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战役:六纵抢俘虏被通报,孔庆德不争不抢,竟捡到子弹24万发
王近山中将 图片来自网络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清 顾祖禹
1948年6月,豫东战役硝烟未散,一场旨在攻占襄樊的战役又即将展开。
1948年6月,刘邓大军已经完成了千里挺近大别山,把战线推进到敌占区的战略任务,率部转战而出。刘伯承不愧为当代孙吴,一眼就发现了国民党军中原地区防线的弱点,那就是汉水流域。
内战爆发之初,国民党军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五条防线,分别由胡宗南集团(负责西北)、傅作义集团(负责华北、平津)、卫立煌集团(负责东北)、顾祝同集团(负责山东、徐州)、白崇禧集团(负责中原)等五个重兵集团镇守。
随着解放军由守转攻,胡宗南集团被西北野战军牵制在西北、卫立煌集团在东北朝不保夕、傅作义集团受制于华北野战军仅能自保、顾祝同集团也被陈毅、粟裕率领的华野打得自顾不暇,国民党军唯一能机动者,仅剩下白崇禧集团了。换句话说,白崇禧集团是国民党军最后一条防线了,只要是突破了这条防线,解放军即可随时渡过汉江,威逼长江。
按照刘伯承的战略理论,从山东到长江,一共有四条河流,即江淮河汉,现在黄河和淮河流域基本上已经被解放军控制,只要是突破了汉江防线,把汉江纳为解放区的“内河”,那就在将来发起对国民党政权的全面进攻中占据非常有利的战略地位。
而要突破汉江防线,关键点就在襄樊地区。
鉴于此,刘伯承抽调了中原野战军雪藏在桐柏山中的主力第六纵队,并加强了桐柏军区和陕南军区各一部共计14个主力团的兵力,由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向襄樊发起了进攻。
王宏坤上将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国民党负责防守襄樊地区的是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康泽。
康泽虽然是黄埔军校毕业,但自从毕业后就没有在军内任过职,干得一直都是特务的活,不仅没有指挥经验,连嫡系部队也没有。
国民党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对康泽很厌恶,这一方面是因为康泽是个大特务,另一方面襄樊本是白崇禧的防区,是桂系的势力范围,康泽一个嫡系特务偏要插进来一脚,是不是有就近监视之嫌呢?因此,白崇禧也没给康泽多少好脸色,仅给康泽派了163旅和164旅这两支原川军的部队。
要说163旅和164旅,战斗力也不差,部队内老兵不少,而且武器装备也可以,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康泽这位在军内毫无根基之人根本就指挥不动。无奈之下,康泽只得推荐原川军名将郭勋祺做副司令。
要说郭勋祺,也算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著名的特殊人物。他一方面在政治上倾向于共产党,和陈毅、刘伯承等人私交甚笃,来往密切;另一方面又在川军中担任要职,与红军打生打死。1935年1月的土城之战,正是郭勋祺率领的川军主力与红军拼死作战,使得红军只得改变策略,通过四渡赤水才摆脱了追兵。抗战时期,郭勋祺担任第15军军长,与新四军相处甚好,引起了蒋介石的猜忌,被罢官免职。现如今,郭勋祺又走上了战场与解放军作战,不知道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中野方面,攻城总指挥由桐柏军区司令王宏坤担任,六纵司令员王近山负责主攻西门,陕南军区司令员刘金轩负责攻下襄阳东北方向的老虎山阵地,桐柏军区28旅由孔庆德指挥攻击襄阳东南,然后三路大军汇合于襄阳城内的康泽指挥部。
可是战役一经展开,王近山就意识到此前的战役部署有问题。
襄阳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城南、城西南和城西的凤凰山、羊祜山、真武山、虎头山都被康泽和郭勋祺修建了坚固的堡垒工事,强大的火力可以随时支援到各个地区。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要想攻打襄阳,必须要攻取襄阳外围的这些高地,然后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以炮火支援攻城作战。因此,王宏坤和王近山最初的作战方案就是攻下这些山峰,即“先攻山后攻城”。
