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电影中其实是有情感作用的,你了解多少呢?

绪论

色彩的情感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心理范畴的概念。它不仅有一种加强情感气氛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象征意义。它会使观众打开内在的性格特点,使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著名的色彩学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说过“如果一个世界没有颜色,那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死亡”。人们察觉和理解颜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 – “色彩学”。色彩学包含了很多的领域,例如:美学、光学、物理学、心理学、民俗学等。从另一层面来说,色彩学的理论也影响了很多的艺术领域,例如:绘画、建筑、时尚设计、戏剧、电影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发现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所有人的情感,即使在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周围的色彩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工作状况。如红色给人热情、奔放,象征着喜庆、幸福;黄色代表着光明、希望、高贵;蓝色象征着和平、安静、理智等等。

如何更好的运用电影中的色彩表达,特别是电影中色彩的情感作用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曾经在他的一本书中说道:“色彩是那键盘,眼睛是那琴锤,灵魂就是钢琴与许多字符串,而艺术家是演奏的手,触摸一个琴键或另一个,从而引导灵魂的振动。”的确,在许多现代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电影的色彩不仅仅是简单地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竭尽全力的去结构每一种色彩的组合,从而利用色彩传达出电影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色彩在电影的情感作用是一种美丽的形式和主观印象。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所以,色彩是一种电影制作过程的象征。本文只关注在电影中制作过程中,电影人如何加强色彩在电影中的情感作用。

色彩、绘画和电影

在我们深入讨论电影色彩的情感作用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点色彩的背景知识。色彩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色彩的本质?人们使用色彩的历史很长,从史前文化开始,人们在生活中就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色彩。但是,一直到1676年,牛顿用三角柱分析出了太阳光的光谱后,人们才逐渐的懂得色彩的本质。牛顿著名的实验之后,直道19世纪下半叶,人们才开始给色彩下了一个定义。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表述了色彩是什么 --“他们是光明之子,光是他们的母亲。它是世界的第一现象,揭示了我们的精神和生活世界的颜色。”换句话说,色彩就是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人的眼镜,作用在大脑之后产生的心理反映。

色彩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特征:色相、纯度和明度。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红、黄、橙、蓝、青、绿……从光学物理上讲,各种色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的。对于单色光来说,色相的面貌完全取决于该光线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来说,则取决于各种波长光线的相对量。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决定的。

对于电影来说,色相也是一个基本要素。现代彩色理论认为颜色包括有彩色和无彩色,所以黑白胶片电影也是一种彩色电影。如何才能为电影选择准确的色彩表达情感?电影制作者必须仔细参考不同的脚本、文化和情境。

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可以称为色彩饱和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则色彩的纯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则色彩的纯度也愈低。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为极限纯度。当一种颜色参入黑、白或其他彩色时,纯度就产生变化。当参入的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将失去本来的光彩,而变成掺和的颜色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被掺和的颜色里已经不存在原来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的参入其他彩色而使得原来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经无法感觉出来了。

如果我们观察不同色彩饱和度,我们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情绪感觉。一般来说,导演、摄影和美术师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总是根据自然界的原有色彩,保持纯洁的色彩平衡,使它们的纯度和自然世界的色彩一样。但有时,导演也选择一些高饱和的色彩在某些特殊风格的电影或一些特殊的场景。例如,在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电影《天生杀人狂》越狱的场景中,导演大胆的使用纯绿色。这种高饱和度的绿色加剧了性格的异常心理。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它们的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色彩的明度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如同一颜色在强光照射下显得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较灰暗模糊;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掺和以后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与其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红、绿色为中间明度。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如红色加入黑色以后明度降低了,同时纯度也降低了;如果红色加白则明度提高了,纯度却降低了。

约瑟·M· 博格斯和丹尼斯·W·皮特里(Joseph M. Boggs and Dennis W. Petrie)说:“通过使用明亮或饱和的颜色来突出重要的对象,使得该对象突出于背景,这样导演就可以很容易地抓住观众的眼睛”。所以大多数导演在电影中使用颜色亮度的对比来强调重要或有趣的东西。例如,在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总是低低亮度的蓝色或者黑色做为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的背景颜色。红色的色度比蓝色的明亮,所以蓝色背景中的红色灯笼引人注目,得到了强化。

在电影诞生以前,绘画是人们用色彩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早期的人们就开始运用简单的天然色彩来图画一些动物,表现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中世纪的时候,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虽然人们使用色彩的技能越来越高超,但是,他们对于色彩的运用还是停留在潜意识层面。一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绘画的诞生才把人们运用色彩的水平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不再注重色彩的外在形式,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色彩的情感内涵。例如:英国著名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创作的油画作品《贩奴船》。我们看不到具体而清晰的形状,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强烈的内才情感。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说过:我不是画家,但是一个绘画的电影人。可见许多的电影制作者都受到了绘画的影响。

