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非遗——潮州小食(二)
潮州鸭母念(汤丸)具有色泽雪白、软滑细腻、香甜美味等特点。早在1911年,潮城太平路“胡荣泉”小食店的鸭母念就已名闻遐迩。其制作方法是:把浸泡过的糯米磨成米浆,挤去水分后做皮,分别用红豆沙或绿豆蓉、芋泥、水晶等做馅,包成鸭蛋大的汤圆,并按不同的馅分为四式,放进糖水中煮熟。因其形似鸭蛋,且煮熟时既浮又沉,故称“鸭母念”。吃时每碗四式4粒,故又称“四式汤圆”。
潮州牛肉丸具有制作精细、色泽红润、柔脆有弹性和味道鲜美馨香等特点。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潮城镇前的“和尚” 牛肉丸远近闻名。其制作方法是:以去净筋络的牛腿心肉为原料,用特制的铁棒捶成肉酱,加入少量雪粉、精盐后用手抽挞至肉酱起胶,挤成荔枝核大小的丸子,放进盛有温水的盆中,然后倒入锅里,用慢火煮熟。牛肉丸汤以味精、芝麻油、胡椒粉为调料,配以适量的紫菜和芹菜珠。吃时可蘸沙茶酱或辣椒酱。潮州鱼丸具有加工精细、色泽雪白、肉嫩爽滑、味鲜汤清等特点。约在100多年前,潮城西马路右营前“周顺兴”小吃店的鱼丸已名闻遐迩。其制作方法是:取新鲜鲢鱼脊肉,从尾端向上顺骨势下刀刮出鱼肉,用刀背捶成茸酱,放入鸡蛋清及适量精盐、味精,再用手搅匀,用力抽挞,打至鱼肉起胶时挤成拇指大的丸子,放入清水盆中,然后倒入锅里烫熟取出。吃时以汤水煮至浮动,加入适量的紫菜、味精、芝麻油、胡椒粉、猪油和鱼露。
潮州蚝(牡蛎)煎具有色泽金黄、脆而不硬、松而不散、酥香鲜美等特点。早在1940年初,潮城东门街“林家园”的蚝煎已很出名。其制作方法是:将洗净的鲜蚝与雪粉、大米粉和葱珠混合后加入适量清水调匀,倒在平底鼎上用猪油浮煎,至将熟时加鸭蛋打散淋在上面,煎至栗色。上盘后,再撒些芫荽及胡椒粉,吃时蘸鱼露或沙茶酱。
潮州春饼(春卷)具有皮薄酥脆、馅咸香的特点。潮城“胡荣泉”小食店制作春饼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制作方法是:用新鲜绿豆去壳蒸熟,加入香菇、鲜虾肉、猪肉、翅脯(鱼脯)、味精、鱼露、砂糖和蒜茸等作馅料,再用精面粉加工制成薄饼皮并卷成筒状,填入馅料后放入滚油汤里炸至金黄色即成。
菜头粿(萝卜糕)具有粿身洁白、清甜馨香和油煎后色泽金黄微焦、软滑甘香等特点。昔时过年,潮地城乡家家户户都自制萝卜糕。其制作方法是:用大米浸泡洗净,磨成稀浆,加入切碎萝卜丝及炒花生仁、香菇丝、猪肉丝、虾米、味精、精盐等佐料,搅匀后倒在铺有湿布的蒸笼里,用手搪平,用旺火蒸熟。晾凉后,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再用油煎至两面金黄微焦,吃时蘸陈醋。若蒸熟后不用油煎,吃来又另有一番风味。过去也有只煎一面的吃法,盖取其一面香脆、一面清甜的不同口感,故潮地有“菜头粿热单畔”的俗语。
笋粿具有洁白、美观、爽口、粿皮软滑、馅肉鲜香等特点。20世纪初,潮城刘察巷头的“禧盛笋粿”已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用大米粉做成粿皮,以笋粒、虾米、香菇、猪肉加入鱼露做馅料,捏成顶尖突起有蒂的半月形粿状,然后放入蒸笼中蒸熟;取出后再在粿面刷上蒜头油,并淋上陈醋。
又名无米粿,具有制作简易,冷热咸宜,冷吃凉喉润滑,煎吃外香里嫩等特点。其制作方法是:把雪粉用冷水拌匀后,冲入开水搅拌做皮,用熟绿豆泥、猪肉粒加虾米、鱼露、胡椒粉、蒜头、葱白等拌匀做馅,捏成球形,然后蒸熟。
咸水粿是一款历史悠久的潮州传统小食,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制作方法简单,用磨成浓浆状的米浆注入中间凸起的圆型小盏中蒸熟而成。它的形状小巧玲珑,像个盛酱料的小碟,妙在食用时,在中间凹下处盛满加了少许辣椒酱的潮州特产菜脯粒,粿品本身的清甜,加上菜脯粒的咸香,相得益彰,且色泽洁白如雪,口感滑润柔软,是一款大众化的民间小食。
粿汁具有米香浓郁、经济可口、制作简便等特点,是早晨、午后常吃的点心。早在近百年前,潮城九板桥头的“妹仔粿汁”已很有名气。其制作方法是:把米浆倒在平底鼎上煎熟烤干,切成菱形小块,然后放进沸水之中,再加少许精盐、米浆煮熟。吃时加上葱珠朥、炸花生仁或卤豆干、卤蛋、卤肉和卤腊肠等。
潮州宵米具有造型美观、做工精细、清鲜爽口、滑润馥香等特点。民国时期潮城太元路“维新”餐馆的宵米很有名气。其制作方法是:用精面粉和鸡蛋清加适量冷水搓揉,辗成圆形的面皮,以瘦肉、笋粒、香菇、虾米、翅脯(鱼脯)、葱白和精盐、味精、胡椒粉拌匀做馅料,捏成石榴花状后蒸熟。吃时淋上熟猪油,蘸陈醋。
潮州粿条(面)有炒、汤、灌等多种吃法。其中的“灌”为干捞的食法,因“捞”后需加入油、酱料等,潮州方言称为“灌”,故捞粿条在潮州称为“灌粿条”。其吃法是先将粿条在沸腾的汤锅中焯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入碗中,拌以花生酱、沙茶酱、猪油、味精、鱼露、陈醋,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条滑润柔软的口感和花生酱、沙茶酱浓郁的香味使人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