可战役一经展开,解放军虽然攻下了真武山等高地,但是损失巨大,而且虎头山、羊祜山等高地仍然控制在守军手中,这就对第六纵队下一步主攻襄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而此时,正在武汉坐镇的白崇禧也并没有坐视康泽被围,而是连续下达了两条命令,一是把驻守在樊城的164旅撤回襄阳,二是命令驻守信阳的第7整编师和驻守确山的第20整编师赴援,如果攻城部队不能够迅速拿下襄阳,就容易陷入被反包围的危险。
面对危急敌情,王近山压力很大。
刘金轩中将 图片来自网络
从兵力配备而言,此次攻击襄樊的部队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这一点从敌164旅能够很顺利地从樊城撤出回到襄阳能够看出来。此时的中野部队有很大一部分正在襄樊外围组织打援,因为驻守在南阳的敌王凌云部第9整编师和第15整编师离襄樊仅是咫尺之遥,如果不是害怕落入解放军围点打援的圈套,他们早就来襄阳支援了。
正是因为白崇禧害怕落入中野围点打援的圈套,所以才会命令王凌云部仅是做出一副积极南下救援的态势,以此来吸引中野部队打援,而另外两支部队才是真正的救援部队。由此可见,白崇禧的用兵还是很老辣的。
但令人奇怪的是,赴援的整编第7师和整编第20师行军速度并不是很快,而是走走停停,似乎并没有一定要救援襄阳的决心。从表面上看,这是白崇禧害怕援军会随时落入中野的圈套,故采取谨慎的态度,但从实质上看,这正是白崇禧的矛盾之处。
从防区而言,襄阳是华中“剿总”的地盘,属于白崇禧的势力范围,可守城司令却是蒋介石的人。此次赴援,白崇禧心中希望的理想状态是既能保住地盘,又能干掉康泽;既想要通过襄阳坚固的工事来消耗中野的实力,又害怕在野战中与中野正面对抗,损失桂系来之不易积攒起来的兵力。可就在白崇禧处于矛盾之中的时候,蒋介石出手了,再次帮了一个倒忙。
前文提到过,中野攻城部队遭受到了在虎头山和羊祜山上敌军火力的极大杀伤,使王近山认为攻城的部署应该进行调整,这是因为他发现,如果攻城部队从西南面攻城,则敌军在虎头山和羊祜山上的火力确实能做到全覆盖;而如果仅从西面攻城,则这两座山上的火力做不到全覆盖,这就会使攻城部队把伤亡降低到最低,因此,王近山向攻城总指挥王宏坤建议,放弃攻山,直接攻城,以西门为主攻方向。
可是王近山的建议却遭到了陕南军区司令员刘金轩的反对。
孔庆德中将 图片来自网络
二人本是战友,在抗战时期也曾并肩作战过。在以往的战斗经历中,也有过和今日攻打襄阳类似的战例,当时王近山也是提出不攻山而直接攻城,刘金轩反对,认为还是先攻山再攻城。事后证明,王近山的部署错了,造成了我军大批指战员的伤亡。今日再次出现类似的战例,王近山又要故技重施,刘金轩就以往日的失败战例来提醒王近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可刘金轩善意的提醒却遭到了王近山强烈的不满,以至于二人当场翻脸,争执不休。王近山气愤之余,给王宏坤打电话,提出既然陕南军区部队要攻山,那就叫他们自己去攻山好了,自己要率六纵退出襄樊战役。
客观地说,王近山在襄樊战役提出放弃攻山,直接攻城的战役安排是正确的。但是他因刘金轩提出反对意见不支持他就要甩手不干,甚至要率六纵退出战斗就是个原则上的错误了。
王近山确实是中野难得的战将,如果单纯以军事能力来考量,他的水平超过很多军衔在他之上的上将,但是他性格中的很多不利因素制约他能够再进一步。就像中野在日后编制兵团机构的时候,以王近山的战功本可以成为兵团司令,可最后却仅是副司令,在他不服杨勇上将成为兵团司令,找到上级理论的时候,被上级逐条批驳,认为他只是在指挥作战方面的能力超过杨勇,可在其他方面都不如杨勇,王近山哑口无言。
好在王宏坤在红军时期就是王近山的上级,王近山还是比较给他面子的。在他的开导下,又经过请示刘伯承,战役部署最终还是按照王近山的部署执行。
为了避免六纵和陕南军区的部队在作战中出现冲突,王宏坤又重新调整了兵力,陕南部队和桐柏军区孔庆德部换防,把最困难的河网地带交给了孔庆德部28旅。
就在中野部队调整部署准备攻城的时候,蒋介石再一次对襄樊战局进行了干预,在他的命令下,襄阳守敌驻守在外围诸山的部队全部放弃阵地,收缩进襄阳防守,其理由是'共军必无远射炮和重武器’。
蒋介石的意思是中野部队缺乏攻城的重武器,把兵力收缩进襄阳就会增加防守的厚度,而且,白崇禧派来的援兵近在咫尺,只要是襄阳能够坚守,那将来就可以'中心开花’,在援兵到达之际里应外合,一举歼灭中野攻城部队于襄阳城下。
而且,面对众将的质疑,蒋介石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信赖余言,定会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