20世纪,随着电影艺术的诞生和成熟,色彩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电影中的色彩不在像绘画那样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的变化着。安吉拉·戴尔·瓦斯比说:“色彩在电影中不是绘画,但是,它将作为一种抽象的语言,在未来传递或变化在心理层面上。”因此,电影将以一种不同于绘画的方式去诠释自然的色彩。

实际上,电影在诞生初期是没有颜色的,它只是通过黑、白、灰来表现世界的颜色。观众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世界里还原色彩。但是,电影创作者并不满足这样的表现形式。于是在1927年,前苏联的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战舰波将金号》里把红旗涂上了红色。那面在风中飘舞的红色旗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很多电影制作人都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的电影作品里。美国的电影导演D·W格里菲斯就在他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用红色涂在火焰的场景上,用蓝色涂在夜景场面里。当然这样的处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直到后来伊斯曼彩色电影胶片的诞生,才使得色彩真正的成为了现代电影中的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色彩在电影中的情感作用

色彩实际上是一种物理性质,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的存在着。但是,通过人类的大脑会在人的意识当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实验,他们发现如果把人放在一个红色的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速,血压会升高,而情绪会越来越高;如果把人放在一个蓝色的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减速,而情绪会越来越趋于平静。这就证明色彩是可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它也会产生一种象征的意义。这种意义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色彩的情感作用的一种表达。它是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

通过研究总结,人们发现这种色彩情感上的表达会产生一种色彩自己的语言系统。巴里·曼德(Barry Maund)说过:“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一个色彩的语言系统。人们用色彩语言、色彩的判断来表达色彩的思想。我们描述夕阳是金红色,天空是淡蓝色,玫瑰是粉色,等等。”而色彩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语言的基本元素。因此色彩的这种语言正是所有电影制作者所需要的。它给了电影制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去表达内在的心里情感世界。

1. 色彩的情感作用与文化的关系

色彩的情感和文化背景有关。色彩本身只具有物理属性,没有任何象征意义。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却赋予了色彩不同的情感象征。通过下面的图表,我们不难发现,色彩在一般文化中的基本象征意义:

颜色

物质符号

抽象符号

红色

血、心脏、火焰等

危险、高兴、革命等

桔色

桔子、晚霞、枯叶等

明朗、活跃、温暖等

黄色

黄金、香蕉等

注意、野心、不安等

绿色

树、草、安全信号等

和平、希望、成长等

蓝色

天空、大海、湖泊等

自由、忧郁、理性等

紫色

葡萄、茄子等

神秘、高贵、优雅等

白色

雪花、婚纱、羊群等

纯洁、天真、神圣等

黑色

夜晚、头、煤炭等

死亡、恐惧、罪恶等

根据这个图表,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颜色的象征含义都可以产生一种情感,而这些情感是和我们的文化和生活背景息息相关的。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他们努力地寻找这色彩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通过电影的美术、服装和摄影的手段,唤醒观众内心的情感元素。

蓝色、白色和红色,三种色彩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在欧洲文化当中代表着自由、平等和友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就借用这三种色彩拍摄了他的经典的电影三部曲《蓝》、《白》和《红》。在这三部电影中导演通过各种各样的电影制作手段,去强化电影中的色彩效果。在《蓝》中,那蓝色的玻璃杯和蓝色的游泳池;在《白》中,那白色的雪和白色的婚纱;在《红》中,那红色的广告牌和红色的吉普车。这三种色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象征,而是一种连接色彩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符号。

吉奥夫·安德鲁(Geoff Andrew)说过:“整部影片中,蓝色不仅仅是一个自由的符号。它已经创造出一个忧郁而寒冷的情绪,从而引起我们对于主人公朱丽叶头脑中事物的注意和共鸣。”

此外,在一般情况下色彩的文化情感含义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也有很多导演勇敢的打破常规。他们根据电影叙事的需求,去丰富和创新色彩的象征意义。一般来说,红色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当中象征着喜庆和热烈的情绪。但是,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却赋予红色一种新的情感含义。每次当象征权力的丈夫要去那一个妻妾的房间时,那个红色的灯笼就在那个房间外升起。颂莲总是站在红色的灯光之中,而这种红光又被外面更大更强的蓝光包围着。在这里红色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情感意义,它意味着女性苦难的反抗和男性的强权。导演创造出来的红色的新的情感意义预示着颂莲在男权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和残酷的现实。

因此,虽然一般来说色彩的情感作用总是和文化含义紧密相联的,但是在电影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电影艺术创作者要考虑到色彩情感和文化含义的关系,要根据剧情和特定的要求进行选择;或者取用色彩本来的文化含义,或者对其进行重新的创造。

2. 色彩的情感作用与电影的主观色调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主观想法的进入,纯客观的方式只是一种理想。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也不例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拍摄电影、用什么样的颜色去表达情感思想,所有这些都有电影制作者的主观想法。正式因为有了导演个人主观思想的进入,才形成了电影导演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情感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色彩的情感作用其实就是色彩在人们心里的主观情绪的反映。娜塔莉·卡尔莫斯(Nataalie M. Kalmus)说过:“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色彩的心里作用对于导演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导演的主要目的是要直接的控制观众的思想和情感。导演努力地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去诠释完整而新颖的意义和内涵。如果他能够直接的把观众的兴趣和想象力激发起来,那么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色彩的心理作用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在银幕上,特定的色彩一定可以引起某些观众的某种情感反映。”

