二人惊诧之余,无不佩服陈毅的勇气。陈毅将军对二李进行了权衡利弊的游说,最终二李决定统一国共联合战线,不帮助韩德勤“窝里斗”。

陈毅元帅

在争取到二李这一“盟友”后,陈粟两人前往韩德勤处进行商议。令韩德勤没想到的是,新四军很爽快地答应了撤出姜堰的要求,并将姜堰交给“二李”。

这一举既巧妙地阻止了韩德勤出兵,又保证了姜堰地区不会有安全隐患,增加“二李”与韩德勤之间的矛盾。

韩德勤出兵黄桥,粟裕奇谋取翁达

韩德勤偷鸡不成蚀把米,恼羞成怒的他决心撕破脸皮,直接对新四军发动进攻。面对韩德勤的出尔反尔,苏北名士和民众集体对韩德勤进行了声讨,舆论的压力并没有让韩德勤打消念头。他立即调动部队,集结了三万兵力朝着黄桥进发。

三万兵力由李守维这一黄埔名将统一指挥,兵分三路朝着黄桥扑来。面对兵力、装备如此悬殊的险境,我军几乎是没有任何胜算的。指挥部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中。

李守维

逐渐地,形成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放弃黄桥,集中兵力前去攻打海安;可这种方法不仅会让新四军辛辛苦苦建立的根据地化为乌有,还有可能因攻击海安不利,而导致前后被夹击,全军覆没。

另一种声音则是提议正面防守黄桥,分一股势力前去夺取南通一带,随后转移;可这种方法带来的弊端是会导致“二李”与我军的联盟关系破裂,影响国共两党联合,如果联合韩德勤的话,会给我军带来更恶劣的影响。

黄桥镇

大家一时面红耳赤,不知该拿什么主意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没有发言的粟裕。粟裕没有做声,他不断地在地图中前徘徊,陷入了思考。

局势虽然凶险,但也不是没有回转之地,粟裕很清楚被裹挟而来的“二李一陈”不过是乌合之众,况且与韩德勤一向交恶,看似气势汹汹,实则只是做做样子。真正让粟裕为之担忧的是被誉为“梅兰芳”称号的翁达独立旅。

翁达

翁达是黄埔四期的学生,与他同期的名将有谢晋元、张灵甫、林总等等,他的独立旅作战水平十分强悍,部队装备精良,统一配备着中正式七九步枪,如何对付这一精锐,是粟裕最为头疼的一点。

在百般思考后,粟裕终于开口了,他提出了他的计划:以两个纵队率先吃掉独立旅,只留一个纵队死守黄桥,在歼灭独立旅后,两纵反过头来包抄第89军,力求全歼敌人。这样的计划令指挥部所有人员都为之震撼,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冒险的方案。

陈毅将军认为很值得一试,一旦奏效则可以扭转局势,取得战斗胜利;但倘若失败,不仅会造成黄桥失守,新四军的损失也会十分惨重。陈毅将军也有些拿不准主意,只得将这个计划上报给伟人,由伟人决断。

伟人在听完报告后,赞叹这一战术的高超,立即批准了这一计划。在制定战术后,陈毅负责掌控大局,粟裕亲临黄桥进行指挥。他派遣叶飞和王必成率纵队埋伏翁达,陶勇的三纵队负责守城。

王必成

由于国军和日军的封锁,八路军的第五纵队无法支援,新四军只能靠着自己手中的七千名士兵抵抗。大战一触即发,粟裕和陈毅在短暂商讨后,派朱克靖、黄逸峰前往泰州,安抚“二李”,以免防守压力增大。

翁达兵败自杀,粟裕智退大军

李守维的89军很快就抵达了黄桥东门,对黄桥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负责守城的三纵将士们奋勇杀敌,苦苦抵抗着89军的攻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埋伏的两个纵队总算等来了翁达的独立六旅,我军采用分段围歼的方法,让敌人首尾难顾,四面环敌。

进攻黄桥的李守维在得知翁达被围攻后,并没有去支援,而是选择了“围魏救赵”的打法,加大了对东门进攻的力度,三纵战士们虽然无比顽强,但架不住敌人铺天盖地地攻势,只得边打边退,朝着镇内退去。

粟裕眉头紧锁,大脑飞速运转,忽然有个情报人员前来报告,说江南的一个营部队前来支援。一个营兵力面对如此悬殊的局势,无疑是杯水车薪,但粟裕却十分兴奋,他跑到了最前线。对着三纵将士们撒了个谎,他兴奋地大吼道:

“江南大部队马上赶来增援,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同志们给我死死堵住敌人!”

正在苦苦支撑的三纵战士们一看有新同志加入战场,信以为真,瞬间又斗志昂扬起来。陶勇直接光着膀子扛起机枪就冲了上去,见司令员如此勇猛,三纵的战士们也怒吼着对敌人发动了反冲锋。

陶勇

国军89军成功被这一势头唬住,又听新四军的援军到达,在三纵的猛烈冲锋下死伤惨重,急忙撤出黄桥镇。这时一纵二纵也全歼了独立六旅,旅长翁达自杀身亡,一纵二纵来不及打扫战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又朝着89军冲去。

前有“援军”到达,后有两纵包抄,李守维不禁有些慌了神,命令部队撤退。兵败如山倒,国军四处逃窜,死伤惨重,只得退守黄桥东北区。

李守维溃逃溺死,黄桥战役大获全胜

素来以敏锐和冷静著称的黄埔名将李守维,此刻却显得有些魂不守舍,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哪里来的江南援军,竟能如此快速地到达战场。

第二天中午,重整旗鼓的新四军再次发起了进攻,三个纵队三面包抄,不断缩小包围圈。面对铺天盖地的喊杀声,国军哪还有抵抗的勇气,迅速溃败。李守维在逃跑中不慎落水淹死,我军获悉后,令将士们喊话,溃逃的89军士兵纷纷缴械投降。

粟裕在获胜后,令士气高涨的将士们一鼓作气攻下了海安、东台地区。八路军第五纵队也抵达了战场,对苏北发动了进攻,一举攻到盐城,韩德勤带着千余人灰溜溜地逃往兴华跑,再也没有胆子对新四军进行骚扰了。

此次战役粟裕以伤亡不到一千人的代价,一举歼灭了1.1万国军,俘虏三千多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伟人收到黄桥大捷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发电称赞粟裕:“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黄桥战役

这场战争能够取得胜利,除了粟裕将军用兵如神,新四军战士们不惧生死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苏北地区人民对于新四军战士的支援。

苏北地区人民十分痛恨韩德勤的剥削和欺压,在战役中,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饭,送资源,提供情报,探路等等,为保证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这场战争是在国共联合时期,由韩德勤一手挑起的。我们站在旁观的角度来看,即使新四军退出黄桥,欺软怕硬的韩德勤也不会信守承诺,只会更加得寸进尺,对我军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这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战神”粟裕

粟裕将军在此战役后愈发神勇,他用兵如神,指挥了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屡战屡胜,战功显赫,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