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儿子竟是蠢死,陶渊明一看穿,便早早溜了,免了杀身之祸
王羲之有一个儿子,叫王凝之。
这人可以说是东晋最幸福的人了。但是老天给他开着一扇门的时候,一定是忘记帮他把窗户打开了。
他有着完美的身份地位,最具才气的美娇娘,但是在心理上终究是过于单纯,以至于死的原因也是蠢得离奇。
王凝之
完美身世
王凝之的父亲是王羲之,王羲之作为当时的书法大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更强的是,王凝之所在的王家,在东晋是数一数二的贵族。
晋代四大贵族阀门,王家位列其首。
报出琅琊王氏的名号,就算再能哭闹的孩子也会瞬间安静下来。
到了东晋的时候,从北方跟皇帝一起逃到南方,然后帮着皇帝稳固朝局。
当时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马,指的是司马家族,就是大家熟知的统一三国,灭曹为晋的司马家族。
王就是琅玡王氏,当时以王导为首,是东晋宰相。
而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那王凝之作为王羲之的次子,也是在王家核心成员圈内的。
再然后王凝之还娶了谢家的女儿,谢道韫。
这个谢家是什么来头?王家是四大阀门之首,谢家则排老二。
王凝之的老丈人是安西将军谢奕,
而谢道韫的叔父则是谢安,当时的宰相。
前后两个宰相都是自己人,自己与妻子的家族又是当世顶尖的家族,背后靠着两座大山,试问还有谁能够比他的背景更大?
因此王凝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平步青云,他当过江州刺史、左将军、最后死在会稽内史任上。
会稽内史,听着名字感觉官不大,在当时会稽是一个郡,差不多统领现在宁波绍兴加杭州萧山部分的面积。
内史相当于一个地区最高长官,会稽内史就相当于会稽郡太守。
王凝之可以说是会稽郡的一把手,但是他的才能不能与他的官职相配,因此才有后来的祸患。
温室的花朵,终究经不起摧残
王凝之从小在温室中长大,没有经历什么困苦磨练,因此为人处世十分单纯。
他信奉五斗米教,也就是道教的一个分支,也称作正一道,因此与他在一起的人大多也是喜爱道教文化的,比如陶渊明,也是深受道家文化影响,才常常有着隐居的念头。
王凝之也是对信奉五斗米教的人信赖有加,认为每个人都会和他一样遵守教义教规。
其中就有一个人叫孙恩,他也是信奉五斗米教,是五斗米道士。
因此当孙恩造反的时候,王凝之是一点也不相信的。
王凝之就觉得,当初大家一起拿出五斗米入教,遵从教义,锄强扶弱,以道育德,如今怎么可能刀剑相向,带头造反呢?
于是王凝之就不听手下的谏言,放纵孙恩肆意妄为,企图他自己有一天良心发现,能够回心转意,以此来消灭叛乱。
但结果却是叛乱起义的人数越来越多,孙恩一直打到了会稽城下。
此时,王凝之才知道,晚了,孙恩是不可能自己醒悟的了。
手下人也纷纷劝诫,快准备城防,还为时不晚,只要能够坚守城池,以待援军,孙贼必败。
但是王凝之却没有这么做。
他开始设坛闭关,开始向上天借神兵天将。
出关之后,他长长松了一口气,告诉身边人,不要怕,自己已经借到了十万兵将。
众人十分诧异,问这么多兵将在哪里?
王凝之婉转一笑,我借的是神兵天将,你们怎么可能看得到,他们此时就在城头帮我打退敌军呢。
但是,很明显,城头的旗帜已经换成了,孙字。
守城将士退败回来禀报,孙恩已经攻入城内,手下听闻都纷纷逃离。
他们劝王凝之也先行撤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是王凝之,又天真了起来,说:我与孙恩同信五斗米教,我知道他一定不会杀我。
于是就留在了府中。
等孙恩攻进府中,作为会稽郡的最高官员,王凝之被抓了起来,二话没说就被杀了,用来纪念这次不费吹灰之力的伟大胜利。
可以说王凝之真的是很单纯,单纯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可以说是被自己蠢死的。
用她妻子的话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道韫是万万没有想到,这天底下竟然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啊!
王凝之作为陶渊明的贵人,是他推举陶渊明当官,按理说是要一心追随王凝之,以报知遇之恩。但是看到王凝之的“天真”,也难怪陶渊明早早离开了王凝之,隐居田园去了。
结语
强扭的瓜不甜
若是王凝之这一辈子都没有踏入官场,想必此生过的也是美满幸福吧。
但王凝之作为首屈一指的门阀子弟,又联姻了另一个强大门阀。
双重压力之下将其推上了不属于自己的舞台。
又生不逢时,适逢乱世,天下群雄并起,而天性纯真的他,一点也不适合这样的舞台,因此也难逃这样的命运。
谁能想到,本该有着幸福生活的贵公子,竟会遭此不幸。可以说是应验了,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
在官场上表现出来的蠢,也并不能说他是蠢人,他作为王羲之的儿子,善草书、隶书。
后人评价王羲之四个儿子的书法称:“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
若是他专心书法,喝点小酒,与妻女开开心心过点小日子,想必将有不少作品流芳百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