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68年,勾践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灭...

公元前468年,勾践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灭吴称霸。庆功宴上,勾践想封赏范蠡;万万没料到,范蠡却提出了“辞职”。临走前给好友写了封“密信”,却惹来了杀身之祸,只留下一句“我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

史书评价范蠡,是华夏五千年以来绝无仅有的完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当时“国际环境”是吴越争霸,吴国和越国打得不可开交,互有胜负。范蠡和文种协助勾践做了全盘的“兴越灭吴”计划,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等等,终于灭掉吴国,让越王勾践做了霸主。
历史永远都是带有双面性的,在人们看到它的某一个面时,它必定也隐藏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面。
我们只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典范,却不知道君王都是“卸磨杀驴”的好手。范蠡是个聪明人,早已看透勾践的品行,于是选择功成身退!

夜里,范蠡收拾了一些小巧的珠宝和简单的行李,带上少数几名追随多年的亲信,悄悄地坐上一条小船,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越国。
可惜,文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智囊全集》记载:范蠡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
作为共患难的好友,离开之前,范蠡对文种说:“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赤裸裸血淋淋的警示来劝文种隐退,足见范蠡看得透彻。
然而,文种看完信,却是犹豫不决,只是称病在家不去上朝,可是依然没有放弃名利,离开勾践。
不久,勾践就听信小人谗言,以为文种有谋反之心,于是赐了一把叫“属缕”的剑给他说:“你教我三个办法我就能如此,剩下四个你带到地下给先王用吧!”
临死前,文种突然豁然开朗,仰天长叹:“吾悔不随范蠡之谋!”后举剑自尽!
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是“王者之道”与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然结果。
最讽刺的是,这把“属缕”正是当年伍子胥自尽的剑,吴越两大功臣的下场竟然一模一样!两人都具有治国谋略,帮助夫差和勾践打天下,却不懂得像范蠡一样急流勇退,最后以生命的代价为此辉煌的一生划伤了句号。
而,范蠡却从此弃政从商,成了一代“商圣”。据说他是“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民众流离失所之时,他能够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其悯天怜人的大爱情怀,受到万世敬仰。
文种身死,范蠡存活,这里面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看透!
读罢,不得不佩服范蠡的机智。这样的智慧,不读《智囊》又怎么能领会呢?
“祸兮福所依”祸福相生相随,范蠡深谙此道,最善于在福的顶端看到祸所伏,果断离开。
人们惊叹范蠡的高明,他几次放弃高官厚禄,悄然离开政治舞台,三迁居住地,其实是一种自我保全之计。

因为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都是兔死狗烹,没有几人是例外。还不如,不问政事,转身商业,散财于天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就是范蠡的大智大慧。
有个成语叫“博古通今”,先要“博古”,才能“通今。在当今社会,从事工作也是一个道理。领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誓死追随,如果不看清这一点,下场也会不尽然相同。
其实读历史远比读小说有趣,可以说一部《智囊全集》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智囊》是冯梦龙力作。这部书记录了从先秦到明朝一千多个谋略智慧故事,个个哲理通彻,计谋深远。
几百年来,无论显贵还是商贾,无不将《智囊》奉为必读经典,人称“小资治通鉴”。看过此书的人说,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
清代康熙和乾隆,将《智囊》作为治国御下案头锦囊。曾国藩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一边打仗一边研读。大才子纪晓岚,更将《智囊》倒背如流。
《智囊》包括10个大部、28卷,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必然涉及为人处世,竞争博弈,沟通劝谏,自保防身,这些你都能从此书中找到灵感和方法。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都要读读《智囊》!
市面上《智囊》版本很多,我看的这套就很好。有原文和翻译,只要识字就看得懂。而且有冯梦龙的精彩点评,通俗易懂,看后恍然大悟。看故事,学智慧,得有高人指路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