色彩的主观色调的效果其实是导演脑海中的一种主观印象。因此,它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色彩效果,可能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就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就是这种不合逻辑的色调,却让电影产生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意味深长的效果。如果导演能够准确的把握这种主观色调,那么他不仅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还可以强化电影的主题和气氛。因此,也就可以形成导演独特的电影风格。

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说过:“电影的色彩是需要我们干预和选择的,我们要拿去那些通常的现实,替换为那个时刻的现实。”在他的的电影《红色沙漠》中,他没有遵循现实世界的色彩。他使用了自己的的主观色彩来描绘这部电影的主题:工业社会中人们的恐惧和危险的处境。在影片中,雾是黄色和黑色的、路是红色的、工业垃圾和河流是灰色的。

中国导演张艺谋非常喜欢红色,在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大量的红色。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大胆的运用许多主观色调去强化主题,表现情感。在张艺谋的电影当中,色彩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意系统。例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当丈夫去某一个妻妾的房间的时候,整个场景中都被红光笼罩。现实生活中的红灯笼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这是导演心中的主观色彩。在这部电影中红色的主观色调不仅没有影响电影的叙事,而且还大大强化了电影的艺术效果。在张艺谋另一部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主观色调更是被运用到了极致。影片最后的场景中,人们要去和侵略者战斗。导演使用了强烈而夸张的晚霞效果,使得晚霞看起来更像是鲜血。这种夸张的色彩运用,不仅突出了电影主题,同时也强化了色彩的情感作用。正式这种色彩情感的强化,传达出了影片中那种英雄悲剧性的意境。

主观色调也能清楚的外化角色的内在情感。在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的电影《天生杀人狂》中,主观的绿色、红色和蓝色展现出了主人公反常的内心世界。这种主观色调地运用已经成为了人物行为的符号。同时也成为了色彩情感作用的外部强化。在这部电影中,演员已经成为了一种色彩的媒介。这种色彩的运用方法已经成为导演的一种思考和创作的风格技巧。

主观色调是一种重要的电影表现手段。导演要想自如的运用它,就需要导演能够准确的把握好色彩的文化含义和色彩的情感作用之间的关系。

3. 使用色彩的对比能够强调色彩的情感作用

色彩的的对比包括色调的对比、色度的对比、色相的对比和有彩色与无彩色的对比。这是一个在电影中强化色彩情感作用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在一个画面里面我们建立这样的色彩对比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是,在电影不断变换的场景中如何能够准确的使用这个技巧,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的。理查德·阿伦(Richard Allen)说:“有彩色和无彩色的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把色彩的色调、色度和色相小心翼翼的摆放在一起。这两者之间的反差能够引发色彩内涵的情感共鸣。”虽然,这句引述只是讲的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对比,但是却足够说明色彩对比在电影中的意义。

美国影片《猎鹿人》就是一部很好的利用色彩的对比来强化主题和色彩情感的例子。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三个受到越南战争影响的年轻人的生活。在影片开始部分,三个人去森林里面打猎,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使用了一种蓝绿的色彩,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抑郁的状态;同时,这种蓝绿色也预示着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接下来导演在长达10分钟的婚礼庆祝场面中使用了橘黄色,暖暖的橘黄色不仅加强了浪漫温馨的气氛,也和后面战争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后边的越南丛林里面,导演有换上了青绿色,这种冷冷的色调引起了观众的恐惧情绪。从蓝绿色到橘黄色再到青绿色,从冷色调到暖色调再到冷色调,导演成功地利用色彩的对比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阐述了战争残酷的电影主题。

电影《天生杀人狂》的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补色的色彩对比。红色和绿色是一对补色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红色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红色将显得更加鲜艳,这样会使观众感觉到更加的不安。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记者穿着一件染着鲜血的衬衫站在站在一个绿色的数目之前。这种极端的对比正式主人公潜意识性格的外在表现。红色与绿色的补色对比也大大增强了观众内心激烈的情感冲击。

所以,导演要清晰的掌握每一种色彩的对比关系:冷与暖、亮与暗、有彩色与无彩色。只有这样才能在电影中更好的利用色彩的对比去表现色彩的情感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色彩在电影中的出现一方面是一种技术革新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影色彩的魅力是色彩价值的统一,而色彩的价值又是和情感的价值密不可分。可以这么说:电影的色彩不仅是外部视觉的呈现,同时也是内在情感含义由内到外的呈现。所以,色彩不是画面的附加物,也不是画面漂亮的外部衣裙。色彩是电影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突出电影主题的重要手段。如果电影制作者仅仅是把色彩简单的罗列在画面里,那么他将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艺术创造的工作。他必须要准确的把握色彩的情感作用的特点,准确而大胆的运用色彩,去创造导演和影片所独有色彩风格。

(0)

相关推荐