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 真正做大事的人,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懂得人情世故

孔子这里讲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由此我们回过来看东西两方面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
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
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曲折艰难,是件好事。
我经常感觉这二十多年在台湾长大的这些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所也毕业了,这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走。
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人情世故不懂。
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
为什么?
我们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
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说在电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
学问是要体验来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

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到人情世故,中国人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
如果说“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

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前在《中央日报》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

这里一般年轻人的反应,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二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

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
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问都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

“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
但现在反用了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了。就这样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更不对。
为政以“德”为本,再以学来培育“诗”的温柔敦厚精神,是不是就具备了为政的条件了?

不然!不然!就好像一个军人,把中外古今的军事思想理论都翻遍了,但是连枪怎么放都不会,二等兵、上等兵是怎么回事也不晓得,这等人充其量只能当个参谋,绝对不能带兵上战场的。

所以《论语》行文的气势,轻轻一转,把孔子的简略自传编进来了。也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多懂得人情世故。
我曾讲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字——“安居乐业”。
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个字的范围;都不外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同时我们在乡下也到处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八个字,现代一般人看来,是非常陈旧的老古董。
可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来说,无论是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
而这些老古董,就是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