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城市中的“996儿童”
那些城市中的“996儿童”
提起“留守儿童”,大家的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家长因为外出打工,不得已把孩子留守在老家农村,但现在,城市中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在悄然增加,这些孩子又被称为“城市996”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一样,他们很少有机会和父母在一起,同样缺少陪伴和关爱。
《2021年中国城市996儿童成长现状报告》显示,在6-12岁城市儿童父母的随机调研中,父母缺少陪伴现象的占比高达85%. 意味着每100位6-12岁城市儿童当中,就有85位属于996儿童。
“我的妈妈丢了”
“妈妈丢了。”宝宝三岁时,忽然有一天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小米很难过。
小米之前是北京某大厂的员工,工作状态可以说是早出晚归,偶尔还要熬夜加班,在生了宝宝重返职场后,每天依然是996的工作节奏,有时候回到家,宝宝都已经睡了,平均每天的有效陪伴最多一个小时,亲子时间非常有限,这让她非常苦恼。
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家庭不只小米一个。伴随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或陷入工作与家庭难以平衡的怪圈。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类型导致工作时间不固定,身处城市的年轻父母们,无暇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城市996儿童现象由此诞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心灵一生的牛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情感,一生都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而父母困顿于实际情况,忙于工作,疲于加班,晚上回家孩子已经入睡,没有保障陪伴孩子的时间,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依赖关系,造成孩子内心容易形成疏离感,缺乏安全感等问题。
“宝宝两岁前,对于爸爸妈妈总不在身边表现的还挺淡定的,出门哭一鼻子就结束了。”小米说,随着宝宝长大,对父母的观察和依赖逐渐变强,让她不得不开始重视起孩子的陪伴问题。
隔代照顾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
为了缓解小米的压力,小米妈妈从她怀孕时就来到北京,和小米住在一起,照顾一家人的起居,有了宝宝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毫无怨言地带着宝宝,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小米缺位的陪伴。
然而,家里老人帮带孩子,就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小米慢慢发现,老人每天带宝宝玩的内容就是出门和看电视,还会偷偷买各种零食,很多做法与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不吻合。真正让小米揪心的,是宝宝三岁前不爱说话,而同龄人都可以说大段大段的句子了。到医院问了很多医生专家,说是家里语言环境不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常常是孩子露出一个眼神,老人就已经心领神会,把东西准备好放在手里了,孩子很少有主动表达的愿望和机会。
据了解,由于父母陪伴时间少,父母教养长期缺位,没有建立良性的依赖关系,儿童也很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常见的情况是隔代亲,爷爷奶奶很容易宠溺下一代,满足各种需要,处处迁就,过度“护短”。同时,老年人由于精力与体力受限,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各种感官体验,无法和孩子一起跳,一起跑,一起爬,一起疯,阻碍了孩子所接受到的各种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
为下一代不得不做另外的选择
《2021年中国城市996儿童成长现状报告》显示,有超过70%的家长表示在提升亲子关系方面已有计划,一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寻找更好跟孩子相互和沟通的模式,一方面付诸行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到给孩子无限的关怀与爱。
“自从我发现宝宝不爱说话,让我很痛苦甚至怀疑她得了自闭症。在京的生活压力和各种不便以及孩子的状态,让我决定要离开。”小米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她选择离开北京,离开忙碌的工作环境,带老人和孩子回到老家,找一份时间比较自由的工作让自己能更多地陪伴家人。
让小米欣慰的是,随着一段时间地调整,宝宝从她眼中的“自闭”变成了“话痨”,每天早晚都会有大大的拥抱和小脸蛋转圈的亲吻,每天要说“爱你比心”,各种节日都要庆祝,家里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多。
小米认为,那些目前依然在城市留守的996儿童是真的让人心疼,她们会比其他孩子更懂事更早熟更为他人着想。其实城市996家庭在子女陪伴问题上面临的痛点,也不仅仅应该交给家庭自己来解决,很多家长对社会外界的帮助,尤其是在教育、政策、社会机构等方面是有所期待的。
“城市996儿童与父母们,有时候不得不分开,但是只要珍惜有限的陪伴时光,给孩子真切的爱,这份亲情便不会因时间空间的阻隔而欠缺。”小米说。(记者石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